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用药如用兵论”,说的是治病和用兵是一样的道理。

“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病邪好比是敌人,药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首先我们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证的过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时还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就像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样,兵法上叫“知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用药,就能获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战不殆”。

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状,症状只是表象,如果我们只根据症状来用药,而不辨证,就无法了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敌之确切所在,敌之数量多少,敌之勇怯如何等,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辨证就像破案,症状只是线索,线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侦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断,就能把线索一个个串联起来,整个案件就可以告破。

辨证也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好的医生能够从中抓住几个要点,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谴方用药,故能效如桴鼓。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而不叫做“开药”。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等,这是治病的基础,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剂是在单方专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由简到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药物经过配伍,能够增强疗效,随证合药能够适应病情需要,同时还可以监制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因此,相对于单药、专药的应用,方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方剂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有效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整体辨证思维。

有人认为,中医应用复方是因为对各个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不明确,其实不然,这是由于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

大家可能会发现,西医学在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越来越明确的今天,各种药物合用的现象却越来越复杂。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一餐要吃30颗药片,其中降压药3~5颗,调脂药2~3颗,降糖药2~3颗,抗血小板聚集药2~3颗……再加上保肝药、护胃药等。

药是吃了,指标也都接近“正常”,但是,人整天晕乎乎的,难以坚持正常工作。他说,服药的感觉比生病更难过!

虽然类似的病例越来越多,以至于大部分的患者和医生都习以为常,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整体,靠“有效成分”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

更何况,西药的合用与中药的配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根据对抗的原理进行叠加,而后者根据“理”、“法”的指导选方用药,或选药组方,中医把“方”称为“阵”。

2

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中,君药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药和佐药的作用是辅助君药;使药的作用是调和方中诸药,四者各司其职。

如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等4味药组成,主要功效是补益脾气,其中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作用,所以是君药。

白术健脾燥湿但补气力较弱,效果不如人参,所以是臣药;茯苓渗湿同时能健脾安神,故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能协同上药的补气作用,又能调和其他几味药的作用,就是使药,可见同一方中不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而同一药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数方中是使药,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但在“炙甘草汤”中它就是君药,主要作用是甘温益气、缓急养心。

所以,中医方剂发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非个体的作用,一个方的功效绝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叠加。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主要针对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证”,再根据“证”来制订治疗的法则即“治则治法”,然后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方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简而言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讲究的是法要对证,因法选方,这就叫理法方药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阵”,布好“阵”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阵容。

因此,中医看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方中的药物也要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加减,有时还需要投石问路以观之,这与兵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一样的道理。

记得李可老中医在治疗阴寒内盛的假阳证病人时,就嘱其将熬好的四逆汤放在冰箱凉了后再喝,他说实际上冰镇的四逆汤过了中焦后就发挥热的作用,这招不就是兵法所说的“瞒天过海”吗?

但是,现在有些中医师治病不讲理法方药、君臣佐使,讲的是“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什么“抗病毒”啊、“改善微循环”啊,挺吓唬人的,但那些药已不是中药,至少不是一个真正中医眼中的中药!

有一个很常用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着的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是“风热感冒”,理由就是,清热解毒药能够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牛头不对马嘴,竟然能行销全国!类似的说明书已经越来越多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药物防治疾病,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胜偏衰,使之恢复平衡。清初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其中有一篇就叫“用药如用兵”。

清代兵学家邓廷罗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可见,中医用药与军事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代兵家无不奉为至诫。医家治病,有如兵家打仗,用药用兵,均同此理。

所谓用药如用兵,意即医家治病需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而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历代兵家常胜者,必善用兵,历代医家有为者,必善用药。

已故著名医家施今墨先生便在用药上颇有创新。施先生治病,常以两药相伍而用,名之曰“对药”。配伍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

如黄芩单用可清肺胃之热,配伍白术则为保胎圣药,配伍半夏则可制胃酸。一味药经过巧妙配伍,能超出单味药原有的功效,可见配伍用药是很有学问的。

其他如桔梗配枳壳,一升一降,上下通达,可调理气机;苍术配元参,一燥一润,一散一收,用治消渴降血糖等,这种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对药配伍,古代医家亦不乏其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枝配白芍,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一散一收以调和营卫;生姜配大枣,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营卫,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例子说明,熟知药性合理组方之重要性,临床医生切切不可忽视,这是重要的基本功。

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治疗中便可驾轻就熟,有如兵家通晓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如此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4

在战争中,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是取得胜利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一再强调集中兵力的好处。《孙子兵法•虚实篇》说,两军对峙,要使“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以众击寡,就能造成明显的优势而迅速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九地篇》又说:“为兵之事,在于顺(通慎)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孙子在这里指出:谨慎观察敌人的动态,然后集中兵力攻向敌人致命的一点,就可以轻巧地成功大事。

同理,在治病过程中,当查明病情后,也要集中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专攻疾病的关键之处,造成对疾病的强大优势。这样“以众击寡”、“并敌一向”,就可以“巧能成事”,治愈疾病。

为了顺利地击败敌人,在战争中往往需要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作战计划确定之后,“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根据如何对自己有利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如调动大量的军队、准备充足的武器、占领制高点、开展外交活动等。

《孙子兵法•势篇》还指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即形成的态势要险峻,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攻击的节拍要短促,使敌人无喘息重整的机会。

在医治疾病时,也要为之势,并尽可能创造“势险节短”的攻击态势,以便迅速治好疾病,使病人康复。不能让邪气深入,加重病情。

《孙子兵法•火攻篇》在用兵作战方面提出了三条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其意思是说,没有利益可占,不要出动军队;没有得胜的把握,不要用兵动武;不到危急关头,不要与敌交战。

这是因为出动军队与敌交战,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一定要在对己有利必然得胜,或到了非战不可的危急关头,才采取行动。

同理,所有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这也是古称药物为“毒药”的原因。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用药物,并且在能治好疾病的原则上,尽量选择毒性小的药物,减低副作用。

此外,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也很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

5

治疗时要对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对治疗的注意。告诉病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使其与医生配合治疗,并告知具体的措施和调养方法,解除其苦恼的消极心情。

如“人之情,莫不恶死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如果病人紧张慌乱、忧虑过度,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而使病情加重。只有情绪乐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疾病作斗争,药物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病体迅速痊愈。

军事思想中也非常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军队的士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故《孙子兵法》十分强调“治气”、“治心”。

《孙子兵法•军争篇》指出:“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中医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古代军事思想更是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因此熟悉掌握一定的兵家思想对理解中医理论,指导治病有很大的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把兵家理论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防治疾病的水平,为治愈疑难病证增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更新于:2023-02-01 07:40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周易与中医养生 周易与中医养生易医解密

周易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而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医学宝藏。尽管二者在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太多联系,然而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周易与中医养生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说几个中医很神奇的事情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包菜为啥要手撕的才好吃。我有一次吃我妈做的切包菜,我妈做事比较快,所以能够用切的就不用撕的。我突然发现原来包菜切着吃这么难吃。不光是包菜,..

说说我拜访过的几位中医

窃以为,搞任何一门学问:第一,要有自觉的精神和意志;第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乞请明师。如果没有自觉的精神和意志,即使整天跟着孔孟老庄一样伟大的老师,也不见得能长..

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

学中医有一个避不开的题目就是气的问题。那些伪专家缺少良知,所以也不承认“气”的存在。他们动不动都是拿非法说事,一方面拿着法律限制别人,另一方面却无耻的践踏着法律..

民间中医秘方《搜集神效方》抄本

中医书籍,搜集神效方,共130页,大小95.7MB。内含诸多丹丸膏散制作,用法宜忌,极具参考价值,为中医之士可参研其妙。 ..

中医角度看儿童上培训班乱象

很多人问这个事情。那么,来谈下。从中医角度看,小娃娃上各种才艺培训班,非常不可思议,尤其几岁就做课虫子。一个人是不是多才多艺,处决于本人。该多才多艺,自然多才多..

有些东西需要厘清,否则大众对中医的误会太深

如果我们打开百度,搜索:文明。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以下将引用百度百科原文描述):文明(汉语词语)“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

易经和中医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曹植咸卦爻辞,用人体去比喻感应。初六,脚拇指。六二,腿肚子。九三,大腿。九四,心。九五,脊骨。上六,两颊..

中医按摩穴位助睡眠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于是常常有失眠的困扰,服用镇静安眠剂的后遗症使得失眠的压力又增加一项。以按摩的方式来促进睡眠,不失为一个放松全身肌肉有助安然入眠的好方法。经常..

弘扬国学中医经典,弘扬国学中医经典的句子

一、国学中医经典的重要性国学中医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医学智慧和文化传承。这些经典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中医:长生不老配方诀

257岁老人李庆远257岁的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据报道是世界最长寿者。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

中医崛起,对其未来发展提些宝贵意见

2020年庚子,新冠疫情,中医发挥出色,顿时声名大噪,终于打了一场完美的翻身仗。国家亦不失把握时机,全力为中医加码,希望籍此势头重建传统文化的地位。为什么选择中医?..

中医养生医疗馆起名

中医养生医疗馆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养生理念的场所,其起名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馆名能够传递出中医养生的核心价值观,并吸引更多的顾客。本文将以客观、专业、清晰和系统..

怎么能找到靠谱的中医?

看到文章标题进来的朋友 可能有两种心态,第一确实遇到了健康方面的问题,找不到靠谱的中医。第二这是一篇自卖自夸的广告文,肯定说自己靠谱啊。自卖自夸肯定会引起大家都..

中医故事——原汤

古时候没有汽车也没有高铁,更别提飞机了。无论是游方郎中还是化缘僧道,无论是小货郎还是大商人,都需要用脚去丈量土地。可能有钱人会乘坐马车,那绝对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中医,不像一些大咖说的那么不堪

近期看到几个高考填报志愿事项的直播,有的人还是大咖,在问及是否填报中医专业时,一致的意见就是不看好中医专业。有一个主播说的比较委婉一些,他说如果家里有从事中医的..

小作坊式的中医

前几天和朋友交流,谈到中医的发展,聊到很多中医的转型,其实要我看:中医呢,注定是小作坊式的。中医望闻问切也好,这些收集疾病的手段还有方法,以及看病过程中和患者的..

以易经角度浅谈中医

作为一个学习易经的人,看到一些中医黑,说中医理论是巫术,是随缘治疗,碰上就治好了,碰不上也治不坏。看到这样的评论,莫名也心生悲愤。传承千年的文化和医术竟被如此评..

学中医是件会痛心的事情!

学中医是件会痛心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古代学中医就学好医术,钻研医术好就好,而现代学中医,有人会说你迷信了!这是我国现社会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外国人抢着想要..

为什么要学古中医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推究事物,方能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各行业做学问相通的,我们深入学好一门学问,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古中医..

不要笑话中医抢青酸枣,大家都在抢青

当山上的酸枣还未成熟,一颗颗青果时,人们为了采集酸枣仁,就把还未成熟的果子采走,甚至出现了连根拔起、竭泽而渔的荒唐行为。是个人都知道,还未成熟的酸枣仁没啥药效,..

由古中医分派再臆阴阳

前面提到“扶阳派”和“滋阴派”,其实阴阳本为一体,没有孰优孰劣。客观来说,人体阳气少而阴液多时,扶阳派的疗效会比滋阴派来的要快,治疗急症多用扶阳派的方法。攻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