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其中“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被世人称为“老子三宝”。在此章中,老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持守“三宝”的妙用,指出坚定长久地持守“三宝”可使社会诸领域取得胜利,反之舍弃“三宝”就会导致失败──“死矣”。老子三宝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奥的处世哲理,是体证与实践自然“天道”的三大原则。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贤、大德对老子三宝进行过倡导与阐释,使之在不同的年代留下过不同的烙印,诸如先秦的韩非子、汉代的河上公、魏晋时期的王弼、唐代的玄宗皇帝、明代的王夫之、清代的魏源等,皆为老子三宝思想时代化阐释的代表。在全国上下倡导“光盘行动”的今天,探索老子三宝思想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老子之“慈”含有仁慈与慈爱及怜悯与救助之意,是天道的特性之一。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道德经》第73章)天道的运行会使人们不用召唤就自动到来,“光盘行动”倡导的是珍惜粮食、敬畏食物、关爱自然,也是对老子之“慈”的践行,践行老子之“慈”是与天道相符的,与天道相符的行动就会使人们不知不觉地积极参与。

综观《道德经》全书,我们会发现老子从对生命的怜悯、百姓的宽宥、统治者的劝诫等多方面论述过“慈”的重要性。比如,在军事方面,老子主张慈战,“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67章),“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否则就会“几丧吾宝”(69章);在治国方面,老子主张慈政,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要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9章),否则离开“慈”的力量就会出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的局面。可见,老子主张的“慈”就是我们常说的慈悲,即在视人如己的状态下给予他人帮助,施与他人快乐。 与乐为慈,拔苦为悲,给予他人快乐常被称为“慈”,解除他人痛苦常被称为“悲”。《说文解字》对“慈”的解释是“爱也”。汉代河上公解“慈”为“爱百姓如赤子”。从某种层面说,慈也就是爱。但此爱不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无私的爱,犹如慈母关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无条件的、忘我的大爱。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又如万物的母亲一样能够包容、关爱万物。虽然老子只在《道德经》第十八章、十九章与六十七章提到“慈”,但对“母”字的应用及母性特征的论述非常之多。为了对“道”的本源性、永恒性和无尽性加以论证和说明,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用到“天下母”“万物母”等喻体,以及“谷神”“玄牝”“帝之先”等与母性有关的象征体。母是天地之始,也是生命之源。因为具有母性,“道”才能“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老子不仅用“母”来叙说宇宙万物的起源,还用母性的品格──慈,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原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的模范行为,“爱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的智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的“玄德”,都是老子对母性仁慈品格的描述。足见老子提出的母性之慈就是天道的特性,是不带任何分别心与自私心,无条件地施予恩德的,对待一切事物都如同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视同仁。老子多次把“道”比作生养万物的母亲,把善为道的圣人当作“道”的载体(“道”的人格化),圣人也能像“道”一样普遍地关爱一切众生与万物。人们效仿圣人就能体悟到自己与天地万物原本一体之理,就会发现关爱一切众生与万物也就是关爱自己。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章)若能慈心于物,将慈爱之心扩及万物,关爱万物犹如关爱自己的生命或如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奋不顾身,那么其心就会与“道”混同,自然具有爱关万物的责任感,当然会得到上天护佑,从而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无往不胜,推广“光盘行动”必然也会取得应有的成绩。自2013年习总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后,一些网友自发组织起“光盘行动”,号召人们杜绝餐桌上的浪费。2020年习总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强化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倡导崇俭抑奢的光盘思想。有人对餐桌上铺张浪费的思想根源做过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浪费者觉得:浪费有理、节约过时、打包丢人。我们若让老子之“慈”深入人们心中,从认识上产生关爱万物的责任感,从良心上怜悯一切生物,自然不会被那些铺张浪费的思想所干扰,思想端正灵魂就不会迷茫,自然会主动投入崇俭抑奢的“光盘行动”。我们援引老子之“慈”为理论基础,去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广“光盘行动”,也是对天道的体证与实践,可获天道的护卫,自然会“战则胜”“守则固”畅通无阻。

老子之“俭”有纯朴、俭啬、简约、爱惜等含义。老子说:“甚爱必大费。”(44章)一旦施爱过度,就会致使施爱与被爱双方错位,最终双方都会受到伤害。所以爱惜者,能“爱”就能“惜”,能“慈”就能“俭”。可以说“俭”是从“慈”中引申出来的一个“宝”。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个抵御各种、保持纯朴本性的坚固堡垒。习总有一次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老子之“俭”可作为当今“光盘行动”推广持续长效的理论支撑,可使之具备持续长久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老子之“俭”要求人们回归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他告诫人们,生命和畅在于心灵的清静自然,而不在于声色、美味、游乐、货利等感性的满足;要保持生命和畅,就应当拒绝感性,追求内心的满足。凡所欲之外物不加以节制,就会染尘逐境,神不守舍。因此得道的圣人只“为腹”,以物养己,而不会“为目”,以物役己;使自己的还在萌动之中就被遏制,始终役物而不役于物。一个人沉溺于功名利禄或感官享受的贪求中,不但会造成财物的浪费,而且会因为背道离德而招祸损身。同时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也提出了告诫:“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53章)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明确指出,造成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贪图享受,生活糜烂,挥霍浪费,为此加重税收盘剥,导致人们忍饥挨饿,直至冒死反抗。所以老子要求人们“去甚、去奢、去泰”(29章)。“甚、奢、泰”属于三种不自然、违反本然真性的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只一味贪求声色之甚、饮食服饰之奢和宫室台榭之泰,注定会走向“妄作凶”的可悲局面。所以老子又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即节制,减少私心,回归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之“俭”还要求人们节约自己的精气神,爱惜自己的生命。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59章)他指出了“啬”是一个治人事天(包括治国理政、养生健身、为人处世)的无上法宝。“啬”就是舍不得的意思,是从爱惜、节俭中引申而来的。同时,啬还有“爱”的意思。若太爱了,舍不得了,想据为己有,过分爱惜、节俭就是“吝啬”。这里的“啬”包含着节省、节俭、爱惜之义,也就是老子的第二宝“俭”的代称。治国的“啬”,就是要爱惜人民,减少政令;养生的“啬”,就是要爱惜精气,减少;为人的“啬”,就是要爱惜自身,减少妄为;谋事的“啬”就是要爱惜精力,避免繁忙。“啬”是认识天道、顺从天道的最佳途径。顺从天道就会与天道融为一体,从而与天道一样具有无所不克、无往不胜的力量,获得了天道的力量就会天长地久、永远长存。否则,一味地追求声色犬马的物欲刺激,势必造成身心的损害。“益生曰祥”(55章),若是把生活搞得太复杂,在衣食住行方面一味地追求奢华,挥霍享乐,则会损命折寿、招灾惹祸,结果就是“动之死地”(50章)和“祥”(即灾祸)。显然,老子之“俭”不仅告诉了我们爱惜财物之重要,还告诉了我们珍惜生命、爱惜精气神之要妙。名声是虚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唯有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为此老子又说:“不失其所者久”(33章)“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即只有不离开自己所持守的根基,持行节俭、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才可以持续长久。

现今的“光盘行动”就是倡导人们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食物,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带走,这其实就是对老子之“俭”践行的一种方式,并没有超出老子之“俭”劝诫人们珍惜一切资源(包括自身精气神)的要求。“光盘行动”节约的是粮食,弘扬的是美德,理应大行其道,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持久盛行的风气。可是,自2013年推行“光盘行动”至今,还有很多人不接受光盘,仍然在朋友圈晒丰盛的美食照片,仍然大搞铺张浪费,致使国家再次倡导节俭、制止浪费。我们若能让老子之“俭”深入人们心里,让人们深明,“俭”不仅能使个人富裕,使自身健康,还能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无疑会促使“光盘行动”持续长久,使之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社会生活常态。

“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戒盈、不争、居下、用反之义,是“无为”的另一种表述,为老子的第三宝。“慈”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人人具有的先天本性。比如母亲救护自己的孩子时,其先天本然之慈会使她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竭力而为。因此老子说:“慈故能勇。”然而勇敢过头就会使自己失控而引来祸患,所以老子提出的第二宝要求约束节俭。“俭故能广”,因为节俭所以宽广。可是宽广过度又会使人迷惑,“少则得多则惑”(22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章),并且一旦天下皆知俭之为俭而抢先为俭,就会使俭落入形式窠臼而失其本意。在春秋时期,俭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人们的消费必须按照礼的等级标准进行,如果消费超过规定的标准就是奢侈,符合或低于所规定的标准才是节俭,才符合礼数。俭不违礼、不俭就违礼的思想在《国语》《论语》《礼记》《荀子》《管子》等古典中均有论述,克己复礼是当时孔子思想的核心,勿庸置疑,当时很多人会为了礼数而抢先表现出“俭”。所以,认为礼是忠信之薄,认为在社会混乱不堪时才会提倡礼的老子,就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践行法宝──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得道圣人的品德使然,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玄妙智慧。 “不敢为天下先”截然不同于“不能为天下先”,“不能为天下先”意味着平庸,“能”为天下先而“不敢为”则是圣道证道的妙方。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73章) 把实现私人目的的胆识当作勇,胡作非为,就会有杀身之祸;反之,顺道而行,不轻举妄动,就可以保全生命。《道德经》中多处用到“不敢”之词,诸如“智者不敢为”(得道圣人不会因持自私之胆识而妄争功名,见第3章)“不敢以取强”(得道的将领不会因持自私之胆识而用兵力来逞强于天下,见30章)“天下不敢臣”(32章)“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69章)等,老子所说的“不敢”是指得道的智者不持自私之胆识,不存人我之分别,但结果却能“后其身而身先”(7章)。反之,“勇于敢”者只知美之为美,只知善之为善,只知俭之为俭,只知先之为先,想方设法苦学技巧以求道外之奇物,结局就是“则杀”。

经过多年的推广倡导,“光盘行动”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时尚,很多人为了迎合时尚,在餐馆用完餐将剩下饭菜打包后就拍照发微博、晒朋友圈,可是带回家的饭菜最后还是浪费了,致使打包盒、打包袋的浪费还造成资源的二次污染,如此的光盘行动完全落入形式主义。人心是非常微妙的,当一个人刻意追求一种东西时,哪怕只是学习一种做善事的方法,只要稍不注意就会因私欲而背离大道,因为大道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人我之分别。人一旦被自己的私欲胆识所左右,其学习就会变成作秀、表演,就算只是自我满足,那也是虚伪的,远离大道的。因为是虚荣心驱使自己在刻意行动,那已不是自己的本然真心,离开自己的真心,就会不断膨胀,自然产生“争先”心理。只有不存刻意争先之心,不去迎合任何标签,只是自然地做,无为地做,放松紧张的心,打开封闭的心,去感受一种一体无别的和谐,那才是自己的本然真心,才会与天道相符,才不会人云亦云、迷失方向。所以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同理,只有持“不敢为天下先”的心态投入“光盘行动”,其行动才不会违背自己的本然真心,才不会落于形式的窠臼。

由此可见,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精心培养,才不会被物欲尘障而日渐丧失。老子三宝劝诫人们关爱众生、万物,珍惜一切资源,其中也包括“光盘行动”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今天我们倡导“光盘行动”也可以通过挖掘老子三宝中蕴含的思想资源,让“慈爱”引领“光盘行动”使人们乐于参与,让“节俭”为“光盘行动”提供内在动力,让“不敢为天下先”为“光盘行动”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人们从“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走向“慈爱万物、奉持节俭、不走形式”,促使珍惜资源、拒绝浪费的习惯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