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淮南子》都持;物我一体;观,把 宇宙精神与人的精神合而为一,;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13]

如果说释家讲人性本善,要推行佛理,是为了依靠自力,发明本心, 去迷去染,道家则是讲人性本真,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去伪去饰。老子主张;复归于朴;,[14]很推崇赤子的赤诚和婴儿的纯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儿;,[1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6]把婴儿与赤子作为其人格理想,强调为人要朴要真。庄子更明确地主张;贵真;,做;真人;,无论老子、庄 子,道家都注重人的纯真,追求无欲无情,;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17]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8]这种自然纯朴当作人的本性,人格 美,要求人们;反其性情复为初;,[19]以为;素朴而民性得矣;。[20]可见道家非常重视人的本然性,自然性,注重人的自然存在。所以道家主张绝圣弃 智,反对社会道德规范,一旦人有太多的社会属性,人就失真了。庄子认为,天下有常然,人为地立规矩、制礼乐、扬仁义,用以匡正人心,结果会;削其性;,;侵其德;,;失其常;。[21]

同时,道家与儒家不一样,儒家较注重人的群体性存在,所追求的是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协调,道家注重的是人的个体性的存在,所追求的是人的个 性的解放与自由。所以道家主张人格独立,尊重个性,反对对人的本性的强制与压抑,个性纯朴了,自由了,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道家的尊重个性的思想 是对压抑人们创造力的封建禁锢的批判与否定,反映了朦胧的反封建意识,企图以强调人的个性来简化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道家开出的一剂治世的药方。诚 然,在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所注意的只是生物个体。

儒家认为世界生生不已,人应自强不息,有一种进取精神,但道家不然,所注重的是人的负面存在。他们往往以忧伤的眼光看世界,以怜悯的心态想 人生,较多地看到社会的灾荒与,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在道家著作中,一方面,;民饥;、;民贫;、;田芜;、;仓虚;,一方面;盗贼多有;、;嗜欲;、;好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有多少悲哀,多少牢骚,多少怨愤,引发道家的极度感伤。这种感伤与同情心理成为道家人生观中难以解脱的情结,成为道家 自化化人思想的出发点。在人的个性方面,道家也不是努力创导强、刚、先、上等方面,而是注重人的贵柔,用弱、居后、谦下等的积极意义。

如果说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十分重视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那么道家十分重视人的深层意识,但道家所注意的不是人的本能冲动对人的影响,而是认为 人的深层意识才是明澈的,与世俗脱离的。而且道家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存在,强调了精、气的作用。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是德育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后来道教;追求长生久视之道;[22],致力于人的内能内功的研究,热衷于超凡脱俗、仙风道骨这种新的道德意境的追求,并演变为气,那又是另一回事。

三、;无为;;不争;的道德理想

道家多出于史官,对历代兴亡多有研究,因此,对社会盛衰十分敏感,其社会伦理观念和社会德育目标有很强的色彩和哲学意蕴,内涵丰富,不妨分层析之。

社会之德mdash;mdash;不争。和认为生存竞争是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的观点相反,道家竭力推崇的是;不争之德;[23],道家最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就是;不争;。老子研究了自然界,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24],还举例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5],还讲到;天之道,利而不害;[26]。可 见,要;善利万物;、;利而不害;,就要;不争;,即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妄动,不强横,不人为地强力干扰,这是一条重要的自然进化的法则。同时也研究了 人,认为;人之道,为而不争;[27],;不争;,即不武不怒,不逞强,不暴戾;不自是,无争于人;不争利,无争于民;不争战,无争于世,这样才有利于社 会发展。所以在老子看来,天道,利物;人道,施为。人道与天道一样,利物,利民,不害,不争,才是最高道德。老子还认为,为人;不争;,善于涵容万物,才 能成为强者,;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8];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9];;不争;是取胜之道。主张以曲求全,以退求进,;曲则 全,枉则直;[30],这都是很有哲理深度的。道家的社会道德理想反映了社会安定的要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1],恬淡 平静,安居乐业,相安无事。也反映了社会平等的愿望,;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32],社会不分君子、小人,一律平等。

为政之德mdash;mdash;无为。和儒家主张;事必恭亲;相反,道家主张垂拱无为,以之为行政之美德。无为即任自然,任物之性而辅助之,老子说:;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33];不敢为;即不;乱其常;,;不先物为;。庄子竭力阐发无为思想,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生,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天地无为是万物繁衍发展的最佳条件。治国治民也一样,;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34]。道家无为,不是不参予,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 思想,而是指不以私情临物,不妄伸意欲,不以私心入公道,不以嗜欲枉正术,循理举事,因资立功,权自然之势,非谓感而不应,攻而不动,[35]这是道家无 为思想的重要内涵。同时,道家无为还指因势导物,;安时而处顺;,[36];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37]所以无为,也即不妄为,禁止一切反自然的 行为。无为的反面是有为,用刘安的话说:;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38]所以无为即不用私心,不逆物理,给人以自由度,给人以发展空间,与民休 息。唐朝家魏征就十分崇尚无为的政德,说:;无为而治,德之上也。;[39]他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国能臣。

应世之德mdash;mdash;宽容。人应如何面世,几乎是所有道德论者都要回答的问题,宽容大度是儒、道、释共同推崇的道德理想。儒家讲恕,释家讲忍,都是 讲要待人以仁慈和宽厚,同情弱者,宽容人过。老子标榜他以;慈;为宝,主张对人以德以善,不计恩怨,;报怨以德;,[40];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41]反映了道家对调和社会矛盾的主动精神。老子主张以百姓之心为心,要尊重别人,;圣人不伤人;,[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3] 为人处世,不宜构怨于人,而且要以德解怨。道家认为有容乃大,;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44]能容人容物,能忍辱忍垢,才能为 主为王。要人心若谷,能包容一切,才是美德。

修身之德mdash;mdash;谦卑。教育家都主张修身,以为人范,道家也非常强调自修,把谦卑作为自身修养目标。;卑让,德之基也;,[45]《易midd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