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谐是所有人类共同期盼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人际之间需要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个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谐。一旦失去了和谐,自然界反扑、社会失序、个人身心紊乱,任谁都难以维持生存。因此,无论族群、社会、国家,甚至不同宗教间,都应该摒除爱恨的分歧、怨亲的疏离,发挥同体共生的精神,彼此和谐往来。

此次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道教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 中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致虚守静等和谐思想,贯穿二千多年时空,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深远。

近年来,西方国家亦积极研究《道德经》,希望能藉由经中的思想启发,建构和谐的世界。尤其中央总先生,更积极呼吁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他在2005年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特别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强调: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国内情势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际局势看,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他希望国人能深刻认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此外,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先生,在2006年举办的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中,也以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为题,希望藉由论坛的推动,共同促进世界和平。
诚然,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当今举世人类所应共同致力的目标。以下,个人谨就《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提出四点看法:

一、从虚静无执到身心和谐。

二、从柔弱无争取人际和谐。

三、从自然无为到和谐。

四、从慈谦无骄到国际和谐。

一、从虚静无执到身心和谐

一个人的身心如果不能达到和谐,必然成为人生苦恼的根源,进而对家庭、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维持身心的和谐,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完成的课题。在《道德经》里,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少欲知足、无执无失、气柔涤虑、内观自省、贵身的观念,这些观念都是很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上维持身心的和谐。

《道德经》十六章载: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是形容心境的空明,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但因一己的私欲与外界的纷扰,使得心灵蔽塞不安,因此必须透过静的功夫,让我们的心恢复原本的清明。然而如何做修静的功夫呢?首先做到少欲知足。老子在书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五十二章)、知足者富(三十四章),指出了物质使人昏愦散乱,少欲知足才是安心之道。除了的减少,我们还必须做到不执着,因为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没有执着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佛经里也提到我们对于亲人的离去,痛苦难舍;对掉落的树叶,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对喜爱的人,有了爱染的执着,才会深感苦痛,因此想要拥有内心的和谐,必须放下外在的执着。

接下来,在修身上要做到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十章),也就是保持心平气和,进而内观自省,自察自觉,开发出心中的智慧,做到如四十七章所言: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之弥少……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最后,再以爱己的贵身(十三章)精神,不纵情欲,修持自身,达到身心和谐,进而护己护他,尊重他人,以此精神来服务天下众生。此举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从柔弱无争到人际和谐

人际间之所以会有纷争、不平,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因为有胜负之心,争执就层出不穷。假使我们能怀着尊重、拥护、成就对方的心态,那么人际间的相处,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因此,老子于《道德经》中所提的柔弱、不争、处下主张,对我们在待人处世上,有着莫大的助益。

所谓柔弱,是针对逞强的作为而言,逞强者刚愎自用,正如老子所言: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而世间的纷争,也多半在这样的心态下产生。然而,强则易折,大树虽高却易遭强风摧折,齿牙脱落而柔舌仍存,因此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柔弱的力量,如滴水穿石,似软言慰藉,柔软坚韧,无有不克。

此外,有感于世人争逐高位,老子以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为喻,建议世人若能处下,自能谦虚容物,消解争端。而不争的观念,亦同于此,所谓不争,并非消极的彻底放弃、厌逃人世,而是积极地利益万物且功成不居。历史上,张良为汉高祖打天下,功成之后,节身引退;春秋时代,范蠡帮越王勾践复国,事就之后,反而引退做陶朱公。国父 孙中山先生虽成功,登上总统宝座,但他衡量时局,仍让位给袁世凯,有这种功成不居的伟大胸怀,后来而能成为中华的国父,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所以,人际间想要和谐相处,须人人从柔弱无争做起。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相处时,如能让自心柔软谦和,对事情不争功诿过,对人我不分别计较,自然所到之处,皆受欢迎,人我之间,无比和谐。

三、从自然无为到和谐

自然无为是《道德经》中很重要的观念,意思是:任何事物顺其自然,不加以强作妄为。引申到上,指政府的作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百姓安然畅适,才合乎自然。老子会有这样的观念,和他身处春秋时代,纷乱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执政者的治国之道及理想国的,例如: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这句话意喻:为政之要在不扰民。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意指执政者应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不言之教,且功成而不居。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执政者应当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减少人民求利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消解人民巧诈的心极及贪图的妄念。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为心。善者,吾善之……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这段话的意思是:执政者破除自我,用心体认百姓的需求,以善心、诚心待人,并使百姓返璞归真。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执政者无为而治,百姓就自我化育;执政者好静,百姓自然上轨道;执政者不搅扰,百姓自然富足;执政者没有贪欲,百姓自然朴实。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指执政者要处下退让。身为人民的领导者,应对人民谦下,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之后。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这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国。

在现代社会制度越完善、人民生活水准越高的国家,反而越崇尚返朴归真的自然生活。在佛教中,理想的环境,是没有权术控制,只有道德感化,没有冤屈,只有保障;人民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这是人间佛教和谐净土的展现。

四、从慈谦无骄到国际和谐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提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指:大国谦下包容,为天下所附归。大国对小国谦下,可以取得小国的信服;小国对大国谦下,可以取得大国的包容,这是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之道。

过去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怨恨不止,直至以慈悲教化,民心才肯降顺,所以用慈悲宽容的力量才能化解凶暴。希腊亚历山大帝领导百万雄兵,企图征服世界,一路冲锋厮杀,所向无敌,直至陆地边界,面对汪洋大海,幡然省悟:人是无法征服世界。再观现代的世界强国—美国,以反恐之名,出兵伊拉克,不仅金钱耗费甚多,也造民死伤无数。美国以大国之姿, 气势凌人,非但不能赢得伊国民心,反而引起种族仇恨,更遭到国际同声谴责,甚至美国人民亦强烈反弹。

由此可见武力不足以服人,唯有以平等之心,慈悲谦下,尊重包容,大国小国平等相处,种族之间平等相处。以大尊小、以多尊少、以强尊弱、以有尊无、以下尊上,人人平等共尊,才能带来世界和平,创造国际和谐。

从《道德经》里,我们深刻看到老子的慈心悲愿。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他提出了慈悲谦下、尊重包容的和谐思想;为解决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的纷争,他提出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和谐思想;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他提出柔弱无争的和谐思想;为使身心和谐,他提出致虚守静、无执无失思想。在《道德经》里,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目光深远地,为现代世人勾勒出身心、人际、、国际和谐的世界蓝图,至今他的思想仍引领我们向前迈进,他的精神仍与我们一起同在,一如他在书中所说死而不亡者寿。

更新于:3个月前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火金火三才配置吉凶

火金火三才配置吉凶 火金火三是一种保持和谐的三才配置,其基本原则是“三以火为先,金水平分”。根据这种三才配置,火在五行中排名第一,所以火被认为是火金火三才配置中..

谈当代学校和谐教育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周易的婚姻思想

在古代文化中,婚姻一直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周易一直被视为一本有关天地万物的重要经典,其中也包含了关于..

儒家的和谐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冲突

标题:儒家的和谐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冲突段落一:引言总结:介绍儒家文化及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以其独特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处..

国学思想经典例子,国学思想经典例子大全

国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众多经典著作和学术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学思想经典例子,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家装风水和谐之道

环境风水,古人叫堪舆。堪是天道,舆是地道。堪舆就是研究天文地理的学问。环境风水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共存的一门学问和技术。家装风水,是家..

传统国学经典思想,国学经典及其基本精神

一、国学经典的定义与意义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文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

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仁爱忠诚与和谐

标题: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仁爱、忠诚与和谐一、引言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忠诚、礼仪等,这些观..

周易的思想经典语录 周易的思想经典语录摘抄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文化、预测等领域。其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象与六十四爻辞,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周易的思想经典语录是后人总..

超度亡灵 增添人们福报 促进家庭和谐

说到超度亡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亲眼见过这件事,或者是亲自参加过这件事。为亡灵超度其实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每当家中的亲人去世的时候,家里的长辈总会请..

周易思想在现在的应

引言: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尽管周易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周易思想在现在..

儒家文化和谐之弦的韵律之美

标题:儒家文化:和谐之弦的韵律之美一、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道德伦理、社会制度、..

周易的思想和谐中庸

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衡和和谐。要达到真正的和谐并不容易。而古代中国的周易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谐中庸,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下面将通过生活化..

周易的一些思想特点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经典,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以下将介绍周易的一些思想特点。第一,周易注重阴阳的观念。阴阳是周易的核..

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一、孔子的生平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士人。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青..

道德经齐名的国学经典句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被誉为国学经典之一。它不仅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面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经典句子,用以表达其深刻的智慧和..

国学经典道德经第五回

《国学经典道德经第五回》主要讲述了人们应当如何处世,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其核心思想是以柔和的方式应对人生中的挑战与难题,以达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以下是对于该..

摒弃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

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但是历史书却是人在编写。思想的控制,只需要统治阶级在书籍和授课上做些手脚,很快就能控制一代人的思想,甚至是未来几百年思想。女性地位在..

孔子思想的致命弱点

孔子思想的致命弱点在于,其有效践行必须以天下一家为前提。若只是在一国之内践行,其教化柔化作用是有用的。只要存在外部竞争,其思想体系就是危险的。因为,君君臣臣这一..

【今日关注】道联和谐世界

央视网消息(今日关注4月26日播出):老子,一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智者; 《道德经》是一部深入中国人灵魂的经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什么样的机缘造就了老子这..

佛家思想智慧与慈悲的精髓

**佛家思想:智慧与慈悲的精髓**1. **因果报应:佛家思想的基础**因果报应是佛家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核心观念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由于因果律的作用。因..

校长怎样做好教师思想工作?

1.经常向教师发出大量的正面教育信息,树立正气,形成学校健康、和谐的空间。 2.当教师思想出现障碍、工作受到挫折时,校长要及时引导帮助,不失时机的做好思想工作。 3...

论儒家礼乐文化与新时代的和谐思想

【核心阅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 儒家是礼乐文明,通过礼乐教化来维护政..

禅境探索佛教思想的深邃魅力

一、佛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理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

构造绿色文化,创建和谐教育

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是自然健康的代言人。学校是培育生命个体,培植社会栋梁的专业场所,我们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关注他们的发展..

道家心经-道法自然探索内在的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心经被视为一种智慧的总结,它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道法自然..

道家哲学人生感悟-顺应天道和谐生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忘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道家哲学提倡顺应天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