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族谱,是记录个人家庭、家族、乃至宗族的兴衰交替、发展变迁、以血统为基础的繁衍生息历史,但有些族谱记录得很简单,仅记录了祖宗姓名及少数祖宗相关的极少量信息。

老族谱很稀少,同时拥有多本老族谱的人更加是少之又少。很多人想弄清自己的祖源,但苦于无谱可研,局面很尴尬。

为了不认错祖宗,更好地完成祭拜自己嫡系祖宗的义务,所以,我们应该加深对族谱的认识。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

但是族谱是要问出处的

这是横州市某个村编修的族谱

里面记录“甯庸任淇泉县当县”

我们对这个村的情况来进行分析

这个村是从永新村迁出去的

永新村是第一聚居点

那这个村就是第二聚居点,但是它的族谱版本跟永新村是不一样

我们查找得知

它的族谱版本是跟第二聚居点的族谱版本是相同的

所以说,它在族谱上等同于是第三聚居点的族谱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

第一聚居点和第二聚居点的祖宗都不知道

“甯庸任淇泉县当县”

到第三聚居点的这个村呢

知道“甯庸任淇泉县当县”

那它的信息来源是从哪里来呢?

一般情况下

第三聚居点的族谱

对于当地开基祖以上的这些祖公信息的记载

它的信息来源一般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抄来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自己编的

综合前面分析之后,我们发现

“甯庸任淇泉县当县"

它的信息来源不是祖宗传下来的

因为它跟它的始迁地永新村的族谱版本不一样

所以,那剩下唯一的可能

那就是它自己编的

至于可信度,这个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以南宁知府宗斌公家族为例

兴业县是从浦北县迁出去

而浦北县是从横州市迁出去

所以

对于兴业县的所有老族谱对当地开基祖以上祖公的相关信息的记载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为它的信息来源

一般情况下就是只有两种

刚才讲的

抄别人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

这里注意一下用词

它是指“一般情况下”是这样子

但是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出现

比如,在2018年10月22日

横州市上滩村在清理某个鱼塘时

就挖出了一块明朝末年的告示碑和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功德碑

碑文就佐证了一些族谱相关信息记录的正确性

另外一件事

在2010年左右

广西灵山县清湖村

在对村道进行扩修的时候

在一老祖屋旁边

挖出一块清朝嘉庆23年的祭祀碑

这块碑上所记录的内容

就否定了当地族谱对当地开基祖甯瑄公以上所有这些祖公信息的记载(宾州始祖公除外)

总的来讲

某一本族谱

要想证明其当中某一个位置上所记录的信息内容是对的

最后都是要通过拼实力来实现的!

公众号:甯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