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所用的,是以心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由精产生身体的变化,来构成完整的生命活动。修炼都是往回走,逆反而上,从精到气到神到心。通过炼神达到元神,通过炼气到达元炁,通过炼精到达元精。

一般都是先练型,通过对身体的自我调整实现整体平衡,让心神与肉体的结合也达到平衡,这是当初阶段的炼精之法。所以修炼时要求身体端正,使中脉竖直。

人在心理上端正、清静与安详,并使练形达到平衡,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就可以炼精。此精指的是筋脉皮骨等肉体的一切。其基本过程是通过炼精化成后天之气,通过炼气达到元炁,通过元炁炼元神。

要注意的是,气没有炼到元炁的层次不能养元神,所以有炼气而还神之说。元炁跟神相合,才能达到元神的位置,之后才进入命胎阶段。也只有达到命胎阶段时,才能涉及到生命本身进行修持,方能进入修持阶段。

在元炁以前都是修炼点窍,练精化气时期只能称为养生阶段。做到心理安静,神态安详,从身体到心理都比较健康,这是养生的内容,即能够养护与照顾自己的生命。

 
一、性命双修的整体修为

虽然练精化气还没有涉及到命胎,没有涉及修炼层次的内容,但要想修炼与修持,就必须有练精化气来做基础。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问题,练精化气阶段是否是必须的?当炼到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之后,炼精化气的内容是否还存在?是不是一点都没有了,只靠炼神就可以了?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只要肉体存在,就会有这部分内容。肉体是由精气构成的,缺了精气,肉体就不存在了,所以不管到哪个阶段,即使炼到育化婴儿的位置,精化气的状态也存在,只是那时转化得会更好一些而已。

另外,修炼是否一入手就必须炼精化气?我们知道,炼精化气阶段的精一般指生殖之精,这是以局部炼法入手修炼都必须有的内容。

一般讲上丹田为藏神之所,中丹田藏气,下丹田藏精。意守上丹田与中丹田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化精,所以说从局部入手修炼的,都属于炼精化气的内容,都是比较单纯的炼气之法。

那么,怎么可以越过炼精化气与炼气还神阶段,而直接温养命胎呢?唯一的途径是照顾整体去炼。从整体入手去炼,其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炼精化气的内容,而能够直接进入命胎阶段。

实际上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佛家修持就是这么走的。佛家讲炼性之道,把本性看作是生命的根本,讲究万物皆空,其目的就是为了回归本性,为了温养照顾本性,这就是命胎修持。

而道家入手一般均以精气为主,通过精气来炼神。佛家则先把精气放弃,在禅定中把本性显露,之后继续温养本性。

这样,两家就均有了先性后命或先命后性的修炼过程,但最终实现的还是性命双修之道。

而在实际上完全可以把精、气、神完完全全放在一起,哪个也不不用丢下,都把它们当成生命之中的一种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做到清静就可以了。事实上,老子的书也好,庄子的书也好,都不去放弃精气,要求三者同时存在。

只是现在不太实用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缤纷复杂,忙碌不堪,而难以澹泊,难以宁静,也就难以做到这些了,委实可惜啊!

二、合本性的炼己之道  

炼精化气之前的内容是筑基,当然是指小筑基,真正的筑基是包括炼到金丹之前的所有内容。而炼己就是道家元炁跟神相合后烹炼出元神的阶段,涉及到本性才叫炼己,想炼己必须以元炁为基础。

而现在把筑基、炼己提到前面讲是为了以后路途的安全,先通过书本,或通过老师讲解,对炼己在理念上有一个大致的规矩,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等等,仅仅如此。

但这不是在真意或真念当中所认识到的,本性显现之后,才能认识到对与错,才能有一个自己的说法,否则既认不清,也把持不住,只有达到合本性而炼元神位置,这才能叫真正的炼己。

三、在灵山上的觉者印证  

本性显现要求身上的气达到元炁层次,元炁不纯和,本性就不能真实地显露,就达不到出言无忌的境界。

修持所言的师生关系,不是教法,也不是师授法,而其本质是印证,徒在师处得到印证,为师对徒的印证,修在自身,非师之行。

而修持当中的空不是彻头彻尾的空。

静也一样,没有绝对的静,地球在自转,太阳也在转,人自己又怎么能绝对的静呢?所以不要歪曲理解空、静的含义。

就个人身体而言,只要存在生命的变化,就只能有相对的静。什么是静?能达到平衡就静了。很多人修炼都追求静,可无论怎么追求都求不到,反而弄得自己心力憔悴,那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中国字能做到望文生义。比如“灵山”这两个字就是,《易经》里讲,山为艮卦,意思是止。儒家修持讲止观之法,但止的位置在哪儿呢?在心坎处,在中丹田的位置。

“灵”就是“零”之生命的玄化,但表象又是什么都没有,就是空,能达到无为之相,空的境界就是灵。如果没达到这个位置,两者是不可能相通的,不相通怎么叫得法?

两者之间也是一种能量交换。另外讲空无之法,学生呢,如果人人知道空无之性,知道生命之本来,知道结果之本来都是这一个“不着落”,这样,道就有所传,学生也就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