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难:愁于钱财,烦于琐事,困于过往。

面对贫穷、琐事、过往三大难关,停留没有任何帮助。那不如看淡一点。

对贫富糊涂,是淡泊名利;遇琐事糊涂,是顾全大局;对过往糊涂,是心胸宽广。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懂得适时地放过自己。

人生得一“糊涂”之良药,自然“百病可愈”。

一、烦于琐事,不如心平气和

林清玄曾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可人活一世,哪能事事顺心呢?

遇到麻烦事,心烦在所难免,但我们却常因心烦而手忙脚乱。

庄子说:“做人应处事不惊。”

遇事不慌,不烦,不乱,方能轻松化解难题。

著名的六尺巷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傅以渐是京城的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两家争论不休,于是家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信,事务繁忙的傅以渐却并没有感到心烦意乱,而是平静地回了一封家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觉愧疚,于是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又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面对宅基纠纷,原本争执不下的两家,平静下来后纷纷各退一步,成就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星云大师有云:“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只有心平气和之人,才能脱离情绪的支配,把事物看得通透,做到顾全大局。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和者,常思常人不能所想,自然眼光长远,未雨绸缪。

心若平和,则忙时不乱,即便生活风云莫测,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烦于琐事时,不妨糊涂一点,该丢的丢,该舍的舍。

平静对待得与失,人生自然简单。

二、困于过往,不如释然洒脱

作家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活在过去的人,永远无法拥有今天。

著名诗人顾城,曾在情人英儿死去之后痛不欲生,最后又由于妻子的背叛,选择了杀妻后自缢。

顾城对于过往执念太深,终日沉溺于过去的缠绵誓言,畏惧未来,用极端的方式把回忆留在了过去。

而丧失女儿钱瑗和爱人钱钟书的杨绛,却并未沉浸在往日的悲情中忧戚度日。

年近九旬的她再次回到了书桌旁,看书写字,整理钱锺书留下的手稿,最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我们仨》。

她笑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的释然洒脱,让她在晚年依旧能够不惧未来,活的充实快乐。

物是人非,小池依旧,过往已逝,未来可期。

不妨让往事清零,释然迎接新生。

普希金曾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不管你以前爱得多么情真意切,最终也只能成为回忆。

人间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段往事罢了

对过往之事,不妨糊涂以对,释然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三、愁于钱财,不如学会知足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钱奔波,忙碌一生,有人虽荣华富贵却依旧焦虑不安。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知足者,莫过于贪。

人一旦起了贪心,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祸端。

孔子学生的宰予,时常对自己的处境倍感忧虑,想尽办法去谋取钱财。

他离开师门以后,便在齐国临菑做大夫,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后惨遭灭族。

宰予不懂知足,在焦虑中丧失了原则,最后甚至淹没在贪欲之中。

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极富学问,但家境贫寒,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

孔子曾经问他:“你现在生活这么困苦,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却说,有书可读,有师教学,所以我从不觉得生活贫苦,只感觉到了充实快乐。

正因颜回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才能安于清贫陋巷潜心治学,最终学有所成。

懂得知足的人,即便贫贱,也能苦中作乐;贪得无厌的人,即使富贵,同样焦虑忧愁。

哲学家罗素说:“由于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人类正在丧失自己,在空虚之境中越陷越深。”

人活一世,钱财终究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

心穷则穷,心富则富。

当你愁于钱财时,不妨糊涂一点。

知足常乐,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白岩松说:“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

人生只做两件事:忙着,潇洒做事。闲着,糊涂做人。

过于清醒之人,易生烦恼;适时糊涂之人,易获幸福。

糊涂,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活得糊涂一点,心态会更好一些。

人活一生,并非大富大贵,才可愉悦。

你活得舒心自在,才是真正的愉悦。


本文作者: 明心君  师父曰  

更新于:2022-09-29 16:54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命理:婚姻中的烦恼

婚姻是人生中唯二重要的的两件事,另一件事是成就自己的事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个好的婚姻状态,影响着事业的顺逆高低,所以从整个人生这个大的角度来说,婚姻的重要性甚..

中国传统文化深度探究中华古代艺术与民俗

1.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还包含了美术、音乐、戏剧等各种..

道教的阴森面纱一探其可怕之深度

隐秘的修炼法则道教中有许多被视为神秘而可怕的修炼法则。比如内丹术,追求通过炼药、呼吸和体内精气转化来达到长生不老,这种极端的个人修行方式在外人看来充满了危险与未..

妈祖文化深度探究

她是谁?妈祖,又称关羽娘娘,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海神。她的形象在中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崇拜,她不仅是一位保护人民免受海难侵袭的神祗,也是航海者、渔民以及..

宁静致远,不动心,不烦恼

人生而有命,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有着先天定数。立命其后而有运,是以有的人生逢其时,而有的人则郁郁而终。命和运的组合,揭示着世人终其毕生的音符,有的是华美的乐章;有..

愿所有平凡都伟大,所有努力都开花。

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你不去启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丽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人真的要自己争气一做出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场!(深度好文)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但进入社会之前,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道场,人一辈子能走多远的路,往往取决于幼时在家获得的教养。一、修规矩..

心静下来了,福气就来了!(深度好文)

王阳明写《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很多时候,一个人越是做到了心静,就越会发..

人这一生,渡你的只有两个人!(深度好文)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爱你的人,是师友,给你关怀与温暖;害你的人,是磨石,给你成长与历练。感恩善良的帮助容易,原谅蓄..

怎样去布施才能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

布施是六度万行里最基础的一个修法。布施的对境是什么呢?是一切众生,而且完全是平等的。首先要有平等心,这很重要。佛法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若是没有对治烦恼,没有..

不要将所有的问题都丢给因果!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修行,无论是道教式的修行,还是佛教式的修行,都在劝人修正言行,道家强调清心寡欲、不争,佛家推崇四大皆空、放下,实际上道理都是一样的。..

做人,算盘不能打得太响(深度好文)

作者:琳小墨来源:富小书(ID:fxsfrc)人生如棋,只需尽力,过于计较就会失去乐趣。♬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在动画《一禅小和尚》里,师父说:“人生如棋..

半称心!(深度好文)

中国人的“半”字哲学,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恰到好处,余韵无穷。生活不必太完满,一半就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自得妙境。在杭州灵隐寺有副楹联,禅..

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就懂了

作者:渡兰君来源:渡兰(ID:dulantea)在低迷暗淡的岁月里,请相信会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01有句话说:每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

提升认知最好的方式(深度好文)

作者:樱桃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认知,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孙子兵法》中有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永远不要跟狗抢道(深度好文)

作者:洞见·Elm来源:洞见(ID:DJ00123987)把无所谓的胜利,让给无所谓的人。余华曾在采访中说道:“一个最聪明的人,懂得跑在狗的后面。”面对疑惑的记者,余华继续解..

​敲门(深度好文)

郭德纲讲过一个段子:过去敲门是有讲究的。先敲一下,停一下,让里面的人听到,然后再连敲两下“咚、咚”,不超过三声,这是敲门。上来就“咚咚咚咚咚”,这不是敲门,这是..

人生五大良缘,可遇不可求!(深度好文)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人生道阻且长,遇见很多事,也遇见很多人。有的人,一相遇就惊艳了时光,也温暖了岁月。就像是命运的馈赠,为我们照亮前路,启迪未来。人生五大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