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公害防范
(1)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地陷、泥石流等地质因素造成的灾害。气象灾害: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等灾害。
(2)人为一自然灾害
水灾:由于自然引发与人为失误导致的城市水灾、洪灾。
生物灾害:病毒流行、作物病害、鼠害,如上海发生的毛蚶病毒和香港的禽病毒等。
雷击事故:雷电对人、建筑物等造成的伤害事故。
(3)公害
空气污染:由于汽车尾气、生活燃烧排放物、工业排放物等原因造成的空气污染。
噪声:工业生产噪声、生活噪声、交通动力噪声等。
城市酸雨:由于空气污染物引起的酸雨污染危害。
辐射危害:由于电子微波、建筑天然装饰物中的氡放射体等造成的辐射危害。
2.水灾防范
水灾是因下暴雨,由洪水暴发或河水泛滥等原因而造成的灾害。中国一般年景水旱灾造成的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60%以上。平均两年一次,1949年后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面积1000平公顷。
一个人在预防水灾方面应做如下的准备:(1)学习防洪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新的防灾知识不断丰富。作为个人应经常关心和学习这些成果,丰富自身的防灾经验。(2)关心自然灾害及造成灾害的自然现象,如发现异常的前兆现象或防灾设施有缺欠,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强化对自然灾害的监视。(3)当接到有关自然灾害的警报时,应当及时经常注意接收灾害情报,确认情报的可靠性,在正确情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行动。(4)加强和完善自身生活环境内的防灾措施,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例如积水进屋之前,院内积水的排除避难措施、医疗用品的贮备等;也可以修筑小的圈堤保护住宅等。(5)避难的准备。事前应做好避难准备,妥善安置贵重物品,准备必要的衣物食品,等待避难命令。当发现危险迫近时可以主动避难。(6)作好援救和被援救的准备。当遇到意外灾害来不及避难时应采取自救和求救措施,如在被洪水围困时可就地到屋顶、树上避难,扎制救生木筏,施放求救信号,等待救助。同时也应当在有条件时积极援救周围的遇难者。
选择避难路线。遇到水灾,最重要的是选择避难路线逃生。避难路线应按以下原则选择:(1)保证避难过程的安全,在途中不会遇到洪水的袭击和意外事故的伤亡。在辽河1985年大水中,电视中报导了一辆大客车在避难途中被洪水冲人激流中,大部分人遇难的真实场面。那么这条避难路线的选择就是不安全的。由于在洪水季节,道路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在制定避难方案时应当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2)各居民点的避难距离尽可能接近。(3)避难路线不宜太远,在一般体力不会感到疲劳的范围内,是比较容易动员群众避难的。但是壮年人也会感到疲劳的距离,如需步行2小时以上,老年人和体弱者就很难同意避难,产生抵抗情绪。一些老年人往往宁可坐在屋里等待洪水来临也不愿参加避难,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他的亲属。所以避难距离确实太远时,应考虑组织车辆来输送行动困难的人员避难。(4)避难路线应是避难者所熟悉的,避免迷失方向造成混乱。
3.风灾防范
1)风灾一般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寒潮大风、雷雨大风、龙卷风等。我国主要分成寒潮大风及热带风暴(台风)两大类:(1)寒潮大风,由于冬季冷空气南下时(寒潮冷挟过境)引起的大风灾害。在北方牧区常造成白毛风(暴风雪),冻死牛羊牲畜;黄毛风使草场积沙退化。在西北干旱地区,大风挟沙还会造成危害
人畜生命安全、掩埋良田的黑风(沙尘暴)灾害。例如1993年5月5日至6日席卷新疆、甘肃、宁夏110万平方公里的黑风暴,使560万亩农田受灾,24.5万亩果园受害,共85人死亡,31人失踪,24万头牲畜死亡或失踪。寒潮大风在局部地区还会颠覆陆面上的火车、水面上的船只,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等。(2)台风(热带风暴),常在沿海地区造成大风、洪涝和风暴潮灾害。例如1994年8月21日在温州、瑞安登陆的9417号台风,虽然气象部门提前准确预报,政府全力组织抗灾,共转移居民数十万人,但还是造成了死亡1126人、失踪3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的重大灾害。
2)学会大风天气保护自己
风力达到八级以上(即风速大于17米/秒)称为大风,大风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93年4月9日,瞬时风力达十一级的大风将北京火车站前长近百米的巨大广告牌连同基础墙顷刻刮倒,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惨剧。
当听到暴风将要来临的预报时,最好不要出门。在室内首先要关好门窗。如有可能,把窗缝糊上,用纸条胶带贴在玻璃窗上,放下窗帘,这样万一玻璃破碎,可以避免伤害。
如在路上,突遇暴风来临,步行感到身上不由已,为了减少风的阻力,要弯腰将身体紧缩,一步一步慢慢行步。这时衣服的下摆随风飘荡会导致事故,所以要把钮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顺风时千万不要跑,不然自己无法控制会摔倒或碰撞到坚硬的物体上,同时还要注意大风会将建筑物的物体如砖头、瓦块、招牌等吹落下来,以及大风裹挟的物品对人体的伤害。在拐弯处,由于风速和风向突然改变,有时会有杂物袭来,因此要格外小心。如果眼睛和鼻中吹进砂子,应将它们清除后再走。有些公路修在河湖堤上,如果走在这样的路上恰遇大风,要尽快躲到河堤远离面的一侧或原地卧倒,以免被吹到水中J特别当外出郊游,爬上或走到悬岸的路上,必须尽量躲到低洼处或伏下身体趴下,以便防止大风袭击。
4.雷电的破坏效应防范
(1)电作用的破坏:雷电数十万至数百万伏的冲击电压可能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绝缘损坏引起的短路火花和雷电的放电火花可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电器绝缘的损坏及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在电流通路上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和在流人点周围产生的强电场,还可能导致触电伤
亡事故。
(2)热作用的破坏: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的热能,使金属熔倾飞溅而引起火灾或爆炸。如果雷击在易燃物上,更容易引起火灾。
(3)机械作用的破坏:巨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时,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使被击物内部的水分或其他液体急剧气化,剧烈膨胀为大量气体,致使被击物破坏或爆炸。此外,静电作用力、电动力和雷击时的气浪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防止雷电危害,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离心雷、建筑物防雷以及人身防雷。防雷措施的要求是,选有一种有效的防雷装置,当被保护物受雷击时,将雷电流引向自身,并将雷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防雷装置一般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而避雷器、消雷器等是一种专门的防雷设备。
按不同的防护对象,可选用相应的防雷设备,如,防直击雷可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防感应雷可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所有导电部分全部进行接地,造成等电位环境;各种变配电装置防雷电侵入波可采用阀型避雷器,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人身防雷常识:
(1)雷雨天时,禁止在室外变电所或由架空线引入室内的线路上进行检修和试验,应尽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如确需雷雨天施工,则在安装线路时,应将已架好的部分线路三相导线同时接地,防止感应过电压事故。
(2)雷雨天时,在户外或野外工作最好穿塑料等不浸水的雨衣。
(3)雷雨天时,有条件可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或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汽车或船内。
(4)依靠建筑物或高大树屏蔽的街道躲避雷雨时,应离开墙壁和树木8米以上。
(5)雷雨天时,应尽量离开小山、小丘、海滨、湖滨、河边、池旁等,尽量离开铁丝网、金属晒衣绳及旗杆、烟囱、宝塔、独树木和无防雷设施的小建筑或其它设施。如无合适场所躲避,也可双脚并齐蹲下。
(6)雷雨天时,应注意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造成伤害。
(7)雷雨天时,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广播线、收音机和电视机电源线、引入室内的天线以及与之相连的各种导体,防止雷电侵入波侵入线路或导体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伤害。一般人体离开线路或导体应在1.5米以上。
5.海啸避难
靠近海边、港口、海岛的人,应立即避开山涧、峡谷、河流两岸和低洼地区。
迅速撤到山涧、深谷两侧的斜坡,或到山坡、丘岭、地基牢固的高大建筑物上避难。
所有人员的避难时间不少于一二小时。因为海啸波浪一次平息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卷来,过早撤回到岸边或低洼处,容易发生危险。
如果已经被围困,应在海浪稍退后,马上撤离,如前所述,海啸会多次间隔发生。
停泊的船只应立即驶进港湾。
在船舰的甲板上,应迅速抓住一件固定的物体并马上蹲下或坐下,避免因船舰颠簸而被抛人海中。
如被抛人海中,则利用衣物或船上掉下的其他东西如木版等代替漂浮物,想办法寻找淡水和食物,以及发出求救信号等,以待救援。驾车行驶在海岸上,要尽快驶往高地,以防海浪冲击。
6.雪灾中避难
接到有雪灾发生的信息时,居民应该准备充足人、畜越冬粮食或饲料,准备充足燃料,准备充足衣物,呼叫信号、药品等。
如在野外突遇雪灾,最要紧的是要预防冻伤。、
首先要准备好避难场所。比如加固好帐篷,或建造窝棚,但要注意选择好地点,应建在大树下或山脊上,如建在雪崩会经过的地方,则是非常危险的。或者可以挖雪洞藏身。理想的雪洞应该选择垂直的雪峰来建造,可以直接在上面掏洞,顶部留0.6~0.9米厚作洞顶,可能的话,还要用树枝、石块等进行加固、支撑。雪洞的人口处不能自行封上,而且在人口处和洞顶处还应该做上明显的标志,一旦有意外,以便援救人员能够判断出你所在的位置。
尽快生火取暖。准备充足的燃料,选择一块平地,清除周围的积雪,将火点燃烧旺。但要注意避开低垂的树枝,以免上面融化的雪水滴于火上,将火浇灭。
要穿上干燥的衣服,并把衣服的袖口、领子、腰部等处扎紧,但不应过紧。手头可以利用的所有东西,如报纸、尼龙薄膜等都应利用起来御寒。衣服湿了,一定要烤干再穿。
要尽量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摸一摸鼻子,揉一揉脸,抚一抚耳朵,伸一伸手指和脚趾,站起来蹦一蹦等,但一定要注意,活动身体时不能太剧烈,以免出汗。
食品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携带的食品要注意有节制的食用。如果携带品中能有巧克力、核桃仁、葡萄干等富含糖分的食物最好。
如果饮食、保暖等措施很完善,体力也恢复到一定程度,可以钻在睡袋里睡上一觉,否则,要采取各种措施,抵御睡魔的袭击。不论多疲劳,也不能睡着,以免再也醒不过来。
在进行各种求生措施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体力,不要盲目地消耗精力或者把自己弄得浑身是汗。衣服一潮湿,会很快失去绝缘特性,几小时内,人就会被冻僵的。
不论感觉多么寒冷,也不能过于靠近篝火或者用手去摸被火烤热的物体,否则,温差过大,反而会造成机体损害,要尽量使体温自然恢复。
被雪灾阻在野外,还应该注意预防雪盲,带上护目镜;或者用一块稀疏的墨布条遮住眼睛;或者用纸片、木片、布条等制成简易裂孔护目镜;或者将眼睛以下的鼻部和脸部涂黑也有预防的效果。
在帐篷、雪洞外活动时,还应该注意不要被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灼伤。如果备有防晒膏,要涂在身体暴露的部位上;如没有可以采取其他方法防晒,如带顶自制简易帽遮阳等。
遇险之后,要及时与住地联系,或者及时发出呼救信号,以便及时得到援救。
7.雪崩避难
雪崩倾泻而下时,应该立即向与雪流呈垂直的方向逃离;或着躲在较安全的大石块或大冰山下,千万不能朝山坡下奔跑。
应该立即抛掉身上携带的重物,如背包、滑雪板等,轻装避险,一旦被埋,可以较轻松地钻出雪堆,避免长时间淹没。如处在雪崩的上方,也要抓紧时间避险,不可大意,应该先用滑雪杖、冰镐等使劲插入山坡,稳住身子,之后,要努力往山坡上爬或争取往旁边移动,以求彻底脱险。
受到雪崩冲击,来不及躲避时,应该立即将冰镐等使劲插入雪层及土中,并牢牢抓住,尽力使自己不被雪崩卷走。如果不能固定,或被雪浪推倒后,应该尽力活动双臂,作游泳姿势,尽量使自己保持在雪面上。
在雪倾泻下来的瞬间,要闭口屏气,以防止冰雪涌入口鼻,引起窒息。
如果被冰雪埋压在下面时,正确的姿式是弯腰弓背,保持犬状弯曲,并要清出面前冰雪,留出空隙,以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待救助。
等待救助时,不要胡乱地摇动身体,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呼吸畅通,尽量大努力延续自己的生命。
8.雹灾避难
突遇冰雹的袭击,应该立即跑到就近的房屋等坚固的建筑物中去躲避。
如周围没有建筑物,就应该用随身所带的硬物遮挡住头部,避免头部被砸伤。
如周围既是没有建筑物可躲避,又没有硬物可遮挡,就应该立即双膝跪倒在地,用双手护住头部,脊背向里弯曲,尽量不让雹块击中头部。这样做,虽然身体有可能被大雹块砸伤,但可以免去性命之危。
一旦有人头部被雹块打击致伤,对于受轻伤者,应该立即进行消毒、止血、包扎。对受重伤者,应该对症处理:发生窒息的,要立即移往安全地方进行人工呼吸;颅脑致伤或者严重颌面损伤的,就要防止窒息、止血、骨折定位、进行包扎:然后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救治。
冰雹来时常伴有大风、雷电,因此躲避雹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防止雷电伤人。其预防措施,可以参考雷电中避险的措施。
9.山崩和泥石流避难
当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应立即逃离现场。
要向山坡的两边或向坚固的高地迅跑,不要在山坡下的房屋、电杆、池塘、河边等处停留。
尽量与泥石流垂直方向逃离现场,切勿与泥石流同方向奔跑。
如来不及避难,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街道、公路或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压埋。
切勿回房屋搬运物品,以免房屋倒塌被砸伤或被泥石流冲走。
若人全部被埋住后,应尽量爬出。实在爬不出来时,要防止窒息,把头部露出来,或者挖孔通气,以待救援。
10.沙尘暴避难
沙尘暴袭来时,最安全的地方是室内,所以,应尽快躲进建筑物内。
在野外,应尽快就近蹲靠在背风沙的矮墙内侧;或立即趴在相对高坡的背风处;或就近紧紧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用衣物蒙住头,以减少沙尘吸人肺部,也可避免被吹起的砾石砸伤头部。
能见度开始好转后,方可走动,以免发生意外。
注意避开河边、水渠等行走,因为阵风变化大,以免被风刮倒落水。
各种车辆应立即停下,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11.火山喷发避难
火山喷发是巨大的灾祸,非人力所能避免,应急措施看来也难起作用。但是,大祸临头之际如能当机立断,采取适应行动。也许能绝处逢生。
1)倘若身处火山区,察觉到火山喷发的先兆,应该立刻离开。火山一旦喷发,人人张皇失措,交通中断,到时离开就困难多了。
2)使用任何可用的交通工具。火山灰越积越厚,车轮陷住就无法行驶,这时就要放弃汽车,迅速向大路奔跑,离开灾区。
3)倘若熔岩逼近,应立即爬上高地。
4)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最好戴上硬帽或头盔,任何帽子塞了报纸团戴在头上,也保护作用。
5)利用随手拿到的东西,即时造一副防毒面具,以湿手帕或湿围巾掩住口鼻,这样可以过滤尘埃和毒气。
6)戴上护目镜,例如潜水面罩、眼罩,就可以保护眼睛。
7)穿上厚重的衣服,保护身体。
8)某些火山地区设有紧急庇护站。纵使附近没有庇护站,也不可在其他建筑物内躲避(只有熔岩快涌到跟前例外)。墙壁虽然可挡住横飞的岩屑,屋顶却很容易砸塌。
9)倘若仰望山上看到一团灰尘混着气体的炽热火山云(其时速常常超过160公里)向自己滚滚冲来时,只有两条逃生途径:最好躲进砖石砌筑的坚固地下室,或者赶紧跳进附近的河里,屏住呼吸。通常一小团炽热火山云在30秒内便会掠过。
10)如在一次喷发后,情况平静下来,仍须赶紧逃离灾区,因为火山可能再度喷发,威力更猛。
12.防御地震的措施
在一些可能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采取家庭的防震措施可以保证地震时和地震发生后,有秩序地进行家庭防震救灾工作。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我防御和救护的方法。(2)分配好家庭成员在地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止恐慌而耽误时间。(3)预先找好地震时疏散路线和躲避地震的地点,要做到道路通畅。(4)加固室内家具杂物。尤其是睡觉的地方,最好紧邻坚固的大柜子,并且床不要放在靠外面的墙边等。(5)注意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在地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保管好;临震的时候,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好必要食品,准备防火用沙;要了解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6)学会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运伤员和护理伤员的方法等。(7)必要的时候可进行家庭的地震演习。
13.遇到地震怎么办
地震发生了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乱跑。有的人在地震时从高层楼上向下跳,结果摔死了;还有的人跑到楼外的楼群中,反而被地震晃动从楼上掉下的花盆、砖块砸伤。
那么,遇到地震应该怎样做才正确呢?(1)如果发现了临震前地光、地声、地动等现象时,必须头顶被褥、枕头、锅盆、安全帽等迅速逃离房屋,到空旷的地方。(2)如果不能冲出去了,则应立即钻到桌下、床下或蹲到墙根下(不要靠近窗户)。如果住楼房,面积小的厨房、厕所可能要比大房间安全些。(3)在大震稍停的时间里,要迅速拉断电闸,浇灭炉火,关闭媒气、液体气阀门,然后带上震前准备好的提袋、提箱,按震前选定的路线撤离到安全地区。楼房居民千万不能乘电梯下楼。(4)如果你在剧院等公共场所时,地震发生了,你不要与众人拥挤,而要先躲在排椅下,或舞台脚下等坚固的地方,等混乱平静后,在地震暂停时,再行动。(5)如果你被压在建筑物中,要尽量设法自救,不要盲目乱喊、乱动,增加体力消耗。耐心听外面的动静,当有人走动时,再呼喊或敲击声音求救。(6)地震发生时,你恰巧在室外,或你先跑出室外,切记不可再返回室中,因为如果发生余震,可能会被建筑物压埋。(7)地震时,学校里的学生要听 从老师的指
挥,不要乱跑,要有秩序地撤离教室。如果有坚固房屋的学校。老师可带领学生躲在课桌下、讲台旁,或有管道支撑的小房间里。
14.地震之后怎么办
1)脱离危险房屋
房屋,本是人类借以保护自己,抗风避雨的建筑物。然而在地震中,人类却可能首先直接死于倒塌的建筑物内。因此,必须在倒塌的房屋里减少能量消耗,尽可能地延长生命。
一些罹难者,他们不是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精神崩溃,丢失生存的希望。他们歇斯底里地喊叫、翻动,乱折腾,没等到人们来抢救时,就在极度的恐惧中扼杀了自己。因此,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是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地震后发现自己被埋在瓦砾下时,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努力寻找出路,同时还要注意节省体力消耗,等待救援。惊慌失措、乱喊乱叫只会加速新陈代谢,耗氧量增加,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另一方面,在废墟中叫喊,必定会吸进大量烟尘,对呼吸道极为不利,易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应尽快脱离倒塌的房屋,转移到空旷地带,以防再度被倒塌的房屋埋没或砸伤。
2)妥善处理创伤和出恤
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和内脏出血是严重的情况,首先应当进行止血,同时抬高受伤的肢体。肢体止血法有三种:加压包扎法,适用于体表、四肢中、小动静脉的止血;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多用于无关节损伤的肘、膝关节以下的肢体止血;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出血;但
持续绑止血带不得超过5小时。不可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表浅的动静肪出血时,若有同伴在场,可选行指压法止血,同时呼救,或准备按上述止血方法处理。
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可用清洁的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的固定后,再进行转运。
受到挤压伤时,首先应适当设法尽快解除重压。肢体肿胀、张力大者,局部血液循环肯定发生障碍了,在伤情许可时,应及早沿着肢体长轴方向先剪开衣裤,再广泛切开伤肢的皮肤、皮下组织,进行减压,以减少坏疽的机会。因为一旦肢体发生坏疽,往往需截肢才能保全生命。
为了提高受伤者的治愈率,应根据不同的伤热、伤情,对大批伤员进行分类和分级,即检伤分类,以分出轻重缓急,集中力量抢救重伤员,避免盲目和浪费。这样不仅能提高治愈率,而且还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3)勿忘破伤风和气性坏疽
大地震之后,可以见到许多大面积创伤的病人,其中一些是开放性的创伤,此时要格外警惕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发生。感染这两种细菌后,病情发展很快,如处理不当,死亡率很高。因此,遇到大面积创伤的病人,首先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就立即与医疗队联系,以得到及时诊断和特殊治疗。此外,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的病人,可用少量糖盐水口服,预防休克。
4)防止火灾蔓延
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首先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然后迅速脱下仍在燃烧的衣帽,或用湿淋淋的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但切忌用双手打火苗,因为这样会引起或加重双手烧伤。
被火烧伤的创面,可用清洁的被单、毛巾等包扎。严禁在创面上涂沫药膏或未经消毒的任何药物;以免增加以后清理创面的困难和发生感染。
15.讲究卫生。灾后灭大疫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水灾、风灾或地震后,由于卫生设施遭破坏,尸体腐败,蚊蝇大孳生,灾区极易引起各种传染病流行。因此,幸存者和救护人员,均应积极清除传染源、杀灭蚊蝇,同时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还可以服用黄连素、痢特灵等药。或者每餐进食一些大蒜,防患于未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