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仪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特点和风格的体现。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意识形态形式的集合。 从外延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上形成的许多对中国历史文化走向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从内涵上看,其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广泛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礼”。 “礼”是指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就是“乐”。 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征。 所谓“礼”、“乐”,源于古人尊祖、祭祖、祭神地的活动。 “礼”本是指祭祀祖先、祭祖、祭祀神地活动中的一些礼仪规范; 而“乐”则是指与这些仪式活动相配合的音乐和舞蹈。 后来,“礼”和“乐”的含义逐渐扩大和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音乐、舞蹈一般被统称为“礼”和“乐”。 经过夏、商、周三朝的演变,出现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周礼”,它们汇集成一套规制、制度、规则、仪式,甚至礼制。礼治的政治思想。 、道德思想。 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根据前世传承的礼俗和时代的需要,“制礼乐”(《礼记·明堂卫》),建立了一套与当时父权社会相适应的礼制。 音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将阶级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和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人们所推崇的“郁而雅”的风格。孔子所著。 礼乐文明的鼎盛时期。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逐渐出现了“礼乐崩溃”的局面。 鉴于此,伟大思想家孔子通过对夏商周文化遗产的总结、清理、反思,创造性地建立了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使“礼乐”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价值。 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历史的角度对“礼乐”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基本观念,开创了社会文明。在“礼乐”的约束下,社会各阶层(阶级)和谐共处的理想,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渐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使“礼乐”和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此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大师的进一步发展,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学日益兴盛。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上升到国家法典的层面。 它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和推崇,而且为几乎社会各阶层所认可和信仰。 由此,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目的和作用是从外部教育、限制和规范各界人士的行为和思想; 而“乐”与“礼”相辅相成,影响和诱导人们从内心深处对“礼”(即各种社会规范和约束)的认可。 礼乐相结合,以礼修身,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 以乐治心,激励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保持人们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论语》(《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目的,和为贵”的社会和谐思想,也是儒家“礼乐文化”的普世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基本上是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 它是一门探索父权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 “礼乐”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理念。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 “礼乐”是用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 它调节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两者达到平衡状态,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 孔子曰:“今大道隐,天下为家,人皆有亲,各子有子,物物皆其己。天下伟人以礼,城邑”。沟池为固,礼义为律,君臣要正直。对父子要忠信,对兄弟要和睦,对夫妻要和睦。” (《礼记·礼运》)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礼”的功能是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家庭事务。按照规范。 其他社会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换句话说,“礼乐”是为了适应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

“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 根据这种“重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采取宽容、谦虚的态度。 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当然,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并不是无原则的同一或和谐,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原则下的和谐与融合。 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宽容、礼让、谦让、求同存异的道德传统。 这种“高尚和谐”(即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累的结果。

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亲缘”的血缘关系与“尊敬”的社会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一套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将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 将他们置于人为的社会和政治关系中,使他们成为社会和政治等级制度中的人; 同时,他们构建了以人类自然血统为基础的理想政治社会,形成了以“礼乐”文化为代表的父权等级社会。 同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目的是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和艺术教化性特征,对自然人进行人文教育,将自然人带入政治道德轨道,使社会成员都成为“克己复礼”的“温文尔雅”的君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目的。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是在制度层面、伦理层面、礼仪层面上为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而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 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性化、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规范和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大同”的社会。 儒家礼乐文化的特点是用礼乐来展示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 其最终目标是引导社会各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

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周秦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文化艺术等领域。 它已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社会风俗时尚的基础,形成了自周秦以来几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当然,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是完美的,也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是完美的。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 一些消极落后因素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蕴含着“和为贵”思想、“仁”精神、“温、善、敬、俭、让”等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 。 人生道理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儒家礼乐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 比如过分强调社会等级、过度克制人类的激情等等,都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看似源于儒家礼乐文化,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文化所固有的。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后世极端专制王权时代加上去的。 例如,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学说,就与孔子所倡导的“君君、臣、父、父、子”有着内在的联系。 “父、父、子、子”对于君臣、父子都有同等的要求,即要求双方按照“礼”行事,君主应该像一个君主应该像臣子一样,臣子应该像臣子一样。 汉代以后确立的“三纲五常”,强调君王、父王的绝对权威。 就君臣关系而言,就是“天王有明,臣有罪必受罚”。 不管对错,“王要臣死,臣就得死!” 现在! 儒家原来的思想可不是这样的! 例如,《论语·八百篇》记载,鲁定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 孔子回答说:“王以礼委托大臣,大臣侍奉王。” 可见,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间以“礼”行事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强调“忠”。又如孟子会见齐宣王时。问:商汤汤流放夏桀,周武王攻打商纣,与群臣一起杀王是否正确?孟子回答:“悖逆仁者谓贼,悖逆者谓之贼。义者谓贼。 打残贼者,谓之夫。 我听说周刑罚了一个丈夫。 我从未听说过弑君之事。”(《孟子·梁惠王》)可见,孟子的君臣思想与后世的“三纲五常”观念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后世的“礼”,因此,“礼”中一些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后世的“礼”。归因于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创造性借鉴和转化,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 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性的继承和超越。 不言而喻,儒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的一些过时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对人的情欲的过度束缚也应予以消除或调整。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妥善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用现代意识和视野,探索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的礼乐美德。 。 优良传统,构建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 我们相信,通过吸收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元素,能够充分实现传统与现实的衔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伦理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道德规范、伦理规范、礼仪规范,进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新社会。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