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黄土情


——走近刘文西

编者按:2019年7月7日下午13点50分一代才子著名画家刘文西因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享年86岁。本文是一篇旧作,为缅怀一代才子刘文西去世,特刊发一致敬意!


青布灰衣

常年青灰布披身、戴一顶蓝色的解放帽,十三朝古都刘文西总是这身打扮。一年四季,除了夏天白色短袖。这成了古都文化界的一道风景线。他在书画界树立了一座丰碑,人们仰慕、尊敬,凡是他出席的文化活动书画展览,人们老远看到他那身衣服,就追随而去,看他,他看画,求合影,求赐教,聆听他对艺术的见解。只要他出席的活动,他的“粉丝”总是很多,追逐着他,希望能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走近。“我的衣服都是灰色的,这是我的习惯,似乎只有这个样子才是我,帽子一摘,衣服一换,我就觉得不像我了。”刘说。

以至于在业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文西戴的那顶帽子,是当年***主席赠给他的,刘老一直舍不得扔,就一直戴着。这样的传说居然连书画界许多人都信以为真。这也是不懂基本历史和刘老历史的人的一种误解。以至于刘老在不同场合多次解释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看刘文西那朴素的衣着和貌似***一样的福相,再加上刘老用他手中的那支笔将***刻画的活灵活现以至于搬上第五套人民币,谁有理由相信他和***没有渊源呢?!

全国古今那么多的画派、大师、名家,有谁能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搬上人民币,当前,惟有刘文西。那是1997年,刘文西正在北京参加人大会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联系上他,并给了一张***照片,希望他对着照片为将要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创作***画像。对于这个请求,刘文西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因为银行的人给他的***照片“不理想”:照片大概有半个巴掌大,是在室内拍摄的,“我当时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由于不是原片,照片显得模糊不清,某些细节还经过一些修改。”人民银行多方寻找,最终找到了原片,刘文西最终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世界,乃至中国,刘文西的声誉及艺术思想理念影响着整个画坛及艺术领域。他将在中国美术史、中国货币史上,都将永久载入史册。和西安的古城墙一样,都将被人铭记,被历史铸刻。

自从刘老的作品被搬上第五套人民币,他的知名度一下子显著提高,找他的人多了,而他的夫人陈光健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助手。在工作上陈光健老师将刘老的对外事务安排的妥妥当当,在家里又将家庭事务安排的稳稳当当。使得刘老有充足的时间作画,虽然陈光健老师的绘画作品也不亚于刘老师,但她甘愿做出一些牺牲,做好刘老师的助手,谁也无法替代的助手,她将自己创作的热情放到很小的时间,成就刘老师在艺术上的辉煌。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老很少参加各种展览,但他从不闲着。每天进行着他的《黄土人》长卷的创作与构思。100米长2米宽的长卷即将面世。会客也都是在晚上的那一点点时间。虽然刘老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但他从不到20岁就来到陕西,到陕北,在古城西安,早就融入到了这片黄土大地。他和西安的古城墙一样,厚重坚强,吸引着当代人及后来者的奇思妙想。

为了专心搞创作,刘老师宣布在他七十岁以后不卖画、不送画,专心搞创作,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将他钟爱的黄土画派艺术理念推广到更高更广的新阶段。他对黄土地的那种感情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难以理解的。

他从不趋炎附势,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老有一幅精品国画《东方》,当年全国人大想要他那幅作品,说是悬挂于***,这样的荣耀许多画家做梦都想把自己的作品挂到那里,即使化点钱只要能挂到***。但刘老舍不得给,因为那是一幅花了他许多心血创作出来的,独一无二,以后自己再也无法创作出这样的精品。因开罪某权贵,之后,刘老全国人大代表的“官帽”被摘去。与之相反的陕西另外一位知名画家闻讯专门绘制了一幅更大幅的《邓小平》无偿捐赠给***请来众多媒体大肆宣扬,后该画被扯下,引来全国一片对陕西画家的嘲讽。

刘文西精神

他当年以达芬奇为目标(当时翻译为达文西),这对他来说想与世界大师媲美的理想是一定要实现的,即使不能实现,也要尽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但是,一场中国浩劫“***”席卷全国,使得他这位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被挂上“***”的帽子,地主的儿子身份未能让他挺起胸膛,社会环境及以政治高于一切的那个年代里,当代的年轻人和以后的人们也许真的永远无法体会当时一位年轻人的那种心情。他只有画领袖、画劳动人民,那才有出路,才能在百般凌辱中生存下来,更何况,那时血气方刚的他也是被陕北、黄土地给迷住了,他没有理由不画他。

当代的许多人,尤其年轻人,缺的正是坚持做一件事做好做到底做一辈子的决心。这种锲而不舍、勤劳、刻苦、钻研、追求一种信念的态度,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这应该叫刘文西精神。我们每个人向他学习的不是他追求的什么具体的事业,而是他追求事业目标的一种精神。也许你不搞绘画,但刘文西精神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一辈子坚持,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理想、有抱负,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刘文西精神。

刘老一辈子在陕北,以***为主题画了几十年,似乎与艺术自由,与新一代的画家思想有所不入。曾经有人质疑刘老说“反映生活是对的,这生活应该包括一切人。衡量作品的价值,主要应该是作品的艺术水平,而不是所反映的对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似乎就不是劳动人民”。 刘教授对他人的质疑说道:“我们有我们的世界观。”是的,不断有许多人也质疑他的价值观。

虽然刘老除了画领袖题材的作品也画陕北劳动人民,但他以领袖人物为主的题材也许盖过了他所画的劳动人的名气。毕竟,他是以画领袖人物出名,晚年时所画的作品以劳动人民的渐渐多起来的。

作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现代的好多科技电子产品不用,也不习惯使用,也不上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和外界的民主思潮,一辈子就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只看到一个媒体的轮番宣传共产主义对人民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已经固定下来,形成感情,怎么能一下子就和过去决裂,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一样呢?!

虽然墙外的网络上已经逐步还原真实的一些历史,对于毛的评价有待于历史再进一步公论,民主思潮逐步推进,专制独裁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溃散,那种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艺术理念被“艺术自由思想者”所唾弃。但,刘文西,一直推崇的艺术理念和思想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而且一直在试着超于过去。他,总的来说,是属于那个年代,遗留下来具有时代特征的伟大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这也是许多收藏家极力推荐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何时何地,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社会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个泛泛的称号,虽然有些领袖不一定是真正代表人民的。所以刘文西在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刻画人民群众普通老百姓身上,尤其是陕北老农,那沧桑的脸上,凝聚着生活的艰辛和苦乐。

时代造就了刘文西,也成就了他!

现在有一些当代年轻画家一味地将作品放在刻画被捧起的某位领袖肖像上,技法上也许会成功,但在思想上一定会是不被人认可的。随着平民化的到来,平民化的发展,世界政治文化格局的重大发展,大量信息自媒体的传播,历史的逐步被还原,想一味地复制别人成功的模式,无非是东施效颦般的可笑滑稽!

刘文西,谁也无法代替他!

不朽艺术

他画陕北老农,画普通老百姓,他画画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他心中那个艺术的目标,他画他所崇拜的广大劳动人民;他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卖场被他所不耻的资本家买走。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他无法阻止这种情况发生。而且他的作品价格屡屡被刷新。

现在,刘老八十多岁了,身体看起来还健康,但毕竟这么大年龄的人了,总该歇下来了吧。但他不,每天还在坚持画画,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风风火火去干,但只要能动,他就不停下来,纵然是步伐缓慢,但也无法阻止他对绘画艺术的不断追求。

有画家说,别看刘老个子不高,年龄大了步行缓慢,但他头脑非常灵活敏捷,目光如炬,观察力非常的厉害。不是一般画家所能比拟的。所以,在书画界,人民都很尊敬他,崇拜他,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不停地画,刘老画了这么多巨幅作品,史诗般的精美艺术品,这些国宝将来归往何处?这是许多艺术家、爱好者、对文化对艺术关心者都想知道的。刘老的回答是“都是人民的,社会的,国家的,不留给儿子,儿子有他自己的事业。”记得几年前陕北有关部门想为刘老建一座艺术馆把他的全部作品放在里面展示,但因为有官员张口给刘老要几幅巨幅作品,刘老拒绝了这样的要求,他认为这样的官员即使建起了艺术博物馆也不放心。最后刘老的老家浙江伸出友谊之手,为刘老建造了一座艺术馆。刘老的艺术品总算有了应归之地。陕西的有关领导是不是应该多加反思,这样一大批诞生于陕西的国宝级艺术品拱手让与外省,还有何脸面在台上继续耀武扬威?!

超越讲话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国内外媒体质疑他曾经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莫言一再解释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不后悔,和自己创作没有什么矛盾。并说今天再看,确实有巨大的局限,比如过分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而忽略了文学的人性。我们这一代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延安文艺讲话》的局限,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突破这个局限。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

无论莫言本人还是他的支持者怎样为他辩解,但这种以文学有意无意向当权者献媚的“政治意识”无疑将会在未来历史当中受到强烈批判和嘲笑。成为他本人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污点。但在有生之年为了名利,其本人无法自行与过去决裂。

我们知道刘老师一直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基调,搞创作。刘老似乎也曾意识到了这种专为“领袖”人物创作的艺术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在他早期以歌颂领袖人物为主题,后期创作则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在他的笔下,陕北的孩子、姑娘、老人、人物群像,都泛着一种泥土的芬芳。他笔下还有很多老农,焦墨干皴的皱纹,与淡墨渲染的结构融为一体,色墨的结合也恰到好处。老农饱经风霜的沧桑感跃然纸上。他以人物塑造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和内在意味的表现性,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一批画家。

黄土代表大西北,根就在延安,这里有延安精神,他带领的“黄土画派”主要通过画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劳动的人民来展现“黄土精神”。其实,刘文西始终被《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思想所震撼。

在刘文西的领导下,“黄土画派”确立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四大精神。刘文西对此有着这样一番解释:“所谓熟悉人,就是决不概念化地画人,无论陕北人或西藏人,都要抓住鲜明的个性和共性;严造型,就是严格地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画中科学的造型技巧;讲笔墨,就是坚守中国画艺术的学术底线,拓展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求创新,就是在前面这三项即生活、形象、笔墨语言过硬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探索并开创出不重复古人、洋人、前人和自己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卓有新意的国画,跟上时代,跟上人民而发展,这才是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先进文化。”

他不断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才能觉得让画笔带上“黄土精神”。2015年正月他第二十五次带领黄土画派众画家赴陕北采风过大年,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创作出一幅幅史诗般的作品,成为影响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的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与世无争,他每到一处,仰慕者都前来围观,求合影求留念,希望与大师接近。每每将前行的走道围得水泄不通,聚光灯在不断闪烁,他都尽量一一满足。

刘文西老师的一生充满着许多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和他的作品将是艺术界人们永久探讨的话题之一,并将持续弥久。从“笔墨等于零”的论战开始,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结论得出,刘老一直在实践着他的笔墨精神,从写实人物画,到近年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山水画作,表现出了刘文西既不固守传统个性,又大胆尝试的创新拼搏精神。

刘文西所留给人们的思考将继续着。笔者就刘文西的一生欲做总结性的归纳,试图以《刘文西回忆录》(或者《刘文西传》)来将刘老这一生的大半事迹收录于一书中,无奈刘老的事迹太多,收集于两年,至今依然继续着。一定将刘老的一生事迹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激励后人。

中国才子编委会总编纂李信宣曾作诗一首《贊劉文西》詩:

劉派藝術譽九州

文藝典籍敘無盡

西安才子黃土情

讚歌聲中信天遊

刘文西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

刘文西为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

生前担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获国家第一批名师称号

第五套人民币***画像创作者

中国才子编委会名誉顾问

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当代著名人物画家。

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

主要作品有《***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主要以陕北人物为主题材,兼创作部分花卉题材。

中国才子编委会总编纂李信宣为刘老撰写的挽联:文艺痛失领路人,西去留魂长安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