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全面复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文如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包容、魅力,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以下意见文化。
一
意义及总体要求
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有根有底的肥沃文化土壤,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中华文明延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推动者、建设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 有效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与交流已成为常态。更加频繁,迫切需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刻不容缓地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对于继承中华文化遗产、全面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思想、新理念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上,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源,吸纳洋人,面向未来,吸纳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华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基本原理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修养,把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审美风格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形成了向上善意的社会潮流。
坚持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继承,改造创新,不复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东西。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以己为先,为己所用,取长补短,从善而行。 我们既不简单地接纳外国人,也不盲目地排斥外国人。 我们吸收和学习外国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统筹研究分析、教育普及、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沟通交流,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将更加丰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基础更加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显着上升。
二
主要内容
核心理念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行平和、尊时守位、知常而变、创新事成、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思想,造福人民、安宁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思想。治国参考。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仁爱、以人为本、诚信正义、和平合作、求伟大的核心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如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人人有责的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崇尚道德的社会风俗等。德行善,见贤思齐,孝、忠、礼、义、耻。 荣辱观体现了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奉献爱心、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多样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无异的处世之道、文教书育人的思想、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等。精神,场景交融,节俭,自保,中立。 和太和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风格的集中体现。 它滋养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艺术、科技、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劝人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
重点任务
深入剖析文化本质
加强中华文化研究解读,深入研究解读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人发展的丰富滋养源泉。马克思主义,深刻阐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基础,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必须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构成。中华文化,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通过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丰富和发展的,努力建设具有中华遗产、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 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修工作,巩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文明历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建设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建立全国文物登记制度。 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文物资源名录、大数据库。 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价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的编撰出版。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物普查备案制度。
贯穿国民教育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整合、分割、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中。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领域。 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编写中华文化童书,开展“青少年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教材以及法治、中文和历史。 推动高等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建设,重视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独特”、冷门学科的保护和发展。 推进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建设。 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动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朗诵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研究制定国语教育大纲,开展好国语教育。 加强全体教师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0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坚持保护优先、抢救先行、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落实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保护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城市特色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民居、历史建筑、***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 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推动地名和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大力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汉族经典文献的翻译出版工作。 实施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学部出版工程。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收集、研究、保护和传承。
11
滋养文学艺术创作
他善于提炼主题,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获取灵感和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和艺术价值与时代特征和要求结合起来,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当代表现形式,推出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科学编制重大***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春题材等专项创作方案,完善创作生产组织,凸显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风格。 加强对中国诗歌、音乐舞蹈、书画、杂技、历史文化纪录片、漫画、出版物等的支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视听”工作,发现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动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实施网络文学艺术创作传播计划,促进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画创作工程和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制作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受大众喜爱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 大力加强文艺批评,改革完善文艺奖项,建立中国特色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促进审美与美德、美文学相结合。
12
融入生产生活
注重实践与修炼、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运用到城市雕塑、广场、花园,避免万千城市千篇一律。 一边。 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推动城市修复和生态修复,延续城市文脉。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现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城镇和乡村。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 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厚、品牌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并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医药等的研究、解读和积极利用,让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入人民生活。 实施中华节日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生产一系列展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服饰服饰。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特色游学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适应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项目。
1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综合利用报纸、图书、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网站等多种载体,整合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力量,创新表现方式,大力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中心、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编撰出版一系列文化经典。 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保护利用***遗址、文物、烈士纪念设施。 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中国历史名人、国家公祭活动、烈士节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物等,展现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民族礼仪教育。 加大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宣传,体现国家重大节日的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礼仪。 研究提出继承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服饰、文明语言标准,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仪、礼貌标准,推动形成社会文明风尚。以良好言行,礼貌宽容时尚。 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并与公民公约、乡镇规章制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的制定相结合。 弘扬孝德、慈善、诚信文化,开展全民修身养德、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整理家训家书文化,培养优秀家风家教青少年。 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村文化,培育和支撑乡村文化中坚力量,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铭记乡愁。 加强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普及和交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鼓励港澳艺术家赴台湾参加国家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暨中华文化年(节)。 )、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14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充分利用海外中华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及各类品牌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支持中医、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国古典、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 积极弘扬戏曲、民间音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外国人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到魅力。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 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 促进中外智库国际汉学交流与合作,加强中文出版物的国际推广和传播,支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文图书,依托华人华侨、文化体育名人和人民群众走出去各领域依托我国驻外机构和华人,我们将与世界各地的外资企业、对华友好合作组织、中餐馆一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
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15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推进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形成。党政班子、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工作新格局。 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16
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协调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 制定健全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 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部门合作共建机制。 制定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制定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 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 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工程首席专家制度,培养一批深受人民喜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代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激励表彰制度,对国内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播交流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按照规定给予立功荣誉或表彰。文化、立功、享有声誉。 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入学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弘扬和鼓励自强不息、奉献爱心、主持正义、弘扬善行、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热爱亲人。
17 号
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
修改文物保护法。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制度安排。 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中,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添内容优秀传统文化。 加大有关保护、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各行政部门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形成尊重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制环境。 各地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18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坚持全党亲力亲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 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和文化平台必须肩负起保护、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文化供给。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 充分尊重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者的作用,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生动局面大家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