郭璞与族戚避难至猗氏,贼遽①至,诸人惶窘。从猗氏至河北有一间径名焦丘,可避贼,惟不通车,只可步行,极险难过,遂自筮之如何,得随之升。其林曰:“虎在山石,马过其左(兑虎震马,互艮山石)。驳为功曹,猾为主者(驳猾能伏虎。某云:惜不注驳猾象J。垂耳而潜,不敢来下(兑虎去不能见)。爰③升虚邑)(升九三爻辞)”。遂释(某云:疑字误)魏野。随时制行卦义也。升,贼不来(小象升虚邑,无疑也),知无寇。然当时河北之魏亦荒败,便知林义。示行人说,欲从此道之义,咸失色丧气,无有赞者,或云林殆误不可轻信。璞知众人阴贰,乃独约十余家,涉此径诣河北。后贼果攻猗氏,合城覆没无遗余。之河北者得全。
按:此以卦象及卦辞占,皆与前法不合,原注皆混入正文,殆璞自注传抄久混淆,兹特将原注分列句下,而《洞林》原本又有小字注,不知为谁,故加某云以别之。
“虎在山石”者,随上兑为虎,二至四互民,艮为山为石,而兑虎恰在山上也。“马过其左”者,震为马,在随下卦,故曰“过其左”。驳猾二句不能解。垂耳而潜者,言变升二至四互兑在卦中,故曰潜,曰不下。升九三象云:“升虚邑,无所疑也”,故决贼不来,无寇警也。况随、升卦辞皆元亨无咎也。
(注释)
①遽:急,仓猝。②爱于是。
③升虚邑:此为升卦九三爻爻辞。是说登上高丘之邑。升,登;虚,丘。
④升虚邑,无所疑也:是说登上高丘之邑,能高瞻远瞩,周围环境可一览无余,所见甚明,无所疑惑也,故决其贼不会来。
(译文)
郭璞与同族亲戚到猗氏避难,草贼遽然而至,众人惶恐不安而倍感处境窘迫。从猗氏到河北有一条叫焦丘的小径,可避草贼之追捕,只是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极其险恶而难以通过,于是自筮经焦丘到河北情况如何,起得泽雷随之地风升卦。其断辞说:“虎居于山石之上,马从其左边经过(随卦之上兑为虎,下震为马,二爻至四爻所互之艮卦为山石)。驳为功曹,猾为主者(驳猾能伏虎。某云:惜未注驳猾之象。虎低垂双耳而潜于山中,不敢下山(兑虎隐去而不能见)。于是再登上高丘之邑(升卦九三爻爻辞)”。遂释(某云:疑字误)魏野。随卦有随时而从之义。升卦而贼不来(升卦九三小象说登上高丘之邑,于是不再疑虑),知无草寇至。然而当时河北之魏地亦荒败不堪,于是亦可推知林辞之义。郭璞于是将此义对随行之人说,并将取道焦丘,众人听后都大惊失色,垂头丧气,很少有赞同的,有的还说可能是林辞有误,不可轻信。郭璞深知众人阻贰而意见难于统一,于是独约十余家,从焦丘径往河北。之后草贼果然攻打猗氏,全城覆没而无一能幸免。而到河北者全部得以保全。
按:此例以卦象及卦辞来占断,与前述各法皆不合。郭璞原注都混入正文中,大概因为郭璞之自注在长期传抄流传中混淆难分,兹特将其原注分列于句后。而《洞林》原本中又有小字注释,不知为谁所做,故加“某云”以示区别耳。
“虎在山石”,是因随卦之兑为虎,随卦二爻至四爻互体为良卦,艮为山为石,而兑虎恰巧又在艮山之上。“马过其左”,是说随之震为马,而在随之下卦,所以说“过其左”。其后之驳猾之句不能解释。“垂耳而潜”,是说变卦升二爻至四爻所互之兑虎在升卦之中,所以为潜,也为下不来。升卦九三爻小象说:“登上高丘之邑,方能高瞻远瞩,心无所疑惑,所以敢断草贼不来,无贼寇之警忧。况且随卦、升卦卦辞皆有开始即享通而无咎害之义。
(说明)
上例以及本书所引郭璞《洞林》之筮案中,因其在传抄流传过程中多有错讹,故多有不可解之处。此点读者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