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白居易诗选》,蛮多感慨的,总想写点什么,可想来想去,觉得似乎也没啥可说的。
要说感慨一个人的生命,回头想想,好像他也只算是芸芸众生之一粒而已,没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要说感慨一个时代,仔细想来,每个人都在经历一些时代;而且,再细想一下,每个人都会在一个时代里奋斗、徘徊、挣扎、自洽、自在,你以为人的一生会有点意义,最后发现,其实并没有。
一个活在唐代的诗人,一个已经死去千多年诗人,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想来想去,追寻借鉴意义的想法也是一种虚妄,所有的文学,所有的艺术,只不过是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锻炼自己头脑而已,因为活着总得干点什么事吧。
此刻,我并不知道我要写什么,也不知道会写出些啥,只是随着脑海里残存的一些记忆和思绪,信笔写开去。有专家说,这是意识流的写法,对此,我只想说,去他妈的意识流,去他妈的专家……

白居易出生在国力严重衰退的中唐,年幼时还跟随父亲躲避过战乱。现在看来,虽然只能算是内战,可是唐朝中央确实拿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没办法,也曾有一两代雄心勃勃的君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起初可能顺利,时间一长,双方势力就呈均势了,最后也只有不了了之,就这样吧。
社会的败坏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如果形成,那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而且,一旦社会败坏,问题就不会单独出现,它们是成堆出现的。唐朝中期就是社会问题泉涌井喷的时代。
或许,“居易”这个名字的得来就和这个大背景有关,谁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居易”呢?对了,他还有个弟弟,叫“行简”。“居易”“行简”,多么朴素的愿望啊,然而在那个时代却少有人能实现。
没想到,这个名字后来还被人取笑,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故事。
贞元二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谒当时的文坛宗主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时,便脱口说出“长安米贵,居亦弗易”,等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态度为之一变,欣然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前言戏之耳!”于是便为这个青年才俊延誉,白居易在长安得以声名大振。
可惜,这声名好像并没有为白居易换来仕途的顺利。他的科举及第还要在十三年之后,那时他二十九岁。
二十九岁,想想,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光都花在了科举考试上,也是有点悲哀,这真应了后人评价科举的两句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在唐朝,四五十岁考取科举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啦!孟郊科举及第在四十六岁,止不住的兴奋,写下了著名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白居易算是非常幸运的了,他是那一年最年轻的进士,而且是第四名的成绩,无怪乎他意气风发地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样的诗句。
科举虽然及第,做官则另有专门的考试,不然就得候补。中唐官员位置已经严重饱和的情况下,等下去就不知猴年马月了。他去考了书判拔萃科,也算非常幸运,很顺利,同年考上的还有元稹,当时的白居易可能也没想到,这哥们会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第二年,官职就安排下来了——校书郎,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校对员,官虽不大,不过多少高官仕途也由此而始。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不到,他就见证了“永贞革新”的失败,看着那些锐意进取的文士的悲惨命运,主导变法的王伾、王叔文被宦官害死,变法核心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被贬边州司马。
虽然事不关己,但这事儿或许对初入仕途的白居易的触动蛮大的。不久,他和元稹就罢了校书郎的官职,闭户累月,揣摩时事,等待时机。
没想到,他的时机来得很快。不到一年,宪宗即位。宪宗是位奋发有为的皇帝,他以“太宗创业”“玄宗致理”为榜样。此时不出,更待何时,他们又去考试了,这次他们考的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他去了周至县当县尉,也是一个小官。
他进取的精神却初步展露出来,《观刈麦》这样同情民间疾苦的诗开始涌现,他常觉自己“曾不事农桑”,但却“岁晏有余粮”,他也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穿着温暖的新制布裘,就会想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显然他继承了杜甫的精神。
他感到一个“中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他也涌现出了极高的政治热情,所谓“丈夫贵兼济”,他也就暂时不求“独善一身”了。
不久,他就到中央做了左拾遗,先贤陈子昂杜甫也曾做过拾遗,他们“才名括天地”,而且也不算不遇,但他们“尚无过斯位”,而自己却“宠至不自意”。他心底的得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政治热情还体现在他的诗里。元和初年,他写了很多反应社会现实的诗,以《卖炭翁》为代表的《新乐府》组诗五十篇,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仿效《诗经》,要“欲开壅蔽达人情”,他写诗就是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他给好友元稹的书信里也直接地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就是希望“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约过了五年热情高涨的时光,一盆冷水就来了。元稹弹劾贪污官员太急,得罪了不少朝中大员,宰相便找个理由把他贬职了。白居易数次上书论其无罪,都无果而终。第二年,白居易母亲去世,他便回渭村丁忧守孝去了。
过了三四年,也就是元和十年,他刚回朝不久,又遇到宰相武元衡被刺杀身亡,裴度被伤的事儿。白居易上书请求捕刺武元衡之贼,一片赤诚之心,结果一些权贵却揪着他的身份不放,说他不是谏官而先言事。当然,这背后或许有地方藩镇的势力,宰相武元衡便主持着讨伐藩镇的任务而被刺杀的。
一些官员也开始跟风,诬陷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死,而他却作了《赏花》《新井》诗,实在有伤名教。古往今来,名教向来是无中生有的杀人利器。他因此被贬为地方刺史,可还有人穷追不舍,说他这样的德性实在不宜治理地方,于是他就贬到江州做了司马,大约就是一个挂名无权的官职。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世间再无“谔谔直言”的白居易,只有避祸远嫌的白乐天,一个“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白居易。
到了江州,他更愿意沉浸于山水林泉间。夜间的雪可引起他的诗意——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大林寺的桃花也足以让他激动一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朋友喝酒才是真正的生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他还会登上香炉峰,会去登楼赏鄱阳湖的湖水,还在庐山修建了自己的草堂,大有“穷即江湖去”的意味。
在这里,他更懂得了陶渊明,他访陶公旧宅时说“慕君遗荣利”,能“老死此丘园”;也明白了谢灵运,读谢灵运诗时他说“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于是“泄为山水诗”,他也“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他有多沉迷于山水,心底的悲伤和失望就有多大。
元和十一年秋,他在浔阳江头送客之时听到了琵琶声,邀之相见,琵琶女“自叙少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而白居易却说自己“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大约就是恬然自安于山水之间吧,然而今番听琵琶女之言,“始觉有迁谪意”,他是不是有意地回避这一段贬谪的往事呢?
或许,他的妻子看穿了他的心思,时常劝他重新振作起来。或许也有年龄的因素,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他本来白发就生得早,此时白发就更密了。他回妻子说“贫中有等级,犹胜嫁黔娄”,就是咱们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呀。说是“恬然自安”,或许心里还是有些“过不去”吧!
元和十五年,中兴之主宪宗服金丹暴毙,或许是宦官的“功劳”。
一个时代过去了……
穆宗继位,白居易回朝,做了尚书大人,又转中书舍人……
或许是官运复通,新朝新气象,他那死寂的热情似乎又要燃烧起来了。第二年,他上书主张对河北反正用兵,结果不被采纳,又见当时国是日荒,党争越发严重,他便请求外任,一则避祸,一则可以在地方做些实事,除此之外我也无能为力了。
他先后去了杭州、苏州。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投身山水吧。“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多么美的杭州啊,可惜“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我想,此时的白居易是真服老了,是真放下了,成了真正的白乐天。
后来,他因眼病回到了东都洛阳,他跟佛教走得更近了,他成了香山居士,大抵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吧。他“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呢?他觉得自己“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消极;我不知道,年老了该不该消极;我不知道,人得阅世多少年,才能看透尘世间;我不知道,白居易到人间走一遭,有何意义?
“朝餐不过饱,五鼎徒为尔。夕寝只求容,一寝而已矣。此外皆长物,于我云相似。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晚年的白居易就这样把酒自遣,他又给自己起了个号——醉吟先生。
或许,他在醉吟里回忆大多也是江南的风光,除了诗歌和山水,人间没啥值得留恋了。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沉淀时间不够,先草成此篇,以待来日。
更新于:2022-12-05 02:18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乐天”长寿白居易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逢乱世,一生坎坷,中年亲人零落,但却以多病之躯活到75岁,其中原因值得探讨。白居易认为身为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

白居易:宰相是一种生活方式

1、《资治通鉴·249卷·唐纪六十五》:唐宣宗曾命令宰相白敏中为女儿万寿公主选择佳婿,白敏中推荐了郑颢,当时郑颖已经与名门望族卢氏家族的女儿订婚,郑颢迎娶已走到郑州..

唐代诗人白居易七言绝句《僧院花》赏析

《僧院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愉悦的审美中,抒发诗人的禅悟。体现出了诗人深厚的遣词用字功力和佛学造诣。《僧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暮江吟》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