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本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前八个字是原则,后八个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举例。

老子说,我们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采取“持”的态度,就是握在手里,认为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因为“持”的心理,所以,就会有“盈”的行为。“盈”不仅是一个满的状态,还是一个“使之满”的行为过程。

老子说,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么,要赶紧停止了。

为什么呢?

因为“持”和“盈”都是违背“道”的。

回顾一下前面章节的内容。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中的状态,展现出来的是“不盈”。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的互动,是道在地球上的完美展现,它们呈现的是“虚”的样子,那是“不盈”的另一种表达。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若存”表达的是道不会认为自己是完全存在的,只有在用的时候才存在,这就是“不持”的态度。“不勤”则是不主动,与“持而盈”的主动状态相反。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表达的也是“不持”的含义,不持,才能长持。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通过“获取”才会取得“盈”的状态,因此,“持而盈”含有的“争”的意思,而老子说,只有“不争”才会不犯错误。

综上可见,“持而盈之”不仅会导致错误,而且“持”和“盈”的做法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老子要劝诫我们及时转变这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在现实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对财富的无尽追逐:“金玉满堂”,这会让我们马上联想起中学时读过的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他的结局最好地说明了老子所说的“莫之能守”,有限的生命终于长不过金属,不仅如此,在“守”的过程中,不是人掌握了财富,而是财富左右了人的生命方式,并且最终吞噬了生命。

当初读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葛朗台,只是我们用理智阻止了自己的表现接近葛朗台而已。

当然,在宽泛的意义上,可以把“金玉”看成是一切我们珍视的东西,比如情感、健康、教育等等。

比如夫妻,当关系正式确立以后,双方都会以为丈夫或者妻子是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持”的心态,因此,就会希望另一方的心理和行为更多地符合自己的意愿,这就是“盈”的期许。

仔细想想,一切的争执正是由此而来。如果不及时停止这种想法,那么,时间越久,心里的怨恨与愤怒就越多,而且一定认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可惜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持而盈”的错误,最终走向“凑合”或者分手。

再追究一下对孩子的教育:

为人父母,有多大程度在内心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倾听过多少孩子的心声?

把孩子抓在手里,不断逼迫他“上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如人意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读书好的孩子,总会听见他们的父母说,“其实我们不怎么管孩子的。”

对于自己的健康是否也同理呢?

就说吃饭这件事,民间一直有“饭吃七分饱”的说法,其中意味着什么?

“七分饱”就是“不盈”。吃饭,本质上不是为了迎合你的欲望,也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也就是你不能“持”,而要根据身体的需要。想想,现代人吃出来的病还少吗?

身体用生病,让你难受的方式提醒你反省,而我们依然固执地把一大堆药塞下去,企图继续让身体屈服于我们的淫威,最后,只会导致身体更大的反弹,直至不可救药。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善莫大焉。

第二部分:“揣而棁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个句式与上句相同。“揣”,根据《帛书老子校注》分析,当读作“捶”,河上公解释为“治”,这样,读音和解释是一致的。“棁”则是“锐”的误写。本句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事物,如果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它们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样子,这种状态不会长久。这就像一个人已经既富且贵了,还要到处炫富,结果就是作死。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对子贡说“富而好礼”,即是老子这句话的正面教育版。

“锐”蕴含着扩张的企图。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当一个人和你的距离过分靠近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感到不安,会通过改变姿势来改变这种状态,原因就是他人侵犯了属于你的个人空间,或者称为安全距离,说得更玄幻一点,就是他的气场干扰了你的气场。

在道的法则中,如果你的手伸长了,那么就会被斩断。所以,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式就是如第四章中所写:“渊兮,似万物之宗。”永远呈现出自己本来的样子。道永远不显山露水,永远深深地隐藏在万物里面,成为一个浩大而永恒的背景。

可见,“揣”和“持”的错误一样,源于人的主观与贪婪;“棁”所违反的则是“道渊”的特性。“渊”内敛,而“锐”则相反。

想想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人会让你一见就觉得亲近,而另一些人,尽管连话都未曾说上一句,你就会想着逃离。

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眼神,就会发现那些让你亲近的人,他们的眼神平和而内敛,甚至是全然开放而毫无防备的。因为内敛,所以天地间的能量就会就会向他流动,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于是,你被吸引了。相反,我们总是不太喜欢那些张牙舞爪的人,因为他们的眼睛里往往充满着一种扩张与征服,你会感到自己的能量被攫取,所以,身体就会本能地逃避。

还有一种与生俱来或者不自觉的“锐”,那就是“才”。如果你对历史够熟悉,或者读过很多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地回荡着一种深深的叹息:怀才不遇,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隐士。

有一句话曾经很流行:怀才就像怀孕,藏也藏不住。当一个有才者在生活中时常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相对于一般人地优越性的时候,很容易恃才傲人,不论自觉或者不自觉,形成了某种“锐”,也就对周边人形成了某种“侵犯”。

显然,老子认为这种情况已经违反了道,是需要停止的,这种停止一种源于自我觉知,称之为“知止”,另一种就是被动的停止,那就是“怀才不遇”,而启动的机制就是人心中固有的嫉妒。

所谓嫉妒,本质上是个人的安全场域受到侵入或者感受到威胁,以此产生的本能的自我保护。

“才”的本质是为了让拥有这个特质的人能够通过他所擅长的方面更好地认知宇宙和生命的真相,,而非通过“才”去实现自身的贪欲,助长自身的傲慢,那样,离开生命的本质会越来越远,那么,“才”对生命的伤害更胜于“无才”。

从某种程度而言,让一个“有才”的人回归平凡,成为如一颗小草般的背景远远比一个“无才”的人追求名利困难得多,不是吗,无数人在悟道的巨大机遇前跌倒了,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你此生需要完成的作业。

“才”是上天赋予人领悟生命的一把利剑,他让握剑的人剑指自己,一层一层剥开,会很疼,但非常迅速和有效。

一旦你手中的剑指向外面,甚至炫耀手中的剑,那么,上天会毫不留情地让那些满怀嫉妒的人夺下你手中唯一值得傲娇的剑,并且弃之如敝履。

“才”是一把双刃剑,“怀才不遇”是上天恩典给“有才”者的反省机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难道仅仅是指名利吗,一切在生命中富有和贵重的都是富贵所涵盖的意思,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富与贵”的优势,提升生命的境界,而不是炫耀,否则带给自己的只能是错误与麻烦。

所以,一切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都站在了上天赐予的改错的机会的门口,只是这个门很窄,需要削减掉身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进去。

所以,我们在文献上读到的真正的隐士,无一不是才高八斗,而他们被后世知道,只是不得不被知道而已,如同老子,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依然还是个迷。可见,他根本不想让人知道,他被迫留下的文字或许就是他对人类的使命吧。

第三部分,所谓的“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自己的行为就做了非常好的注解,“遂”是“完成”,而非“显现”。当一部跨越时空的杰作完成,老子便骑着青牛出关了,因为他只是照着道的特性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写到这里,老子的另一句话忽然跃入脑海,“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把它作为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