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恰到好处”的分寸:说话留三寸,遇事让三尺,待人远三丈。 《增广贤文》有言:“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说话要讲究分寸,通达世故的人,逢人只说三寸话:一寸在人,二寸在时,三寸在地。参加寿宴时,对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气得对方拂袖而去。正如《菜根谭》里讲:“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嘴巴好比是内心的大门,如果不能守口如瓶,必然会泄露心中的秘密。
当你做事一帆风顺时,让三分好处给别人,是为后世子孙积德。这条“六尺巷”至今仍是桐城一景,被世人传为佳话美谈。下棋时让两子,是高手之举;打球时让一分,是大将风范。走路让同伴先行,吃饭让客人上坐,乘车也给老人小孩儿让个座。
《围炉夜话》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最舒服的关系,是保持一种“边界感”,让距离产生美。守好自己的分寸,不相干的事儿不要管,掺和太多,反而帮倒忙。事情成了,没人记得你的功劳;事情砸了,你却成为第一个被指责的对象。别把想法强加于别人,别窥探别人的隐私,别打扰别人的生活。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