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

曹凤霞,李碧权

【摘 要】摘要: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随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辖域中得到传播和发扬。孔子学院以阶梯式的文化传播模式完成光大与创新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给国内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现状带来新的思考,文化传承一定践行认知体系的开放、知识体系的构建、行为体系的创新和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实现文化的软实力强国目标。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4(000)001

【总页数】4

【关键词】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汉学;文化传承;文化传播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随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在更加广阔的辖域中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国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迅速发展,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1 孔子学院的定位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重要工作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起,截止到20121月,我国在国外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学堂,遍布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孔子学院的密度是相当大的。办学形式以中外高校合作为主,占现有孔子学院的90%以上[1]。

孔子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活动。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不同地方设立的孔子学院也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而孔子学院最终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思想中与现代人权、民主思想的共通之处,通过张扬人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在人权民主思想上追求人的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2 中外合办孔子学院的原因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2.1 中外合办孔子学院的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对世界文化有过几次深远的影响。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是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等途径传入东亚和西亚。宋朝和明朝时期,中国经济和文化地位依然处于世界首位,大批西方的旅行者、商人和传教士到访中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到欧洲,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郑和七下西洋,再次把中国的丝绸、陶瓷、钱币、制度、艺术等带到世界各地。从17世纪开始,如《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的一些中国的科技著作以及《论语》、《大学》等的一些儒家经典都被翻译并且广泛传到了欧洲、日本等地。再者,欧洲大陆还出现了大批研究中国文化(汉学)的著作,如《孔子道德论》、《中国的哲学》、《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立法》、《中国哲人孔子的道德》等研究成果相继面世。据不完全统计,15701870年间,仅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多达70余种[2]。

当今汉语热在世界各国出现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不是一时风尚,而是由中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当然也有着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外国的贸易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使得外国人迫切希望学习汉语并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看来,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提炼和总结中华文明以及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当代教育必须担负的文化责任。

2.2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现状

首先,在日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化圈。

众所周知,日韩等东亚国家历史上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素有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韩国的说法,所以,面对中国文化,日韩都会备感亲切。故其孔子学院除了剪纸、猜谜、篆刻、书法、习琴、画画、品茶、过节等等之外,还会深入研究汉学,是世界上汉学研究机构中较有特色的一个分支。如今,孔子学院在日本发展迅速,除了进行汉语教学、中国民俗文化体验等基础教学外,还有中医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儒学系列课程、汉字研讨等内容,如札幌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北陆大学的孔子学院等,在深入钻研《论语》、《史记》、《三国志》等作品方面比较出色;甚至,还在舞台上演绎诸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梁祝》等中国的传统名曲。而韩国是历史上中国文化最早传入国家之一,韩国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外,也研究汉学、儒学、中国历史等。大佛大学孔子学院的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韩友谊课题,说明了韩国也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而忠南大学孔子学院的从《史记》中学习价值概念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3]。

其次,具有深厚西方文化底蕴的欧美国家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

西方欧美文化与东方中华文化的差异较大,一些研究欧美孔子学院的学者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称为跨文化传播。例如,文字方面,欧美使用的是表音文字,而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思想意识方面,欧美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而中国秉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因此,东西方思维方式和理念等有较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让欧美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是有着深厚西方文化底蕴的欧洲国家,他们历来对与西方文明差异较大的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宋明时期多次派传教士和学者到中国学习和考察,著名的汉学家有利玛窦、罗明坚、卫匡国等。著名旅行者和商人马可波罗的到来,以及1814年西方第一个汉学研究机构的建立,都说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因此,现今欧洲的孔子学院除了让学员学习汉语和感受民俗文化外,还专门设立中医孔子学院和汉学专业。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就坐落在欧洲;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孔子学院设立了古汉字以及中国传统美食、礼仪研究,甚至有孔子思想与中国人的精神的课题讲座;而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研究历史已有150多年,其孔子学院还开设了汉语古音研究、汉字研究等中国文化课程。

美国只有230年历史,其历史文化底蕴相对单薄。他们既羡慕欧洲那些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国家,也对东方文化备感兴趣。因此,美国近现代也涌现出一些汉学家和作品,如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目前,美国孔子学院主要让学员学习汉语和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蒙大拿大学和特洛伊大学的孔子学院,学员穿汉服、习汉礼;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员研究古文字,这些可称得上是精神文化的穿越。同时,现在美国很多高校设有汉学专业,有研究中国的专门机构,诸如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等,这些都证明了美国人很想从根本上彻底地了解中国。

第三,经济欠发达的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非常重视汉语教学。

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也设立了孔子学院,但他们并没有像日韩、欧美(北美)那样有大批研究中国、研究汉学的学者,他们更重视的是汉语教学。这和他们的经济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希望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寻求未来的发展机遇,他们不单学汉语,还要透过汉语学习,切实掌握一些技能,以便日后生活所需。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非洲有4.4%的孔子学院成功地开发了汉语学科教育(学士学位汉语),正式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被纳入外方大学的学科体系;30%以上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曾在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有过尝试;50%以上的孔子学院在这方面有认真的思考[4]。但深入研究汉学、儒学、国学的基本没有。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值得推崇,必须光大,关乎国家的形象、民族的灵魂。《孝经》说得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重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是对祖宗最大的尊重和尽最大的孝。

3 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深层反思

3.1 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乐观。从五四开始到***,国人否定传统文化、西化之风非常激烈,加上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重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当中充满了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而对祖先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5]。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行为系统、价值系统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造成广义教育系统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及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等,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以致造成教育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的偏离[6]。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相当严峻,假若文化继承有问题,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就会模糊。因此,在国际化和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具有五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怎么保存和继承自己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在世界面前展示和推广自己的文化,是与民族生存休戚相关的大问题。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7]因此,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和前进方向。


3.2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第一,国家实力的衰弱。18世纪以前,中国国力强盛,疆域、人口、经济、军事都堪称一霸,中国文化自然对世界影响深远。18世纪及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贸易逆差,加上多次同夷人交战都连续败北,使得中国自满清王朝到百姓都无不感到国力下降。民国的建立,更是引入大量西方思想与制度,于是,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得不由原来单纯传承孔孟圣贤之道转为兼采经世致用之学,在教育功能选择上也不只限于培养儒吏这一单纯的政治功能,而提倡教育的经济功用。在制度及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亦开始了除旧学、兴新学的运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借鉴学习西方的倾向[6]。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贫弱,初期的教育也只能侧重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力逐年增强,国内相继产生了国学热汉服复兴运动等,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等,现在又提出了诸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系列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性思想。这无疑证明强大的社会是普世的,弱小的社会是狭隘的,物质的成功带来了文化的伸张,硬权力衍生出了软权力6]。也就是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国家的实力,才能真正地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国家实力衰弱只是表面因素,中国文化本身的固有缺陷才是更深层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每个民族的文化,肯定有其精华糟粕,当糟粕发扬光大时,就会导致许多文化内容被剔除在教育选择之外。抚心自问,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劣质成份,其固有缺陷不在于其本身最初的大恶不赦,而在于其发展过程中日益表现出的极端性6]。此极端性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伦理的极端性,也就是三纲五常的凌驾,即传统文化本意的扭曲与迷失。例如先秦时期,孔孟所提倡的君若不君,则臣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则子可以不子,后来变成了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等愚忠愚孝的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发展路线的冲突性,即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中西文化是有冲突的,表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即前者是以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人身依附为基础的;而后者是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强调制服万物为人所用[6]。这样,人们就会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全部摒弃。极端性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国家实力,在遭外来侵略时,其更易为人们所厌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或那样的不好,于是就有了近代的立宪、保皇、***之争,进而导致五四德赛之论否定传统、辱骂祖宗打倒孔家店,最后演变成***剥开孔圣人的画皮以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今,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疑惑之余,也深受西方的后殖民化影响,所以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日显紧迫。

3.3 面对自身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应有的做法

中华文化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向其他文化开放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系统,在吸收其他地区现代文明的同时,才会创造出一个更新的自我。

首先,教育传承体系的有效传播。国人自己必须重视中国文化及其传承问题,尤其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但是,当今我国教育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应有的改变。除了关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侵略外,更要关注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不单只关注家庭、社会,更要关注学校。

其次,国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作为发源地,毋庸置疑,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譬如在外诵读《论语》时,不仅应该清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要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其现代价值。也就是开放认知视野,以创新的思维和眼光达成现代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热持之以恒。

第三,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与光大。在汉字文化圈(日韩等)设立孔子学院,就要把新的中国文化带给他们,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在西方文明之地(欧美)设立孔子学院,就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掘、提炼出来,让世人目睹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行为体系的创新和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深层目的。

守住先祖留下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就等于拥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宝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但关键的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做到:(1)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2)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3)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成果,取长补短;(4)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使我们的文化和民族历经千秋万代!

4 结语

在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深入了解及体验中国的。穿汉服、习汉礼,包饺子、用筷子,学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精髓,掌握中国科学技术,精通,以技会友;钻研汉学,学习《论语》、《史记》、《三国志》等,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碰撞思想,理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真谛。孔子学院正以阶梯式的文化传播模式完成光大与创新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从孔子学院这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近十年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更让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积极地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继承并发扬、创新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的速度,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研磨文化的精髓、创新文化的内涵、践行文化的价值,是当代教育的己任。

参考文献:

1]吴浩清.海外孔子学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9-12.

2]陈亚民.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的文化地理学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51-156.

3]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141-142.

4]撒德全.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科发展与课程开发现状调研分析[C.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82.

5]付俊龙.关于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9):222.

6]容中逵.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11-16.

7]***.***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5.

责任编辑:柳克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84513104);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84513290);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66);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13Y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