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出自西汉时期《盐铁论》,作者桓宽。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所谓“术数”,即算数,又称算术。
用古代的话说,运筹、测算。
用现代的话说,推理、论证。
术数的功能:预判与推断。
术数的本质跟数学一样是逻辑学,都是推论测算事物内在规律。掌握事物运行轨迹,相当于找到了逻辑,拿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所以,任何事都成于术数。
这句话的意思即:创造财富的具体方法在于精准推测预算,不一定靠体力获得。
“利在局势不在力耕”
这句才是体现人类智慧的表述。如果没有趋于大势,没有合理的战略布局,不可能有合理的效益。
格局属于战略范畴,是决定局面的基础。
所谓“局势”,除了表现一种境况之外,更深层次要表现的是一个“势”字;是“局”中透出的势力,即实力。
因此,就容易理解了,“势”以“局”体现。而“力耕”在无“利局”的状态下,就是出傻力的事倍功半,多劳少得,甚至徒劳无功。
就目前所知,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兴衰周期。局势的判断,细节的把控,决定我们在事情“发展、转化、进步、衰亡”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这句话的意思:获取利益的关键是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不一定要亲自耕种。
很多人重视战略上的思考,却没有掌握自身能力与能够利用到的资源和关系。
单纯看外表与物质水平,一定会被社会毒打,这就是规律。
禅宗的六祖,慧能和尚,是生活在唐朝时期的文盲,继承五祖衣钵后,为避免遭到寺内众僧的打压与迫害,连夜跑路了。但不妨碍他的思想极其深刻到连唯物主义的***都褒扬,更不妨碍他将佛教思想彻底天朝化。
“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说的他,以及这一类人。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这话出自《孙子兵法》。
欲成其事,先明大局。窃以为,做事细节认真是重要指标,但局势眼光才是关键指标。统筹全局,才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争。首要考虑的不是技巧,而是大局。
秦朝末年,刘邦率先攻入秦朝首都咸阳。
将领百官争抢财宝,争抢美女,看似务实。冒着秦朝严刑峻法,诛灭九族的风险玩命打天下,不就是为了享受吗?
只有萧何在搜罗秦帝国的户籍、地图、律令,这种看似毫无价值的东西。
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正是因为萧何接收的资料为基础,掌握了天下形势。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他把手下的将军百官都比作“猎犬”,唯独把萧何比作“猎人”,猎犬再优秀也离不开猎人的智慧。
萧何因此位列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首。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古人总结: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欧美著名电影《教父》也有一句话: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命运是不一样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说得很轻松,但现实很骨感。
无论战略之道,还是战术之术,大多数人都傻傻分不清楚。既没有洞察本质的卓绝天赋,也没有谋定而后动的智慧。
受限于各方面条件,做不到战略层面的推演与假设,只能屈从于人性的就近原则,被眼前利益深深禁锢了思维。导致困顿于缺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终而复始地沉沦在苦海里挣扎。
于是,测算局势的术数,就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