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我们迎来了癸卯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代表万物复苏、新年伊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
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
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春季开始了。
“春,蠢也,动而生也。”
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立”是“开始”的意思,“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立春过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溶化,不再坚硬负重。
四季轮转,立春伊始,新的一轮节气循回又开始了。
立春三候
二十四节气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春秋代序,得以生生不息。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并且应用《周易》的十二消息卦象喻天德地炁能量的消息作用规律性,总结了每一候的代表性生物活动特征。
十二消息卦对应二十四节气,在每一卦统御一个节和气的前提下,能量又分理着相对应的七十二候中的某些六候,产生物候变化的物相形成。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周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拔茅征吉,志在外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乾变为巽,巽为风,于后天八卦位居东南,故曰东风。巽散,故为解;乾为寒,故曰解冻。一候为五天,立春后一候,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周易·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立春后五日,二爻动,变卦明夷,互坎为隐伏,故曰蛰虫。乾健,故曰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此句是说蛰居的虫类因气至而慢慢在洞中苏醒。“振”表示蛰虫动而未出,要等到二月才会出来走动。蛰虫虽然还在蛰伏中,但是已经开始苏醒了。《周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三爻动,乾变为兑,兑为鱼。三在下卦之上,故曰陟;在上卦之下,故曰负。坤纯阴,故为冰。一说乾为陟,伏坤为载,故曰负。乾为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鱼陟负冰,也有些古籍中记载为“鱼上冰”,据学者考证是《元史志》改之为“鱼陟负冰”。再过五日,因河水中阳气至,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向上游动而接近冰面,此时,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种融化,特别在黄河流域,是不可抗拒的自动性过程。鱼与龙都生于水中,既然自然界中的鱼都已经开始活动了,那么,我们体内肝中质象态的青龙,也就必然会开始活动起来。天地立春,人效法天地,立德,以回升自身的阳气;立命,以摆正身心;立下一年好光景,立下一年的精气神!天地立春,阳气回升,人也要效法天地,回升自身的阳气。这里的立命,不是讲命运,而是使命,就是《周易》中所讲的正位凝命。春天是四季中最重要的时节,一年的计划要开始考虑安排。心中不作非分之想,守好自己的事情,不会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我们的心智、我们的情智每天都是在耗散之中,所以要把这些念头收敛起来,不作无所谓的损耗。把控得住自己的心性、把控得住自己的念头,这个就叫“凝”,有凝定之气的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集中精神应对挑战。春天是短暂的,立春亦如立人生,时光易逝,务必加倍珍惜。 2023-02-05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