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 它很早就传播到东亚和亚洲其他地区,后来又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源泉。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亚洲文明,也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儒家思想会走向衰落还是走向新的发展? 这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论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儒家文化就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正如日本学者西岛贞夫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所说:“东亚世界是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那里也形成了中华文明。”一个核心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圈。” 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儒家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明末清初中欧思想文化交流来审视儒家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中国的明末清初是指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两百多年。 此时的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进入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历史时期。 中欧之间这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是宗教界人士、商人、学者以及双方特别是欧洲人的一些官员和使节。 他们不仅向中国人介绍和传播了“西学”,而且还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学”。 所谓“中学”,包括有关中国历史、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和知识。 在引进和传播“中学”方面,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将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文等文字,在欧洲出版发行。 例如,他们先后将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本,如《书经》、《诗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 其次,他们用拉丁文写下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状况的各种著作,并在欧洲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7年到1773年的近百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用拉丁文写下了252种涉华著作。 第三,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情况以及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认识的报告和材料,提交给罗马教廷和欧洲有关国家领导人和有关学者。 四是介绍或直接带领部分中国官员、信徒、学者、学生赴欧洲考察学习。 总体而言,明末清初中欧思想文化交流对中欧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欧洲来说,随着“中学派”向西方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出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热”。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欧洲人对中国物质产品的推崇和追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上。

这里可以谈谈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理解和评价。 在研究了中国思想文化并与欧洲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后,莱布尼茨认为:“过去,我们没有人相信世界上有一个民族比我们的道德更完善、生活更进步。 东方的中国给了我们一个伟大的觉醒。”伏尔泰是当时研究、理解和谈论中国最多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他写了近80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和200多封书信。他把孔子的格言视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立己方能助人,欲成就己方能助人”作为他的座右铭。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也非常重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不是高不可攀的景仰对象,而是可以效仿的典范。”因此,伏尔泰和魁奈曾被称为对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兴起的“中国热”,法国学者莫里斯·罗班曾这样描述:“在启蒙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

论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

当今世界,儒家思想价值可以实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 这是由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产生后,不仅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各地,并一直传承至今。 儒家思想具有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具有不断进步的未来,这也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那么,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四个方面:开放包容、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因此能够包容其他学说,海纳百川。 它能够在共存中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并且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出现的同时,还伴随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等。正是因为虚心学习道家、墨家等诸家思想,并认真地从中吸收思想养料,儒家思想才得以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数百名学者中首屈一指的“显学”。 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可以与当地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儒家思想不但与之共存,而且还以儒家思想作为自身的借鉴。 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本质及其生生不息的发展生命力。

儒家思想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所以它要求人们“明知错误才求、改正”,而不是“明知错误却不改正,掩盖错误”。 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书《汉书·河间贤王刘德传》。 刘德是一个有儒家思想的人。 《汉书》说他“好学于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为中国历代儒家学者所追求和坚持。 这是一个例子。 东汉著名儒家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下了《问孔》和《联孟》两篇文章。 文章认为,即使是孔孟等圣人、儒家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的思想有遗漏或错误,也应该“发问”,纠正“错”,澄清“对”。 他说:“圣人写成文字,仔细审察其意图,尚未完全领悟,反而仓促发言,怎会这样呢?” 像王充这样敢于指出和纠正历代儒家思想家著作、言行中的错误的学者,在中国古今中外的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存在的地方。 这说明求真、求真、求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

儒家思想具有为人处事求真务实的特点,因此要求人们“知行合一,勤勉之行”。 所谓治世,就是要坚持把儒家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运用到个人修养和国家社会治理中,这就是儒家大师所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 、治国理政、世界和平”、“艰苦奋斗,国家富强”。 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诸子,独尊儒术”的政策,为汉武帝所采纳。 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务实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充分发挥其治国理政、兴业立业的实践功能,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学习。 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也是儒家思想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

儒家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能够“因时而变,推陈出新”。 主张弃旧求新、反对旧传统、旧传统,是历代中国儒家学者和儒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儒学产生以来的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自我更新和演变。 首先,它是从先秦儒家思想到汉代经学的演变; 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的共存和融合,演变为宋明理学; 后来通过总结吸收理学的教训,演变为清代的实践学问。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儒家思想去糟粕,去精华,去伪存真。 弘扬和发展儒家思想的精髓,使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中国历代儒家学者、儒家工作者和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根据时代条件、历史使命和需要,适时不断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已经保证了这一点。 儒家思想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实践共存,与源源不断的文明长河共进。

总之,儒家的这些本质特征是非常可贵的,是儒家的精髓。 他们赋予儒学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引领和推动儒学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儒家文化的思想价值及其运用与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空前密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 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尤其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达到了古代世界完全难以想象的繁荣程度。 这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然而,经济全球化和其他事物一样,有利也有弊。 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并存的对立统一体。 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和问题。 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物欲过度,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弱,伦理道德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等等。 要消除和解决这些缺点和问题,不仅需要动用当今人类社会创造和发展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动用过去世界各文明积累和储存的一切智慧和力量。 。 毫无疑问,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应该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思想价值,结合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现实,实现新的创造性转型和发展,从而完善全球治理。并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消除和解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儒家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对于儒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同志于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家联合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讲话。儒教联合会. 重要概述。 他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万物的思想等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的重要启示。共同利益,大同世界。 ,关于自强不息、以德为先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幸福人民、富民、悦民的思想,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政治家正气,日新月异,革旧创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践行的思想,汇聚智慧、共享成果的思想,和齐心协力、仁人爱人、立德立人的思想、真诚、守信、友善待人的思想、清正廉洁的政治思想、勤政为民的思想、俭朴自给、不奢靡的思想,中立、和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思想,和睦相处的思想。 不忘危难、存亡不忘死、治国不忘乱、居安思危等思想,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样,世界上其他各种历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思想价值也应该继承并结合国情。推动并使其共同努力,消除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弊端,解决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带来的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造福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儒家文化同世界上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过时或过时的文化。 变成渣滓的东西。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儒家文化时,坚持革故鼎新,择优而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照搬照搬。 具体来说,首先要采取区别和扬弃的继承态度;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继承的目的是古今中外、古今中外,而不是古今中外、古今中外。 三是要紧密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吸收新鲜经验,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按照新的要求得到新的转化、升华和发展。现在的情况。 所有从事儒家文化工作的人都应该注意贯彻落实这些原则。

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儒家文化的继续传承和新发展,最终是由其本质特征和思想价值决定的。 然而,儒家文化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它始终需要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智慧和经验,才能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任何文明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东方文明如此,西方文明如此,世界其他文明如此。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文明能够长期孤立存在、长期单独封闭发展、长期保持单方面的活力和优势? 不,过去没有发生,现在不会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 中欧文明、亚欧文明、东西方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都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欧洲在经历了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之后,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和工业***,终于摆脱了衰落和落后,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文明的复兴。 这首先是欧洲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也与欧洲各国人民学习东方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力量、智慧和经验的努力密不可分。

不同文明之所以需要相互学习,是因为各个文明发展不平衡,都是波浪式前进的。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多次表明,世界上各种文明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有程度和数量上的差异。 也就是说,世界上各种文明不会同时出现、并行前进、规模相等。 正因为如此,才会需要相互交流、互学互鉴,通过互学互鉴,形成相互交融、相互反思、竞争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象。 所谓波浪式进步,是指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到客观条件或时机误差以及各种限制的制约,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一帆风顺的。 进步的速度、发展的水平都会有差异,也会有波折,就像波浪有峰有谷。

各种文明发展不平衡、波浪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不断从积极的一面启发人们,或者从消极的一面警示人们,这一客观规律是不容违背的。 即使一个文明一度在世界文明行列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其他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决不能让这种地位和贡献成为一种负担。 其他文明应该学习; 更不要认为自己的文明是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是“独一无支”,进而鄙视、鄙视甚至排斥、攻击其他文明。 这种认识和实践是自己造成的。 走向腐朽的道路。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例子。 以中国为例,就有这样的教训。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到了15世纪中叶,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明朝统治者认为自己的国力和威望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逐渐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个国家并没有吸收其他国家和其他文明的智慧。 凭借其优势,加上体制和治理原因,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 在清朝,清初的康熙皇帝虽然也对“西学”产生了兴趣,学习了一些“西学”知识,但他和清朝的统治者却沉迷于所谓“天学”的傲慢之中。王国”,并没有提倡各级官员和公民学习和吸收欧洲文明的精华。 而且,他和一些官员所学到的“西学”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层面,而仅限于器物和技术层面。 到了清末,外国列强一入侵,就如同亡国,国家危机不可逆转。 这个教训启示我们,儒家文化要想繁荣昌盛,就必须谦虚谨慎,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有益之物。 这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正确之道。

历史已进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充满巨变、充满光明前景的世纪。 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仍然是我们在新世纪创造性进步的重要基础。 只有不断探索和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灵感、智慧和经验,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推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进步。发展。 只有现代化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国际儒联主席)

《人民日报》(2016年2月18日第07页)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