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而文化的觉醒往往始于对本民族“国学”(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历史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的本质是文明的转型,而转型的个性往往植根于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成熟程度和国民素质。

民族复兴大势推动“国学”复兴

100多年前,中国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的废除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大变化:一是隋朝建立的文官选拔制度消失了;二是隋朝建立的文官选拔制度消失了。 第二,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消失,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历史性断裂。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极其曲折、坎坷、艰难、波澜壮阔的征程,谱写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复兴”四大时代主题。

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国家的拯救”。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因外国侵略而引发的战争。 这段屈辱的历史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才结束。 1949年***成立后,“强国”成为时代主题。 1978年改革开放后,时代主题转向“富民”。 30多年过去了,中国逐步具备了建设强国的基本条件。 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已演变为“民族复兴”。 如今,“国学”复兴的曙光正伴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悄然来临。 1999年10月,国际儒联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始教学。 一个月后,北京大学哲学系“乾元国学课堂”开课了。 2006年8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宣布在上海开办“精英英语班”。

由此可见,在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已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征程中的重要旋律。 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趋势的发展是必然的。 这既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文化的呼唤,也是文化反思后对文化本身的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学”的复兴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影响着中华民族自信的未来选择。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可以使一个国家富裕起来,而一个国家要想走得更远,不仅要依靠硬实力,还要依靠软实力。 文化导向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学能否复兴、文化能否自信,取决于我们的国学和文化能否适应大势、引领潮流,脚踏实地解决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 对此,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 复兴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恢复。 新的生命必须被丢弃。 在扬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留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民族生命的根基。 反映自然、社会、人类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基础、框架、主流。 这不仅对中国有用,对世界也有用。 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永恒性,应该得到保存。 反映一定时代或历史阶段的文化,积极的要保留,过时的,如重农抑商、重文化轻科技、封闭保守等,是独具特色的。对于农耕文化,应该进行改造和创新。 我们要坚决改掉一些时代出现的官制、妾制等陈旧陋习。 当前最重要的是系统细致地梳理传统文化,确定优秀文化的标准,逐项筛选论证。

二是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因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如果不再有用,就只能成为历史的遗物。 在此之前,曾出现过“孙子兵法热”、“三国演义热”、“蔡根谭热”、“老子热”、“孔子热”等,这些“热”都是用于现在时的过去。

三是在文化开放交融中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历史上,中外文化第一次交汇是在西汉时期,吸收了西域草原文化; 第二个交集是隋唐时期,当时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主体是佛教; 第三个交汇始于明代,兴起于近代,盛行至今。 这些交集包括对落后于当地文化的西域文化的吸收,对与当地文化平起平坐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以及对高于当地文化水平的文化的吸收。自己的国家,但这些路口无一例外。 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因此,在开放和融合中创新发展是振兴国学的必由之路。

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 ******在庆祝***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 。 我认为,这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向全社会乃至世界释放的重要信号。 它不仅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明确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方面将进入新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

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迫切需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因此,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命题。 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全面认识民族文化,更深层次把握文化的作用和规律,主动继承和发展文化。 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总结提炼,形成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心中弘扬,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人心。发挥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伟大社会功能和价值。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