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谚中的家庭文化
勤俭节约的家计文化
家庭生计是一个家庭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如何维持好一家生计,在我国民谚中有大量经验总结,其中,勤是核心词,如人勤地不懒勤快勤快,有饭有菜夫勤无荒地,妇勤无烂衣等。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力耕致富是人们普遍信奉的人生信条。我国民谚中有各种赞勤谚语,如春日一滴汗,秋后万颗粮男要勤,女要勤,三餐茶饭不求人起早贪黑,黄土变黄金黄金本无种,出于勤劳手困难九十九,难不倒两只手等。
当然,家庭经济发展光靠勤还不够,所谓外头有个挣钱手,家里还要有个聚钱斗。只有勤加上俭,在开源节流的双向合力下才能促进家业壮大。民谚中亦有诸多倡俭类谚语,如家有千担油,莫点双灯头成家子惜粪如金,败家子挥金如粪毛毛雨湿透衣裳,盅盅酒呷垮家当等。俭的外在表征虽是减省节约,其内核理念则是一种基于自身实力的长远规约。保持家庭的长久兴盛要遵循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如出门走路看风向,呷饭穿衣量家当呷不穷,用不穷,划算不好一世穷等。
勤俭治家之本,劳动幸福之源。以勤为荣、以俭为美的价值观,既是先民持家兴家法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是中华家庭文化的核心思想。
孝老爱亲的家教文化
维系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要有规范的秩序。民谚中有大量倡孝谚语,如作田要纳粮,养崽要供娘千里去烧香,不如敬爷娘等,都是教育家庭成员该如何对待长辈。在亲子之爱中,父母对子女之爱会更强,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则要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民谚中的大量倡孝类谚语正是为了达成这一道德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其教育方式有责骂式,如长大不孝娘,冤枉喝米汤;也有嘲讽式,如千里去烧香,不如敬爷娘;还有预厄式,如孝顺自有孝顺崽,忤逆自有忤逆人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新老代际的互助与互敬来实现。在家庭秩序的建立中,除了孝敬长辈,还应爱护晚辈,如子有事,父三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娘疼儿,路样长,儿疼娘,线样长等。这种爱是无差别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娘爷疼崽,十个指头只只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民谚中始终秉持以爱为核心的原则处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如岳母娘不疼郎,好比猪婆娘媳妇当满女待,何愁媳妇无孝心等。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上述谚语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是中华民族建立家庭秩序、处理家庭矛盾的重要准则。
和合自强的家风文化
家庭成员之间,以和顺为贵,亲睦才能家齐才能事谐。家和万事兴,和是家庭幸福、家道隆昌的重要保证。先民们在治家、兴家中对和的价值体认十分深刻,在谚语中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对和合理念、和合之道进行了总结提炼。
民谚从多种关系角度对和合之道进行总结,以此铸就家庭的整体意识和协同精神。如夫妻要和谐,遇事多谅解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姑嫂和睦好管家,兄弟和睦好成家兄弟齐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婆媳和,合家乐等。
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和睦,与亲戚、邻居相处也要和睦互助。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块板子,拦不住河坝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民谚语中多有提倡内睦家齐、外睦相济的警句,如邻居要和睦,自家得安乐亲帮亲,邻帮邻,亲邻相帮是常情亲愿亲好,邻愿邻安等。
家庭的兴旺发达,既要团结一心,也需奋发图强。民谚中多有自强类谚语,如人穷莫丧志,遭难莫寻亲天干莫望朵朵云,背时莫望邻里人等。自立自强还体现在不依赖父母子女等亲人上,如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等。中华民族不论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创业中,还是在传家立业的艰难发展中,都深刻意识到了一个道理,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土,所以才把不信命,不信神,发家致富靠自身的兴家理念行之于家风建设中,并总结成谚语流传以示后人。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家庭类谚语以片言明百意的方式对我国传统家计文化、家教文化、家风文化进行形象通俗的表述,其内蕴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对民众言谈举止的规约、思想性格的塑造、精神气质的熏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姜珍婷,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