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能 忘 却 的 传 统 礼 仪 文 化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按《周礼春官小宗伯》的说法,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很多礼仪已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然而,依然有很多与我们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礼节风俗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并在生活中可以应用。 坐、立、行走、躺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国古代也极受人们的重视。古人不仅从卫生、保健的角度提出坐立行卧的正确、科学的姿式,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也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礼节,作为一种社会公德。 入席是什么意思? 入席的概念,古今的差异很大。古人居室虽有几、案、榻等家具,但在椅子没有出现之前,人们通常是席地而坐。室内的地上铺有草编的席,室内的活动就在上面进行,特别是坐和卧,都离不开席。筵也是一种坐具,用竹编织成,它铺在席的下面, 筵、席合用,其实是说地上铺的二重席,只不过后来专指酒席而言了。席是坐具,当然不能踩脏,所以古人是不穿着鞋在席上行走的,进屋之前必须先脱去屦、履、屐、鞮等,然后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 坐姿中的心理学 古人入席之后,对坐的姿式也十分讲究,即跪地,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 两膝着地,臀不沾脚跟,身体挺直,则为跪。 跪而挺身,挺腰,又称为跽(ji忌,长跪)。 变坐为跽或变跪为跽,则含有起身告辞之意。 箕踞而坐,则是一种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动。所谓箕踞,是指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形似畚箕。战国后期,刺客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行刺秦王。图穷匕首见,却未刺中秦王。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荆轲知道此事已不可能成功,他靠着柱子大笑,箕踞以骂。正是以这种坐相表示对秦王的鄙视。 所谓坐有坐相。如处于庄重严肃的环境下,则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动);如是比较随和的场所,人们坐的时候,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在宴饮时,则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利进食方便。 古人的四种走相 汉刘熙《释名》记有四种走相: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走相,才符合礼貌的要求。《尔雅》指出: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意思是说,在室内应类似徘徊般地走动;在堂(比室大的房子)上走动时,步子应小一些;到了堂下,步子就能迈得大一些了;到了门外,就可以快走了;在宫廷里,地方开阔可以跑;而上了路,速度更可以加快到奔跑。尽管古人视趋为重礼,但也不是到处都可以趋的。如《礼记曲礼上》就提到,室中不翔,翔与前面提到的孔子受命接待外宾时的动作差不多,在室内如果还像张翅的飞鸟那样快步行走,就有可能到处碰壁了。 以左为贵 古代的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与客同席,主应居右而让客居左,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古人中的 虚左以待,即空着左边的尊位以待宾客之意。 你有没有在读文言文时,对古人的各种称谓傻傻分不清 谦称类 如寡人、孤(王侯自称),臣(官员对皇帝的自称),仆、不才、不、愚、鄙人、某(一般人对人自称),妾(女子自称)。 敬称类 如陛下、大王、皇上(称君),子、夫子、师、先生(称师),公、居、足下、丈、大人(称官或尊长),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以示尊敬。 贱称类 竖子、小子。 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称呼 尔、汝。 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称谓前加从(音znɡ)表示叔伯关系;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另外,加仁,贤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如:仁兄、贤弟等。加家是对别人称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如:家父。加舍是用于对外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词,如:舍弟、舍侄。加令是敬辞,凡是称呼别人家中的人,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少,冠以令以示尊敬。如:令郎、令爱。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鼓励积极行仁的思想。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一生非常重视仁,认为人人都应该行仁。孔子又认为,在仁德面前,弟子不必谦让于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解释道: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孔子这一思想对鼓励后人追求真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迁怒,不贰过 迁怒:把怒气发到无关的人身上。贰过:重犯过错。不把怒气发到无关的人身上,不能重犯同样的错误。指善于制怒和改过,才能提高涵养。语出《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究起来,这两句话是概括了全部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南怀瑾《论语别裁当皇帝的能受气》)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的伦理思想。意指不学习礼,道德品质就无法树立。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认为学礼是达到最高道德准则仁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为此,只有学礼,才能提高道德修养。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则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食不言,寝不语 寝:睡觉。指吃饭时多说话不利于吞咽,睡觉前多说话不利于休息。语出《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食不言,寝不语。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我们今天的人还要完全照孔子的样子去做,但是,我想一个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的人,总不能说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吧?(楼宇烈《儒家修养论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