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修《东港区志》过程中,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记述清代刘墉的日照始祖的族谱,激起笔者浓厚兴趣。


                          △邯郸市涉县后匡门村民王玉年拍摄于连泉村传刘墉旧宅实景图


刘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廉吏之一,同时刘氏家族在康乾盛世,以刘统勋、刘墉、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朝野,成为中国文坛文学创作百用不厌的历史题材,如《天下粮仓》、《刘公案》、《宰相刘罗锅》、《和王申挨打》、《江南围》等众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刘墉与日照的关系,查阅清代《日照县志》、建国后的《日照市志》等史料,皆无有关记载。笔者深深感到,这既是一项历史空白,又是今天东港区、乃至日照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一大人文资源,有着可开发利用的巨大价值。
为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寻根溯源,走访了诸城、高密、潍坊、临沂等地村镇的刘氏后裔德高望的重长者,拜访了大学、博物馆的有关专家教授,广泛搜集了明、清两代史料,经初步整理,草成此文,以飨读者。以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来自邯郸市涉县后匡门村民王玉年拍摄于连泉村传刘墉就是此村人


一、始迁日照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为巩固初建的大明江山,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明初有组织地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
明代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和自然原因。
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流亡。一方面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另一方面,战争不断、大的瘟疫流行,人口死亡甚多,加之游牧民族重牧轻农政策,使北方地区荒芜人烟。
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争,先是明军与元军殊死的博斗、后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残酷的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变,加之大规模的兵灾期间,天灾连年不断。水灾、蝗灾、旱灾轮流发作,……广阔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烟稀少、虎豹出没、土地荒芜,甚至沦为无人区,军民粮食短缺,财政收入剧减。
而在南方,宋元以来的地主豪富势力日盛,左右地方官吏,威协朝廷;在沿海,倭寇在从辽、山东到福建、广东的漫长海岸线上屡犯海疆,登岸剽掠;在漠北,新建王朝在元残余势力包围中。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面对内忧外患,朱元璋采纳了知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臬(《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采取了移民和军、民屯田的政策,以加强北部边防,开垦荒地,保障军民用粮,恢复农业生产。
朝廷数次颁布了迁徙贫民流民垦荒、迁大户实畿辅、屯田戍边的诏命,让数百万人告别了洪洞大槐树、告别富庶的鱼米之乡苏杭、沿海……地少人多的狭乡居民迁往地多人少的宽乡”——北方地区、淮河流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
山东的众多镇村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众多居民从晋、浙、苏、豫、皖(南直隶)等地迁入。
江南直隶南京徐州府砀山县大刘村(今属安徽)居民刘思源众族人(按年代推算应为祖、高祖辈,以刘思源为始祖的原因见下文),遵奉朝廷诏命,于洪武三年(1370年)踏上了北向移民之路。
刘氏众族人一行循道迤俪北去,来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涧水涓流,花草茂密,树木繁荫。涧泉边参天古树上,住着一窝喜鹊;涧边山岭,两翼宽阔,北高南低,象一只传说中的凤凰……果真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后因祖居失火,住宅西移,改称草涧。

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
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一幢石碑记载:我刘氏原籍江南徐州砀山大刘家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祖思源公迁日照草涧庄。生我二世祖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
二、兄弟分离
时间到了天顺年间(14571465年),刘家人丁日盛。家里一场意外火灾,几乎烧掉了一切。面对这场意外,刘思源决定让儿子们先分开,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僖与刘思源留守故里。
明谱记载: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弟君质修谱,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二世焉。虽然,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刘福后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即九世孙刘墉卒后10年其族重修家谱时,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谱者不计在内,刘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
这是后话。
明谱的发现,不仅重现了世远年湮于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补了刘统勋初立其诸城族谱时无法上溯的一段历史。
刘统勋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刘福迁移到诸城县250余年始创家谱,在凡例中说: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迁诸城后,至祖讳恒公,家谱因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故列祖讳恒公为第二世。
——族谱刊于都中,丙子冬间,凡我族人有游宦他省及在家乡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邮未及致,盖不谱载。……,盖未及载,容后纪——统勋谨识。
三、海岱门第
逄哥庄地处袤阔的胶莱平原上,土地肥沃,明属青州府诸城县。刘福来到这里,先是为人做耕种收割的帮工,人勤快,吃苦耐劳,赢得主家的喜欢,并被主家留下,定居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创业,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已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的祖父刘,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中、同辈、子孙辈为官者就更多了。
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家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得秀才算起,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11位,举人35位。科考取中者,约占其家族男丁比例的百分之二十五;考取进士、举人者又占科考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还多。
在官位上,自清顺治初年六世孙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个朝代中,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接近家族男丁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御史、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第八代上,竟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当朝上下。成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在刘墉以优异成绩殿试结束后,乾隆皇帝欣然御赐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予以鼓励。(海岱:大海到岱岳,指当时青州府所辖地域)。
四、恪守家训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刘福后人的海岱高门第
这要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说起。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为刘家第一个进士。生于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卒于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享年92岁。他的官位不算显赫,仅做到员外郎,但他为官清廉,正直有胆识。在他晚年,对后人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他为后世晚辈的成才建立了规范。
他十分崇向教育。他认为: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良好的家教,使刘氏子孙不依赖父辈,树立了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一个个成为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这使刘统勋、刘墉父子能先后被皇帝钦点任《四库全书》总裁、副总裁,统领四千三百多人,编纂经、史、子、集一万二百四十六种,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几乎包揽殆尽。
刘必显归里后,常住槎河山庄(今属五莲县,刘家槎河一带)。刘统勋兄弟们、刘统勋、刘墉父子多在此读书用功过。爱屋及乌,他们对这个杜鹃花盛开、月明星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给他们人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地方,感念至深。曾请当朝名家绘制了《槎河山庄图》,并请纪晓岚等众多名流题写咏吟诗篇,极一时之盛。
清廉做官,子孙们恪守了这一家训。
刘必显有四个儿子。长子刘桢,次子刘果,三子刘,四子刘
刘桢字世卿,号石斋,贡生,考授从六品;次子刘果,字毅卿,号木斋,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康熙三年(1664年)中进士,第六年授山西太原府推官。康熙六年改补直隶河间县知县。康熙八年为刑部江南司主事。康熙十二年升四川司员外郎。康熙十八年升江南提学道。
三子刘(1657-1718年,刘统勋之父),字弢子,号青岑。康熙十四年(1665年)十八岁中举,十年后中进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湖南长沙县知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擢陕西西宁羌州知州。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宁夏中路同知。后补湖南长沙府同知。康熙四十九年任天津道副使。一次在天津迎驾时,诏许从官恭瞻。因奏其兄刘果在河间县任知县时受到清廉爱民褒奖的事,并顺便请求康熙皇帝赐书。康熙帝十分高兴地赐写了清爱堂这三个字。从此,御赐清爱堂便成为了刘墉家族的堂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卿应诏举廉能吏员,以知府被举者,唯刘与陈鹏年二人。美A·W横幕义编著的《清代名人传略》,称其为是当时以清廉闻名的几位官员之一,声望与陈鹏年同埒
刘统勋(1698-1773年),他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入仕途。他服官50年,家原有田数十亩,茅舍一处,未增尺寸。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柩归故里前,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他一生虽然位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显官要职,是乾隆朝最受乾隆器重的重臣之一;是清朝最有建树的几位水利名臣之一,做了许多大事,可他没有给后人留下富足的家产,家里没盖楼堂瓦舍的阁老府,门前和祠堂里没有炫耀官显的旗杆,茔里没有歌功颂德的石碑,就连当时皇帝御赐他祖茔的蟠龙石碑也没有树起来。这都是尊其祖父家训办的,他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清官的美名流传至今。
刘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能够听到历史脚步前行之声的家庭里。
在刘墉谢世后,清礼亲王昭木连在《啸亭亲录》一书中尚有这样一段追忆文字:刘文清公墉为文正之子,少时知江宁,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以一介知府,而获全国声誉,甚至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公来比拟他的正直、清廉,可以怎样想见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该是怎样励精图治、与利除弊,又该是以怎样的高明手法与南京这一数朝古都内的大户贵戚们做斗争,才赢得了这一声誉的(史有详细记载)。以致后人有妇孺皆知的《江南围》、《刘墉私访》、《刘公案》等相声、戏剧。目睹王公大臣、豪门权贵竞相夸侈,炫耀富贵的厚葬之风愈燃愈烈时,刘必显不为时风所动,为子孙订下遗训:凡我儿孙不必厚葬
刘必显让刘氏子孙们把一笔笔财富留给了老百姓!留给了清王朝!
也同时使刘氏子孙们独善其身,走出了在同时代与和王申等人命运不同的从政之道。
透过《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历史记载,让我们再回到300年前,听历史老人再讲述一个个海岱高门第里的父母官为民荡产不拘一格荐英才浓墨宰相”……的故事。
五、知州荡产
在任陕西宁羌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一带)时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由湖南长沙知县升任陕西宁羌州知州。恰逢关中大旱,荒年歉收。上任途中,只见逃荒要饭者成群结队,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饿死者新坟四处可见。触景生情,不觉吟出迢迢车马奔长安,满目凄凉不忍观,十里路逢千百冢,家家哭声不一般。面对百姓的困苦和官府束手无策,他甚不安。
不幸的是,他上任的地方,连年歉收,州已无粮可赈,灾民度日如年。无论如何不能再饿死人,先向附近无灾区借粮。宁羌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难于运输。刘发动饥民,凡运一斗者给三升,不十日,就运粮三千石。在发放赈粮时,他对知县说:此粮是借粮,倘若秋收后百姓不能还,我得变卖家产还上。由于措施及时得力,救灾工作进展很快,使很多饥民得以存活,灾情得以缓解。
宁羌土地瘠薄,百姓收入很低,贫苦农民很多。遇上灾年,多数百姓饭都吃不上,根本没有能力交纳国家的赋税,更谈不上归还贷粮。因此,州中没有能力交纳国家赋税和贷粮的困难户很多。刘深知老百姓的困难,就写了封家信,叫四弟刘,把他家中的地快快卖掉,立即把钱送到宁羌。
接到兄长的家信,知道兄长在任上为老百姓卖地付债,心情很急,他知道,兄长家的地产并不多,就是全卖了,也解决不了众多百姓欠国库的债款。经过反复考虑,他为了支持兄长的正义事业,就把自己的土地也卖了一些,把两家的卖地钱,一同寄到了宁羌州署。
兄弟二人,变卖家产,为州中百姓付债的消息,不翼而飞,在百姓中传遍,特别是那些吃到粮食而能存活下来的人,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州中稍富裕的人纷纷捐钱,要知州刘赎回家产。刘说:我既食皇上俸禄,理应尽职尽责,看到大灾之年存活下来的人,吾心足矣,岂敢再有他求?有人关心地问道:那你的子孙后代咋生活?说:子孙强似我,要地待如何,子孙不如我,要地待如何?
众人不甚理解,问:大人,这是什么意思?说:子孙比我强,知书达理,光明正大,当好官,吃国家俸禄,要地如何?子孙不如我,贪赃枉法,罢官抄家,要地又如何?养了为民的子孙,把许多地产留给他,养成好逸恶劳、不能自力更生,甚至者不务正业,地产再多也守不住。教育后人自力更生,奋发创业,不依靠祖上的遗产过日子,这才是长久之计。众人无不为佩服其高瞻远瞩,更为其宽阔的胸怀和大仁大义所感动。
为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刘在多次的翻山越岭,现场实地调查中,他发现当地的山上生长着很多柞树,根据在老家山东的经验,叶子可以养柞蚕。他马上从山东老家,聘请了许多养柞蚕能手,带着蚕种到宁羌,教老百姓养蚕。几年后,养蚕户越来越多,他又教百姓抽丝织绸来发家致富。百姓为感念这位父母官,就把织成的绸子命名为刘公绸。深得百姓拥戴。
因果轮回有其封建色彩。刘的多年以德治吏,一方面严守祖训,言传身教,为儿孙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却隐隐昭示了儿孙有所作为的内在原因。
六、文衡荐贤
刘统勋屡掌文衡,是选拔贤才极多的贤相之一。在人生境界上,他还是一位器识宏远、慎终追远的智者。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康乾盛世缔造者,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在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的治国效劳。同时开馆修书,先后完成了典章制度的史籍《清三通》(《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清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到了他继位30年以后,更要宣扬起封建统治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他下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而且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创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才有可能担此重任。乾隆思来想去,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能担总裁之任,并由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但总纂一职却无人能够胜任。这天,乾隆皇帝又把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召进宫来,廷议由谁担任总纂一职,皇上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堪当此任吗?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纪晓岚,但这位东阁大学士,久在朝中为官,当然是老于世故,思虑极其周密,他想到纪晓岚是带罪发配之人,掌握不好时机,反倒事与愿违,于事无补。
如今见皇上思贤若渴,正是为纪晓岚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便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乾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刘统勋已物色了人才,便催促说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奏来?刘统勋看皇上急切地催促,欲擒故纵,更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向皇上笑着说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乾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你快快为朕奏来!”“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乾隆听刘统勋说完,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道: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来啦?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丁卯顺天乡试,臣蒙圣恩主其事,为国选优拔萃,不敢稍有懈怠,看到纪昀的才华出众,列榜首之人,非他莫属。中进士之后,他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戊子年坐泄盐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泄盐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乾隆听着不由得频频点头。这三年的工夫,内廷没有纪晓岚走动,乾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时常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但皇上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好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法之后,皇上也在想着,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统勋奏请,正合本意。乾隆也正好顺水推舟,堵住和王申等一帮人的嘴巴。乾隆说道:看在老爱卿的面上,朕赦纪昀回京。于是,乾隆颁下诏书,要纪晓岚火速回京。这年六月,纪晓岚回到了北京。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则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籍,寻章逐句,从《永乐大典》搜辑散逸,尽读各行省进献书籍,极尽艰辛。整整用了8年时间,删定润色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总目》、《四库提要》)200卷、创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收正式入库书三千四百五十八种,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种,总计一万二百四十六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提要》著录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四库全书》最终告成。
七、浓墨宰相
清代早、中期的康熙、乾隆年间,康熙、乾隆二帝对董其昌、赵孟的书法格外垂青和倡导,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以来的贴学,继明末中兴之后延续了一百余年的兴旺局面,出现了王铎、刘墉、王文治等一批帖学名家。与此同时,官方书体——“馆阁体形成,在科举制度对应试中皆以小楷书写,并规定用墨要乌黑,结体要方正,点书要光泽。
《中国通史》(蔡美彪,10卷583页),记载:清代书法——刘墉处于帖学碑学交替之际,被称为融会历代诸家书法之集大成者,笔笔力厚骨劲,气苍韵遒,极为后代书论家推重、有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之称。
刘墉书法外表朴拙,内涵深厚。刘墉与翁方纲、铁保合称清朝书法三大家。又与成亲王、翁、铁合称四大家。其诗歌创作与艺术,在清亦享名,然与政绩皆为书名所掩。
随着《天下粮仓》、《宰相刘罗锅》等电视剧、京剧等文学作品在全国电视台及华人世界的热播,罗锅宰相的一些书法遗存于世的书法作品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刘墉的书法真迹、著作等也随之身价大增。
八、刘墉家族人物小传
【刘统勋】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
他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进士,入仕途。1729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1736年升内阁学士,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1741年9月,被提拔为右都御史。
1746年3月署漕运总督,9月还京。1747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5月,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1749年12月,迁工部尚书,继而兼翰林院学士,又迁刑部尚书。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
1753年9月,铜山一带黄河决口,他奏陈疏防之策,绘图以进。朝廷据图令其随地规划堵御。黄河复归故道,朝廷嘉其绩,令与策楞、舒赫德一并叙升。他十视河坝,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河南百姓为之立祠于黄河南岸。
1754年,朝廷加刘统勋为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视巴里坤、哈密驻兵,正遇睦尔撒纳?穴回部首领?雪兵扰伊犁;定西将军永常自木累退师巴里坤。他据此上奏,请弃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职押解回京。其子亦被拿交刑部,家资充作军用。未几,从宽免罪,命他以司员办理军需,效力赎罪,1756年补授刑部尚书,发还本籍家产。
1757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金制钅虑,他受命前往审查。得实后,皇帝赐恒文自尽,令将一裕发往军台效力赎罪。12月晋太子太保。翌年正月,迁吏部尚书。1759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由他往查,按律被斩。又与巡抚塔水宁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同知世图侵吞公款案。奏议如实,保德受斩。
1761年,他受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继又兼管兵部事务。1763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尚书房总师傅。1765年,兼管刑部事务,充国史馆总裁。1768年12月,他70岁,乾隆帝赐御书赞元介景匾额。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裁。11月卒,年75岁。有子墉、孙镮之。著有《文正公诗集》。
家原有田数十亩,茅舍一处,服官50年,未增尺寸。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柩归故里前,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刘统勋不仅是刘氏家族中最大的官,在清史上他是一个占有相当地位的政治家。《诸城县续志》评价说:刘统勋刚毅笃厚,久值机密,襄赞纶扉,随事献纳,推贤黜奸,为百余年名臣第一。在乾隆中期,他是最有名,最有远见卓识,最公正无私的政治家。
【刘墉】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官吏,书法家,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1751年(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入仕途。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其父(时任陕甘总督)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他时任翰林院侍讲,亦遭逮治,逾月获释,降为编修。次年,提安徽学政,任职3年,调任江苏学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1765年(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坐罪革职拟死。诏免,发军台(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仍授编修。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迁江西盐驿道。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擢陕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归籍丁忧。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初还京,授内阁学士。10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翌年,复任江苏学政。在此任内,他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学政绩显著,擢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多处受灾,哀鸿遍野,贪官污吏猖獗,民怨载道。他严劾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颇有政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4月,充任三通馆总裁,5月,为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太(皇妃伯父)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他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太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太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他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太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时皇妃已为国太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他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太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太伏法。
1797年(嘉庆二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1799年(嘉庆四年),奉嘉庆皇帝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他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回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二(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入官。不久,嘉庆皇帝加赐他太子少保,后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他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又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并擅长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其中部分墨迹,由其侄刘镮之整理,摹勒上石,以《清爱堂石刻》刊行。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及《刘文清公应制诗》1部。
【刘镮之】刘镮之(17751821),字佩循,号信芳。
三岁丧父,自幼由伯父刘墉抚养教育。18岁中举,28岁中进士(1789),任翰林院庶吉士。1799年(嘉庆四年)出任浙江学政,十月迁詹事府詹事,诰授资政大夫。次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01年(嘉庆六年)迁兵部右侍郎,七月转兵部左侍郎。1804年(嘉庆九年)正月命提督江苏学政,六月调吏部右侍郎,仍留学政任,诰授荣禄大夫。1807年(嘉庆十二年)任顺天学政。嘉庆十五年(1810)六月充浙江乡试正考官,八月命提督江苏学政。次年擢兵部尚书。1813年(嘉庆十八年)署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兼任不久,大兴人林清领导的起义,潜入北京,由太监接入皇宫,失察,应降职。皇帝加恩留任。1814年(嘉庆十九年)调任户部尚书。1815(嘉庆二十年)将伯父刘文清书法凑集出版。1817(嘉庆二十二年)嘉庆皇帝从热河秋猎回京,镮之入见,皇帝诘问:为何奏事不多?又问怎么不及时捕教匪?镮之不能对。皇帝责其玩忄曷(憩),降为侍郎候补。次年年底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管顺天府尹。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春任兵部尚书。道光皇帝嗣统,调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次年卒于官,赐祭葬,谥文恭,《清史稿》有传。镮之居官清廉,卒后,道光皇帝谓其明白敢言、深为悼惜
总的看来,刘镮之官做得甚大,也深得皇帝宠信。但时局多变,朝廷上下实心干事的人愈来愈少。镮之也难脱俗,与其祖辈相比,就平庸许多,这也是整个刘家衰落与时代衰敝丛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九、日照刘氏祠堂建立始末
为凭吊刘墉的公德,刘墉的族人出资在祖籍草涧建造一座刘氏祠堂,草涧的刘氏族人也发动筹集建祠银两和征集能工巧匠建祠,逄哥庄北寺刘墉族人亲自派人监工。建祠在清道光年间(具体年份不详)。刘氏祠堂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东侧,与思源公墓地依次排列,祖林古柏参天。林地东侧一棵古槐,树粗两人合抱,树高三丈有余。林前有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后裔遍布诸城、临沂、莒县、沂水以及江苏赣榆等全国各地。***以前,常有各地刘氏后裔来草涧祖墓祭奠、凭吊。社会上也称大白火石刘,现在大白火石尚在原处。
刘氏祠堂建地一亩二分,祠堂正堂为三间,砖木结构,重梁挂柱。壁内朱漆粉刷,祠堂东西两挑檐爬爬狗依次排队(爬爬狗张着口),祠堂东西两山尖,安着钢杈守。祠堂院墙是用青砖砌成的花墙,院内有两棵黄洋树,分植在祠堂正门两侧,有三棵银杏树,其中两棵大的直径有六十多公分,高两丈有余,还有柏树数株。祠堂内的仪仗是由刘墉家族的族长专程护送来的,皇帝御赐恩典的半台銮驾陈列祠中。祠堂正面悬挂着长1.8米,宽0.9米横匾一块,上面五个烫金大字御赐清爱堂。祠堂正中安放着刘墉神位。写着吏部天官刘墉之位。神位前是香案,香案两侧插着旗牌三扇,金瓜、钅戊斧、朝天镫半台銮驾,还有龙凤棍、铜锣等仪仗。祠堂正门檐下分别悬挂着御赐纱灯一对,光泽照人,整个祠堂富丽堂皇,引人起敬。祠堂正堂西南侧有偏房两间,是专供守祠人居住。据传:过去凡是路过此地的清朝官吏,都必须三里路之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到祠堂行大礼拜銮驾。建祠以来每到春节和正月十五,刘氏族人扶老携幼前来祠堂叩拜、祭奠、凭吊刘墉英灵,省内外一些始祖思源公的后裔也时常来此凭吊。祠堂内仪仗等遗物,1947年土改时绝大部分被损坏,祠堂也多年失修,如不尽快抢救,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将永远消失。
后记羊年伊始,刘墉故里的人们,赴诸城、高密、潍坊、临沂、沂水等地的村镇、大学、博物馆等实地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经初步整理,汇编成了《刘墉研究》;根据老人回忆,绘制当年建筑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规划着以《刘墉研究》为纽带,建立刘墉纪念馆,发展旅游经济。(夏勇 日照市东港区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而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却流传这样一段历史,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刘家祖籍是涉县林旺村的说法只字未提。可是村里人言之凿凿地说,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祖籍的确就是林旺村的,一位姓任的村民和两位姓史的村民热情地把我们领到村内一个院落前面,指着荒凉的院落说这就是刘家的祖宅。这是个坐北朝南的大院子,它与涉县民宅的建筑特征有个明显的不同点,它开的是正南门,按涉县风俗,民宅是不能开正南门的,坐北朝南的院落一般开的都是东南门。大门上的铁锁已然锈迹斑斑。村民说,刘家东迁后,先后有两家人买下这个院子。可是两家入住后都先后失火,弄得倾家荡产。现在村里人还是一直管它叫刘家院。    
传说中的刘家院,地基还是那片地基,房屋肯定不是那些房屋了
三位村民带我们绕到院落背后的一条胡同,这条胡同的地势高出前面的院落两三米,因为院墙坍塌颓败,胡同地势又高,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院子里的全貌。它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后院除残破的土坯墙外已经没有任何建筑,遍地长满荒草荆棘和三四株大树。前院也只有作为门房的那排南屋和东西两座厢房,看样子也是后来建的,院里杂草遍布,看不出有人出入的痕迹。

一座残破的大院,当然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村民们又举出一个有力的证据——刘坟。你手边如果有涉县地图的话,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个地标。我的记忆中有刘坟这个地理符号,据说,刘家的祖先是个风水先生,穷困潦倒,穷的连块坟地都买不起。后来相中了矿门口孩子舅舅家的一块地,想买来做茔地又没有钱,于是想出个下策——赖,到人家地里的一棵歪脖树上吊死了。死前告诉家人说,我死到哪里就埋到那里,要保持尸体的方向。埋完人就外迁,一直往东走,看到羊上房,马上树就停下落户。老爷子死到亲戚家的地里,让亲戚家很郁闷,死者家属要找事还真的有点麻烦,何况又是亲戚。于是只好吃个哑巴亏,允许把死者就地安葬在那棵歪脖树下。刘家埋葬了死者,就遵照死者的遗嘱,一路东去,一天赶到一个村庄,那是一个山村,有很多窑洞。到过山区的人都知道,窑洞的顶部往往都是院子或者打谷场。刘家人看到几只羊在窑顶上吃草——羊上房了。当时正是中午,树影投射在地上,一匹马恰好路过——好像马上树了。于是便停下来不再往前走了。因为坟地是风水宝地,后来家运逐渐转好,并出了刘统勋、刘罗锅等大腕人物。

同行的昊林居士说他曾去过刘坟,墓碑尚存,碑文能证明刘家的祖籍的确是林旺的,现在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开着小车回来上坟。如果真能从墓碑上找到证据,对提高林旺村乃至整个涉县的旅游品牌的品位将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蔡美彪等著)
《中国移民史》
《刘墉研究丛稿》张其凤著
《纪晓岚传》

《河北省邯郸涉县连泉村、林旺村、后匡门村民间流传以及遗留旧宅》

更新于:2023-01-15 21:17

刘罗锅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姓氏卜的起源和历史,卜姓怎么读正确

姓氏卜的起源卜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神秘。根据史书记载,卜姓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那时,卜姓的祖先是一位名叫“卜”的部落首领,他以卜卦的..

寒食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之旅

寒食节: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之旅一、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又称熟食节、冷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

100个中华历史成语经典故事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ograve;u)王荒淫(yiacute;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

养是姓氏吗?养姓的历史起源介绍

养是姓氏吗?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养姓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很多人可能会对这个姓氏感到陌生,甚至不知其存在。实际上,养姓在历史上有着其独特的渊源与发展。为了更好地..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

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在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形成一个印象:大西北的陕西是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老陕不懂高雅的品茗,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用..

道家的智慧探寻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道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就对中国的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

天津文庙举办历史碑刻拓片展

游人参观天津市首届中国历代碑刻拓本收藏展将于2月12日上午在天津文庙博物馆举行开幕式。天津文庙博物馆王同立馆长介绍说,目前该展览已在紧锣密鼓布展中,展品汇集汉碑、..

百家姓鞠姓的来源历史,鞠读第几声

据史书记载,鞠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部落社会。最早出现在《姓氏考略》中,被列为百家姓之一。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部落社会中的人们以..

格尔尼卡事件那段痛彻心扉的历史

格尔尼卡,一个曾经遭受重创的城市,一段痛彻心扉的历史。格尔尼卡,这个位于西班牙北部的小城,曾经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然而,在一战期间,这个城市却成为了一场悲剧..

中国绿茶的历史中国绿茶的起源

相信很多茶友们都很喜欢西湖龙井绿茶吧,那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您知道不?茶与生活小编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绿茶的历史、绿茶的起源。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

道教典籍流传之谜揭示历史的瑰宝

为什么道教典籍流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五个方面的答案,将带您了解道教典籍的流传之谜。1. 历史背景: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即原始..

格尔尼卡-历史与艺术中的悲剧与启示

格尔尼卡:历史与艺术中的悲剧与启示格尔尼卡,这个名称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它所代表的悲剧和启示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与艺术。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

高培华子夏的历史贡献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魏文侯、李悝、吴起等人的老师,孔、孟之间最有影响和成就的儒学大师;是孔子身后《六经》的主要传人,经学鼻祖和《论语》的主编者之一。但是,由于宋儒..

中国制茶历史(上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作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的品茶技艺。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

道教典籍流传之谜探寻历史与文化根因

为什么道教典籍流传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教义以道家学说为基础,传承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典籍是道教教义和道教历史的载体,是道教文化的..

辛姓的来源和历史

辛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据考古学、人口学及历史文献记载,辛姓来源有很多不同版本,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封诸侯时,姜太公封赵氏于辛..

历史的天空

历史多是沉埋于地下的,考古学家不停地在野外挖掘历史,但是埋在地下的只是遗迹,有灵气的活历史是在天上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镜子,每时每刻映照着当下。史官最初就是..

关注办公室布局知识大全 助力公司步步高升

对创业者来说,办公室的选择尤为重要,好的办公室不仅能带来好的财运,也能留得住人才,所以,人们特别注重办公室的选择,无论是地址、楼层、朝向,都是比较重视的地方,办..

国学经典历史诗词

国学经典历史诗词,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情感。这些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意蕴,成为了人们品味、欣赏和传颂的对象。《诗经》..

书籍流传的历史

一部书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去读它,通过阅读来理解作者的心境、思想等等。这个过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和碰撞,这时候,读者和作者如同觌面。但是,这本书能够..

孔子,逆历史潮流的孤勇者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翻译】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啊”管理学解释孔子是一个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因为他一生都..

读尹志华博士《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有感

2014年,忽接尹志华博士来函。阅之不禁一惊,继之以喜;既“惊”又“喜”的是其多年来的苦心孤诣之作,《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一书,已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睹书..

追溯奇门之奇门遍甲的历史

奇门遁甲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又吸收综合了其他诸多门类的古代预测与决策术,可谓集其大成,成为最复杂的综合性信息库。三式之一在中国传统预测与决策术中,最高层次的决策..

春节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庆典

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春节”?在中国,新年被称为“春节”,这个名称并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中国古代农民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季的到来。这一时期标志着冬季结束,万物复..

名校创造历史 校训创造力量

中山大学,建校年份1924年,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建校年份1952年,校训:剥削慎思,明辨笃行。暨南大学,建校年份1906年,校训:忠、信、笃..

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

历史啊历史: 到底谁是卖国贼?

历史啊历史: 到底谁是卖国贼?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都介绍过五四运动。众所周知,我们的教材,高度肯定这次运动,认为是进步的,爱国的,有思想启蒙意义的,但是,对这..

大头佛文化探索大头佛的历史与宗教意义

大头佛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头佛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它们通常以巨大的头部为特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这些神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

北大,你有一段未曾面对的历史……

本文作者(右2)与大学同学 迟疑很久,我才开始写这篇文章。我被一个问题萦绕:我为学校做了什么? 1981年春天,我是北大本科生的时候,发表过一篇题为《未名湖,你听我说..

除了严嵩,嘉靖皇帝还有哪些“青词宰相”

除了严嵩,嘉靖皇帝还有哪些“青词宰相”[摘要]嘉靖沉迷道教的各种斋醮仪式,必须有各种祭祀的场所,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增大开支,大兴土木,几乎年年有建,月月有兴。许多宫..

风水宝地宰相村;九凤朝阳的格局

裴柏村是唐代名相裴度的故乡,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涑水河畔。现在的居民有八百多人。这个村子虽然小,但是名声很大。历史上这个村庄出宰相59人、将军59人、进士36人、状元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