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王阳明曾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心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的文人轶事。
鲁迅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也把它当作“中国人的风流宝鉴”。
书中所记载的每一位“名士”,都善于把控自己的心境。
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01
人这一生,活的就是一个心态。
许璪和顾和二人都是丞相王导府上的从事,因为能力优秀,两人都很受丞相赏识。
一次,王导邀请两人参加宴会,度过了一个主宾尽欢的晚上。
夜深了,王导就顺势留宾客们在府上过夜。
不同的是,顾和与其他宾客都是整夜辗转难眠,唯独许璪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
第二天,王导对诸位宾客说道:“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要是论舒适度,丞相府床铺松软舒服,怎么会不好睡觉?
后来许璪才知道,这些人睡不着,是因为他们心里有顾虑,担心丞相留宿别有用意,担心自己的乌纱帽。而许璪之所以能倒下就着,是因为没有胡思乱想。
《菜根谭》中有言:“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真正拉开人与人的距离,不是情商和智商,也不是地位和学历,而是在面对变化时,是否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
每个在路上的人,都需要经历跌宕起伏。也许我们无法预知,那些低谷的时刻,多久来临,又要多久才会结束。
02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有人说,就看他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什么。
遇事能够沉着平和,能够从容面对每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文人王衍,一次,他委托族人替他做一件事。
本来是一件小事,以为族人会帮他把事情妥善处理好,结果在他询问对方处理得怎么样时,族人回道:“还没有做好。”
王衍又随意问了一句:“为何?”
本来是稀松平常的一句话,但是这位族人是个易怒之人,当时就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将手中的饭碗直接扣在王衍的脸上。
换做谁,都会立刻生气。然而,王衍只是把饭碗拿下来,把脸洗干净,然后拉着自己的好友离开了。
朋友为他抱不平,他却笑着说:“我的眼光可是比牛背还要高。”
苏轼有言:“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放任自己的情绪,是灾难的开始。正所谓,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
03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活得痛苦,不是因为得到太少,而是因为想要太多。
繁华俗世间,贪大求全、不知满足的人,最终往往失去得越多。
少些欲望,懂得知足,才是经历岁月沉淀之后最聪明的生活智慧。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将领苏峻很有野心,反叛了朝廷。
吴郡太守庾冰遭到追捕,苏峻下令重金悬赏。
逃亡途中,他躲在船上,小船靠岸时,是最为凶险的时候,巡逻的士兵可能随时到船上搜查。
结果就在靠岸时,小卒用芦苇编成的粗席子把庾冰盖住,就一个人去喝酒了。
他醉酒回来,见叛军正在排查过江船只,便挥舞着船桨,面对着自己的小船,大叫:“哪里去找庾太守?他就在这条船里!”
说完,“哇”地吐了一地。
躲在席子下面的庾冰大为惊慌,生怕叛军发现。
但是叛军见船如此狭小,又只有一个醉酒的船夫,怎么可能运送重犯,就认为是他喝醉了说胡话,没有检查就走了。
后来,叛乱平息,庾冰要报答小卒,说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愿望。
小卒说:“我出身于仆役,不愿意做官。从小就苦于为人服役,经常觉得不能畅快地喝酒。假如给我在余年中有足够的酒喝,我就满足了,再没有其他什么要求了。”
庾冰答应了他,不仅使他家里总有上百斛美酒,还为他盖了大房子,买了奴婢,一直供养他终身。
世人都说:“ 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逃难时,他沉着冷静,化险为夷。
后来面对高官厚禄的奖赏,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心中所想,不贪不骄,虽然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卒,却有着不输于任何名士的智慧和胸襟。
曾国藩曾经说过:“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很多时候,人生万千烦恼,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太多。
《黄帝内经》言:“心为君主之官。”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修心。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
在这个纷繁嘈杂,光怪陆离的时代,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人活一世,修心一生。
在一路修心修行中,我们才能明心见性,宠辱不惊;我们才能经得住平淡,守得住灿烂,扛得住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