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坛,悠悠王屋,大道之源,大美无疆;大象有形,大美不朽!独有的王者风范、悠久的历史渊源、厚重的人文元素、神奇的自然物象,奠定了王屋山在中华创世文化、神学文化、道教文化中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人杰地灵,素有“王者之山、道教圣地、洞天福地、物华天宝”之称,处处充盈着独有的王气、神气、仙气和灵气!
这里的历史很久很久,很久的历史盖古通今;这里的故事很老很老,很老的故事却还在流传;这里的大山很高很高,很高的山峰是祖先的天坛!
这是一座融地理、人文、历史、神奇为一体,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王者之山”。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天坛山,乃王屋山的主峰、太行山之脊。《图经》曰:“上则接於昆丘,下即侵於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王屋山,不仅是因为“山形如王者之屋”“山有三重,其状如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巍峨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走进王屋山,天堂连着人间,神话融着现实。一个个传奇,一处处奇观,古远悠长、恢弘博大,处处彰显着王者的风范!巍峨天坛托起八万里云天,浩荡王屋内含八千年文明,它以其雄浑博大的姿态,横亘于中原大地。背依八百里巍巍太行,俯视九千弯茫茫黄河,坦荡而从容地向世人展示着唯我独尊的王者气度与风范。天坛极顶拔地通天,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四相钩连,八方呼应,充满了雄浑大度、血性阳刚之美和王者之气。任何一个游人到了王屋山,都会有一种被山征服和此山欲征服一切的膜拜感。王屋山融地理、人文、历史、神奇为一体,贯通古今,是一部深藏千万年史诗的恢弘古籍,细细品读,令人肃然起敬,心驰神往!
这里是中华民族之根脉,中华文明之始点,中国文化之本源,是三皇五帝开辟天地、创生万物、成就伟业的圣地!据专家考证,王屋山昆仑丘就是远古时期的昆仑山,是伏羲故里,也是伏羲王都,是华夏以及很多民族心中的神山、仙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很多神话故事、传说都与它有关。公元前六千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在定居地王屋山昆仑丘仰观天象,俯察地形,直觉昆仑丘山脉形如北斗,与天上北斗星上下呼应,谓之天龙地龙,推定昆仑丘居天地之中心位置,“天中地中”“天圆地方”观念由此而出。遂在此设坛祭天祈福,取法天道,“推演太极八卦”“定方正位,授时推历”“剖分天地,析理万物”“开劫度人,度尽苍生”,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伏羲把自然观,引申为以“天人和谐,正统伦理”为主旨的社会管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观,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天地大道观。道教以天道观为“道本”,称伏羲为道之宗师,奉伏羲为圣王,称伏羲所“都”之昆仑北部为“圣王坪”。以“天龙地龙”、“太极八卦”为道之本原、本体、本相,尊伏羲为道之本祖和道教第一尊神“玉清元始天尊”,奉昆仑为道之本山,道之观念由此而来。女娲在王屋山小沟背取土造人、炼石补天;舜帝耕渔于此,汤帝于此焚身祈雨;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在天坛山设坛祭天,一统华夏;大禹在此治水,惠泽万民。伏羲至黄帝时代,一百余位的部落首领生活在此,三千多年数代帝王在王屋山昆仑为中华民族开基创业,立下不世功勋。王屋山昆仑归葬着原始社会重要时期的一百多代帝王,成为自燧人、伏羲直至黄帝三千年百余代帝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安寝圣地。这里是产生帝王的神圣之地,是天帝下都,是人帝大都,是亡帝神都,聚藏着充盈寰宇的帝王大气!
这里是天地之中心,百神所在,仙都所宗,是主神信仰和巫史信仰的发源地,十大洞天之首“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号称“天地之中、擎天地柱、绝地通天、通神通灵、通天通冥”之圣地。古籍中多有记载:《山海经》《河图》《史记》等记载“昆仑……嵥然中峙,号曰天柱”“昆仑,天中柱也”“昆仑上通璇玑……号天柱”“昔夏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河南济源王屋山正处于“三河”交汇之处,是天中之中。王屋山昆仑是天帝的“天都”与“下都”,是通天达地、交通天神、求取长生不死的天梯、仙宫。《水经注·河水》曰“昆仑……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上曰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昆仑之丘,是实唯帝之下都。”《海内西经》谓:“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遁甲开山图》谓“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丘)上”;《十洲记》载“昆仑真宫,仙灵之所宗……天人济济”《博物志·地理略》载“昆仑……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天坛山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各路神仙朝会之所,道教考证天下名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将王屋山列为“洞天福地”“天下第一洞天”。所谓“洞天”,就是“通天”,与天相通,“洞”即通达的意思,“洞天福地”指神仙道家居住的名山胜地。元代丘处机高徒李志常题写的“总仙宫”、元代大学士许有任题写的“天下第一洞天”、唐玄宗为阳台宫亲笔御书的“廖阳殿榜”如今尚存。自上古开始的鬼神崇拜与自然崇拜,形成了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从简单的祭祀形式、到规范的祭天大典,从多神信仰、到主神信仰、到巫史信仰的教义转变,充分印证了主神信仰和巫史信仰都原创于王屋昆仑。世界萨满信仰取法于昆仑“三界”,“世界三层”说与“昆仑三界”说相互对应,萨满“三层”就是昆仑“三界”的“克隆”。昆仑丘圣王坪的形态就如同天地间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道教诸尊神、佛教诸菩萨直到释迦牟尼坐下的莲花宝座等皆取法于昆仑丘。据专家学者考察认证,王屋山东侧的昆仑丘为青龙(地龙);西侧的不周山为白虎(麒麟);南侧的凤凰台为朱雀(凤凰);北侧的鳌背山为玄武(灵龟)。“四灵既布,黄龙处中”,龙麟凤龟四灵兽之中央即为伏羲(黄龙)诞生地。天皇伏羲诞生地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护卫,乃大吉大贵之风水宝地,后人引申到风水之龙穴应有“四灵兽”护卫方为吉,这便是风水龙穴形势“四神砂”说之由来。
这里是历代帝王祭天、祭山、祭祖的圣地,是中国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国家级”祭天道场!从伏羲到黄帝前的三千年间,古帝王都在王屋山昆仑祭天。《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在王屋天坛山极顶设坛祭天之后,从夏初到明朝前的四千多年间,历代帝王亲陟王屋天坛山顶祭天祈福。《真诰》云:“每年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朝会于此”“有道之士,学仙之人,投简奏词醮谢。”四方善士和百姓也联袂奉礼,祭祀于王屋山神祗,俗称“朝北顶”。规模宏大,历时月余。王屋山景区内建于唐初的迎恩宫便是专门为迎接圣驾朝拜天坛而修建的,宋徽宗游王屋山华盖峰时曾驻跸于此。明朝成祖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为了不劳师远涉,便诏令按照王屋昆仑、天坛祭天礼制,取法王屋昆仑、天坛山形制,在北京新建祭天之坛,取名“天坛”。自明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皇帝便转场到北京天坛祭天。北京天坛是昆仑大道的承统,其建筑设施自当与王屋昆仑天坛形、义相同相通。王屋昆仑丘呈正南北向,北京天坛亦为正南北向;王屋圣王坪中央高台是祭天祈年之台,北京天坛北端建有祈年殿;王屋昆仑丘有轩辕台、汤王祈雨庙、宰牲池,北京天坛有圜丘、牺牲所、七星石;王屋昆仑丘待落岭古称峤山乃通天通神之桥,北京天坛内有丹陛桥;昆仑是伏羲故里和王都,北京天坛内建有皇穹宇内奉有伏羲之神位;昆仑三重,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三重圆形屋顶、三层攒心祭天台基。天体的圆周运动谓“天圆”,昆仑丘取名为天墉城为不规则的四边形谓“地方”,北京天坛的外墙取方形,内墙及其皇穹宇、祈年殿、圜丘则取圆形,谓“天圆地方”。济源有天坛峰、日精峰、月华峰,北京有天坛、日坛、月坛;济源有北海,北京亦有北海;济源王屋山有五百里红叶,北京亦有香山红叶。如果寻根溯源的话,济源王屋昆仑和天坛山应该是真正的祭天朝拜之圣地。从轩辕黄帝到明成祖四千多年间,王屋昆仑和天坛山是中国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国家级”祭天道场。
这里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区”“历史文化名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巍峨高耸,周边有悟道仙境华盖峰、五斗峰、日精峰、月华峰、王母洞、灵山洞;中华神龙原型山体昆仑丘、伏羲故都圣皇坪、女娲居住地凤凰台、神龟鳌背山;道教名观阳台宫、紫薇宫、迎恩宫、清虚宫、十方院等名胜古迹,前呼后拥,环绕左右。王屋山有奇峰秀岭三十六,神洞名泉二十八,碧波飞深八大奇,洞天福地五奇观。五里一观,十里一庙,隐匿其间。《济源县志》记载:“王母洞在五斗峰前,其洞深邃莫测。”王母洞与灵山洞,上下相通,山腹通体空灵,洞内四通八达,宛如“迷宫”,人称“四十八条街”,是深邃莫测的未知世界。道教文化与山水文化有机融合,神灵之气,山脉之丽,宫观布局之妙,交织成王屋山之魂。常有“天坛云海”、“天坛倒影”、“天坛日出”、“王母仙灯”等天象奇观。在秋季的晴夜,点点萤光如“王母仙灯”从王母洞飘起,列队绕天坛而上,高低明灭,飘忽不定。清侯立德有诗赞日:“光来天上照天明,夜半双双空际行。应是瑶台迎法驾,故教玉女捧仙灯。”
这里是中国道教之根柢,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是历代达官显贵、明师道羽,修身养性、虔心悟道之圣地。鲁迅先生慨之曰:“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而道教的根柢在王屋山。王屋山历代为道教圣地,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批道士纷至沓来居此修道,高道云集、香客如流。盛唐时期和金元时期尤为鼎盛。“或穷理尽性以致于命,道行高深者有之;或著书立说,以喻后世者有之;或修仙得道,洞观玄妙者有之;或匡扶正义,辅国安民者有之;或穷极医理,御术施丹,以治民疾者有之”。史料记载:思想家、哲学家、道教教祖老子,在王屋山悟道著作《道德经》,成为万世经典。现在王屋山顶上尚有老子祠、老子练丹池。春秋时期的周灵王之子王子晋,悟道王屋山改姬姓为王姓;战国时期道家列子在王屋山著《列子·汤问》被奉为“冲虚真经”;河上公隐居王屋山著《注老子章句》,授汉文帝“黄老之学”治理天下;东汉高道、学者魏伯阳在王屋山炼丹修身,著《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丹经之祖;魏晋时期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悟道王屋山抱朴坪著《抱朴子》书曰:“有道者登王屋山真人,必有山神助之。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王屋山。”;南朝茅山宗派创始人陶弘景著《真诰》称“王屋山为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也曾在王屋山读书修道,撰写道教经典《黄庭经》;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受三代帝王指派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庙宇道观,著《上清天宫地府经》《坐忘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阳台宫学道,唐玄宗御书《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受到灵坛祥应记》;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在王屋山悟道行医终老王屋山,唐玄宗为药堂题名 “翠微奄真人”;明道宋德芳、秦志安、李志全师徒三人居住王屋山紫微宫修《玄都道藏》,著《修真文苑》《酌泉集》《林泉集》诗曰:“白云磷夕上接天,清松郁郁下临渊,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为仙。”张道陵、刘处玄、丘处机、王子登、李含光、薛希昌、贺兰栖真、王重阳、张果老、元好向、李商隐等历代道教教主和明师道羽都先后在王屋山受戒悟道。“一人得道,鸡犬”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这里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寻幽探胜、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商山四皓”“仙宗十友”、“初唐四杰”等历代道家、诗家、文学家,纷至沓来。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王维、刘禹锡、岑参、杜牧、元稹、李商隐、卢仝、孟郊、苏轼、黄庭坚、元好问、赵孟頫、丘处机、王铎等著名诗人、学者先后在此留下了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碑碣石刻。唐睿宗御书“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踰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诗仙李白:“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杜甫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名山人家赞,福地语真传,气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国朝崇圣迹,道法普周全。”;白居易:“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昨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朝为灵都游,暮有阳台期。飘然尘世外,鸾鹤如可追。”;宋代黄庭坚:“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对亲朋,异时驷马安车去,拄到天坛愿力能。”;金代元好问:“仙坛倒影风舞洲,一道云光插秦秋,也是天宫闲不得,海东移著海西头。”;苏轼《重阳登灵山》“俯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鳌足断来移海外,天星落处化人间。”;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王屋天坛福地玄,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这里是中国著名“四渎”之一济水的源头,是中国最大的历代帝王祭水圣地。古人以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皆能独流入海将其并称“四渎”。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王屋山与济渎庙,地上遥相呼应,地下水系相连。《山海经》中有“王屋山太乙池,沇水出焉”。《河南通志》 “济渎,发源于王屋山顶岩下曰沇水。”。济渎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祭水圣地,隋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敕建,位列中国四大渎神之尊。《周礼》中将“五岳视为三公,四渎视为诸侯”。济水地处中国中原,在享受“诸侯待遇”的同时,被历代帝王重视有加。在长江、黄河、淮河三渎水庙逐渐被历史烟尘漫漶湮没的时候,济渎庙却被历朝不断加以封赠,济水神先是被封为清源公,后被唐玄宗封为清源王,宋徽宗又加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再加封为清源善济王,由公至王,尊崇有加,成为历代帝王祭水圣殿。
这里是愚公故里,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世界伟人开国领袖的指点把王屋山升华到了无可企及的历史高度。愚公移山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就发生在王屋山阳台宫的左侧。多次引用列子《愚公移山》的故事,启发民智,鼓舞士气,提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将“愚公移山精神”提炼和上升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济源化村,东汉时为汉明帝沁水公主的花园。词牌“沁园春”就是以沁园公主的花园而得名。***不仅知道这个词牌名的来历,而且用“沁园春”词牌名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气势恢宏,惊天骇俗!
这里是国家确认的“中国女娲神话之乡”,这里的一山一石承载着悠久的神话传奇和神秘的色彩。远古时期,居住在王屋山昆仑丘凤凰台的人文始祖——女娲,就在王屋山小沟背取土造人、炼石补天。瞭望王屋山小沟背景区,万顷松海鳌背山,雄踞群峰之冠,远望酷似一只无足神龟横空出世。待落岭顶部平整,古称“通天桥”“四十五里跑马栈”。号称“百米长卷”的四空山娃娃崖,上面爬满成千上万个栩栩如生的浅裸身石娃娃,形象逼真,星罗密布,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伏羲台、凤凰台、青龙瀑、龙槽凤池、银河峡、通天河、女娲庙、堆石洞、太极石、四象石、金蟾望月石等景点与系列完整的原型物象,佐证这里就是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演八卦等中华创世神话的原发地。远古神话传说与当地自然载体的高度契合,更增添了此地天然奇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神韵。传说上古的时候,天塌窟窿,天河倾泻,造人之神女娲,为拯救人类,断鳌足以撑四极,炼神石以补苍天。在王屋山上天坛山周边,采集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子,烧熔成五色岩浆,灌进漏洞补好窿,窟所剩彩石散落在王屋山中。 在王屋小沟背景区峡谷中,布满了罕见的火山熔岩与沉积岩的石头奇观,满沟的五色石千姿百态点缀其间,大的如楼宇,小的似鸟卵,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被形象地称为“彩石谷”。曾几何时,人们只要是在这里随便捡拾一块石头带到山外去,都会被人当作来自远古的灵物供奉起来,顶礼膜拜。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民间百姓将这里的五色石视同珍宝,常用此五色石镇宅避邪,祈福纳贵,保佑平安!清代大文豪、豫晋陕三省盐务刘大观游天坛、王屋曾赋诗《涧石》赞曰:“石在山溪分五色,孕毓青黄赤白黑。娲皇补天斥弃余,至今流落群仙国。细者如卵钜如瓮,赤者如硃黑如墨。时从涧底铺琼瑶,翡翠凝膏蜡凝汁。吁嗟造化真小儿,费此无穷点染力。高人赏识贵人购,夜吐光芒照琴瑟。”
这里是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25亿年前的王屋山地壳运动,使这里地质构造与地学内涵异彩纷呈,矿产资源与山石资源得天独厚。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考察王屋山,发现许多贝壳和砾石,得出“苍桑巨变,海陆变迁”的结论,著《梦溪笔谈》一书,成为地球学、地貌学、地质地矿学的经典。典型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和熔岩砾石景观,成为地质变化的标本,这里的一山一石都蕴含着古老的历史印记和独特的神奇元素。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对此惊叹不已,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如今,这些最古老的河流砾石蜕变出的天然艺术瑰宝——天然奇石中的极品“图像石”,如凤毛麟角,象撒落在人间的精灵,已成为大自然的经典之作,稀世珍品。这些奇石历经数亿年的沧桑巨变,经过滔滔河流的历练和洗礼,蕴名山圣地之特质,含悟道仙境之灵气,纳天地日月之精华,集自然艺术之神韵,聚华夏文化之精髓。一石一物象,一石一景观,一石一故事,一石一意境,物象万千,韵味悠长;自然天成,妙趣横生;稀世臻品,弥足珍贵。(详见新浪博客:高端天然艺术品的博客《探析高端天然艺术品天坛山王屋山天然奇石瑰宝的艺术神韵和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王屋山奇石神奇的物象、独特的艺术神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