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大于部份之和,是系统的哲学总说。

整体秩序是世界哲学的根本意义框架。系统化是其运行的基本规则。

在现代东西方叙事逻辑和哲学理念中,对于世界的整体秩序的描述各有不同。

大体表现为西方哲学批判的多是看似普遍民主自由的整体化系统转为个体主体的政治正确,是一种绝对化的意志和精神自由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正好相反,它主张个体主体要将自由转化为整体化的系统,而不能以自由之名否定整体和系统。它认为物质实体永远都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独立自由的物质实体永远都不存在。

这种哲学观念在《易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易经》创造了一个完整有秩序的系统。

大到宇宙规律的运行,小到个体的生态位置、运动方向、运动趋势以及与其他个体的关系的学问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洽性的阐释。

《易经》的系统观认为,系统才是是给诸元素以及顺常行为给定的集合,是有组织和被组织化的整体,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是多要素保持有机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东西,包含有个体要素系统结构动态功能四个方面及个体要素相互之间、个体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其他几个要素的运动状态。

也就是开放性,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秩序性,动态性,平衡性,时间性是系统共有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出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性,就是不以个体要素的意志为转移。

在这个系统里,西方哲学论述的个体要素的自由精神和意志几乎毫无意义。

甚至可以说他们强调的个体要素的意志,只具有精神学上的意义,在系统中趋近于零。

在东西方哲学的探究中,我发现西方哲学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盲人摸象,它只能在人类可利用的工具有限的历史背境下,遵循的单项因果论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但并不能如实说明事物整体性,也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更不能胜任对复杂参数众多的问题的解释。

以拿叔本华、弗洛伊德和尼采的哲学思想为例,尤其后者,对于超我的沉迷,理想化已然到达了着了魔道一般,无奈始终无法突破,最终只能选择自杀谢幕。

而弗洛伊德,虽然立足医学科学角度,极力探求处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中“我”的行为特征及其来由,但这些问题的探求和思辨,对于大众、集体、社会性的研究,究竟价值和意义又何在呢?

仔细想,这样穷理尽性的探究叩问除了让人提前意识到人生无非一地鸡毛以外,再无任何裨益

中国古典哲学恰好相反,它提供的即是一套行而有效的系统观,也能站在更高维度,高屋建瓴,综观全局,为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如果把西方哲学比喻为盲人摸象,那么中国古典哲学则是管中窥豹、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这种系统观最强有力的缩影和呈现就是影响了中华文化五千年并被称为”千古奇书、大道之源的《易经》。

不同于西方哲学强调的人本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易经》强调的是立足于整个自然和社会系统根本之理。它是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思维方法去认识和处理人的活动与自然万物的一切关系和变化。

它所呈现的世界观带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内倾性。在系统之中它强调个人主义要顺从集体意志,从而达到全局系统的最优。但在系统之下又强调要“修己以安人”。

系统之内强调集体意志怎么理解呢?这要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起源讲起。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后,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史里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并自发形成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强调的是家国文化。如宋代思想家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オ是国家的灾难。

在这套系统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几乎咸提甚至从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其次从《易经》系统来看,《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意思是整个易经的系统是均由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

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种万种。

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却变化无穷。如同万物和人世就处于不断的“易卦”之中。

易经中每一卦中不仅一二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牽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易经的系统观强调要服从集体意志,因为集体意志最终形成并代表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映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

这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做生态系统、环境系统、人际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儒家所说的天命。在这个整体的系统里,系统可以改变、成就或者摧毁人,但人却无法改变系统,只能顺应或者服从。

所以古籍《易经》全篇强调的都是待时和整合,待时是指人类进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需要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佛学合其吉。整合是指系统的终极是无极,也就是没办法穷尽,但却可以整合。所以才会有“无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

说完了系统之内强调的集体意志,那什么是系统之下强调的“修己以安人”呢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探求道的人具有道德,这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理想状态。对于人来说,人只有完成了人的道德发展,才可以称为成人,否则就是小人、非人,甚至禽兽不如。

修己以安人的字面意思就是“人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谦卑恭敬的态度,以使周围的人安乐。

这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孔子的“仁说、孟子的“知心”、“知性”、“知天”,《大学》里的“明明德”,陆象山的“发明本心和王阳明的“致吾心之良知”一脉相承。也和《易经》系统中各卦互相作用异曲同工。

他们强调的都是要协调好人与人及人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考虑矛盾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

正如易经中大壮卦,乾下震上四阳两阴,阳盛阴衰,卦辞:“利贞”,大壮之时应是大利贞,但不用大字,暗含阳刚大壮,容易转向衰弱之意,这就是要人勿自持壮力,盲目刚进,以防止转向反面,因此壮要配之以阴柔相济的谐调平衡。“亢龙有悔”、“否极泰来”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修身,要做到刚柔相济防患于未然,但两者都要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代中国哲学和易学系统中最高的均衡与和谐,也就是太和。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