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看来,“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儿,也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事情。在古代,老祖宗诞生了一种灵魂不灭的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民间逐渐诞生了我们现在最常见的丧葬风俗。

老祖宗所盛行的丧葬风俗,十分隆重,且复杂。之所以,我们的丧葬制度复杂且隆重,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心中的那一份追思和缅怀!

我们先来看看,民间的头七,都有哪些风俗?

一般情况下,老祖宗不会在逝者死后直接下葬,而是会停灵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很多地方都有“接三”和“送三”的风俗。就是说,亲人逝去的第三天,白天要举行迎接亡魂的仪式,傍晚则要举行送亡魂的仪式。

“头七”也是如此。古人认为,在亲人逝去之后的第七天,他会最后一次回家探望亲人。所以,这一天的仪式一般会格外隆重。而且,很多地方还有,亲人要回避的规矩,这是为了避免逝者会留恋亲人,而耽搁了转世。

老祖宗之所以会有过头七的风俗,大概有这么三种原因。

一个原因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对一些假死的现象,无法看出来,所以停灵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老祖宗认为,逝去的亲人,会在第七天回归,来与在世的亲人告别!

当然,这种说法,是头七风俗传承下来的主流说法,民间的老人们基本上都认为过“头七”,就是这个原因。但其实,这样的说法,只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轮回观念,以及古人的魂魄观的影响。这样的说法,折射出了古人对死亡的一种认知,但这种认知,却是比较片面、主观的。

                                                                     《抱朴子·塞难篇》云:“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所乐善否,判于所禀,移易予夺,非天所能。譬犹金石之销于炉冶,瓦器之甄于陶灶、虽由之以成形,而铜铁之利钝,罂瓮之邪正,适遇所遭,非复炉灶之事也。”葛洪认为世人在出身的时候,受天地之间气数之影响,有的人命值生星,那么他就好仙道;有的人命属死星,那么这个人就不好仙道。纯粹是出于天地之自然,因为天道是无为的,是无亲无疏的。我们知道,天体运动对于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比如太阳之升降,会影响人一身之阳气的消长;月亮的圆缺,会影响海洋潮汐,也会影响女性的经期。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星体运动对人的影响,那么其他的星宿,也必定会或隐或现的影响人的命运。所以中国最早的算命,都是通过星宿来推测的,也有占星,以测国运的。西方外国也有星座算命,足见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古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说是一种巧合了。所以《玉枢经》也说:“学道之士,信有气数。夫风土不同,则禀受自异,故谓之气。智愚不同,则清浊自异,故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气数所囿,天命所梏,不得真道。愚可以智,浊可以清,惟命俾之。愚昏昏,浊冥冥,亦风土禀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机,使人不知,则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则亦曰自然。自然之妙,虽妙于知,而所以妙,则自乎不知。然于道则未始有以愚之浊之。”这里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受四周环境之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风土。这是说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的地方自然环境好,所以人民多长寿。还有就是星宿之气的影响,也叫天命。有的人结胎之时,禀受清气多一点,则其人慈善忠孝、聪明智慧、乐慕仙道。有的人禀胎气浊的,则为人凶恶,邪狞狠毒,不仁不义,也不会想着去修道。我们每个人禀受的气不一样,这股气就给每个人画了一个圈圈,一个范围,一生的变化、穷通、夭寿,都不出这个范围。《玉枢经》所谓“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囿是牢房,梏是枷锁。牢房、枷锁是限制人的自由的,而气数和天命,则是无形的牢房和枷锁,这股气质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庄子》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二、宿有善缘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缘修道的。学道修道,是很难得的事情,需要有很深的善缘,才能有机会熏闻正法。《玉皇宥罪锡福宝忏》云:“愿道根深重,夙有善缘。”所以《北斗经》也说:“如是真君名号,不可得闻。凡有见闻,能持念者,皆道心深重,宿有善缘。”那么如何才能培育这样的善缘呢?《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云:“夫出家者,或先世建立灵观玄坛及诸精舍,圣真仙迹广修堂殿,造诸形像,真应化身,庄严供养,抄经讲说,诵念流通,开悟人天。或先世舍施国城妻子,头目髓脑,金银珠玉,绫罗锦绮,车马僮仆,卧具服饰,玩弄器物,入三宝中,用作诸福田。或先世持斋奉戒,礼拜烧香,行道赞诵,谢罪除愆,常行善愿,不舍须臾。或先世放赎生命,救济贫穷、囚徒老病,及诸鸟兽,盲聋六疾,一切众生。或先世救疾治病,活诸危苦已死之人。或先世广读经论,讲说教化,劝奖童蒙,令知善道。或先世种植果林,道边立井,造作舟梁,济度一切。或先世大设义田,施衣及食,饥寒病苦,虫鱼鸟兽,一切贫穷,皆令饱足。或先世建立义堂,愍念寒热,施浆及火,救助行旅,使得安居。或先世所在发心,平等一相,广化男女,劝助道场,立观度人,写经铸像,授经传戒,礼拜烧香,然灯念诵,布施忏悔,开悟群迷。或先世忠贞仁孝,助国兴化,正直清廉,淳和良善,不损于物,安乐众生。或先世为君,大行慈善,卑宫菲食,怜念人民,平等万物,国土安宁,而诸恶未尽,众善未圆,功名虽着,不得迁升,随其高下来生人中,更值经法,而得出家。或七祖积福,庆流子孙。或见世立功,名闻诸天,非起一朝而得之也。”《北斗经》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有的人“虽遇经诀,怀不信心。”虽然得闻正法,但是却不肯修炼。或者虽然想修炼,但是却魔难重重,有各种事情来阻扰,都是善缘不够,功德不足之故。所以说入道修行,更是难得的福报。三、神仙谪降有的人是神仙下凡,这样的人是一定会修道的。李白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有的仙人因为犯过错,贬谪人间,这部分谪仙人也会成为修道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张紫阳》云:“紫阳自谓昔与黄冕皆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误校勘劫运之籍,遂谪于人问。今垣中可见者,六星而己,潜耀者三,用成、冕仲洎维杨子先生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日紫元,于公日紫华。一时被谪官吏,皆已复于清都矣。今用成又证仙品,独冕仲沉沦于宦海,凡当为人十世,今九世矣。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沦异趣,无复升迁之期。”《南五祖宝诰》云:“九皇降迹于天台。”就是说的这个。当时九皇因为校勘劫运出了一些误差,谪降人间。其中六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重返仙班。而另外三个则沉沦人世,迷失了本性,忘记了

过头七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深层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给在世的亲人们一个缅怀和接受的时间。

在我们亲人逝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经历一个从不愿意相信,到接受的过程。

首先,我们一开始一定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茫然无措,甚至还认为亲人依旧在自己的身边;然后,便开始愤怒,指责身边的一切,理智上接受了亲人的死亡,情感上却无法接受;再然后,人们便开始希望可以用什么东西换回我们失去的亲人;接着,人们就开始需要适应亲人离世所带来的改变,这一阶段是非常痛苦的。

最后,我们才会逐渐开始接受亲人逝去的事实。

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我们的丧葬之礼,之所以如此繁杂,一方面是为了缅怀亲人,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的制造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景。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人终有一死,他不会以我们的意志而改变。自古以来,生与死便是交织不分的。在传统的观念中,老祖宗之所以要繁衍后代,以子嗣兴旺为福,就是为了,在死后,能够有子孙后代,依然可以尊礼安葬,四时设祭,春秋扫墓!

2022-11-17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