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道家修行的一大宗旨曰“自然”,即是道祖所言“道法自然”之语。
在此概念下,修真者又衍生出随缘、方便等一些具体修行法门。从本质上讲,“道法自然”是在告诫众人在修行中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能做到随缘而化,不要固化自我的执念,能从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只有把修行放归到具体的事务、具体的人身上,才能够明白万法自然的背后蕴含的道之通理。也即是说,只有回到了众生之中,才能有资格去谈论度化众生的实际意义,这正是道家以济世度人为理想的修真大义。
即谈“度化”主题,则避不开道家“自度度人”的宗教修行。“自度”的概念,度的是此生身心能够出离红尘,不染世间桃李。这就需要道人们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某种戒持,虽然身处世间,却可以得到形神的逍遥,此乃道家持戒的源起。
道家中的戒律有许多,如初学道的三皈依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想尔九戒以及在全真道中有着极为尊重地位的“三坛大戒”。道家历史悠久,不同年代对戒律的相关条律虽不尽相同,但道家持戒的初心从未改变。
道人修持的戒律,在于能够通过戒持的形式,使自身对修行升起无上精进之心。
持戒,在于“持”与“戒”两个字。戒除身心意中的执念,并持之以恒,使其成为生活的日常,使本属于有为的“持戒”内化成无为的自然,由此实现身在尘中不染尘的理想。
或许是受到某些偏见的影响,有许多人对道家持奉的戒律怀有不同意见,其言,既然是在讲道法自然,便应该顺从每个人天性的发展。
“戒”本身便是在用某种人为的意志去刻意限制自然产生的欲求,因此其认为持戒是对人之本性的违背,之所以会产生这一观点,约是对道家戒律产生一定的误读。
如全真“三坛大戒”的“中极戒”有戒文三百条,分上中下三品,对戒子需要戒持的内容要求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家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道家设置这么多的戒条,是在要求每一个奉道之人的言行均可以符合所有戒律的要求,甚至在日常的坐卧行立走中都不会产生丝毫过错吗?其实不然。
戒律所设定的,是每一个正在修行之中的道人的信仰目标,是希望奉持戒律之人能够时时刻刻以戒条为修行的准则,以成真、成圣的标准为修行的参照,进而去发现修证过程中的不足。从这一层面来说,当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戒律时,才是可以更加精进的时机。
《道家义枢》中说:“戒律者,戒止也,法善也。止者,止恶心口,为誓不作恶也。戒之为义。”道家奉行的戒律,是上圣高真传播给下界修真者的引导之语,意在使人们知晓身心意所止之处。
既然修行要超越红尘,道人之戒先要立足于对众生红尘欲求的把控。以此而言,戒之意义在于两点:其一,曰与祖师遗训相对照,发现自我修证上的不足;其二,曰在前一基础之上,可以不断地反省身形,进而明白流浪爱河、贪恋死生的根本是什么。唯有知欲望之根,才能合理引导欲望之果。
所以道家讲究的戒律,不仅仅要使人们在起心动念上符合戒律条文的规定,更在于每一位持戒者可以因戒而对自己、对他人、对众生、对天地、对自然产生深层次的反思,这是得悟真常的前提,以戒持身,却又不执着于戒,这才是对“自然”二字的正确解读。
若单纯地把“自然”当成是恣意任性的借口,把“随缘”认定是身心放荡的理由,那恐怕此生再也难保持修真的缘分了。
天地万物即曰生,其自然之体中本含有释放欲求的本性,这是阴阳和合以生万物的表现。
又因人比万物更具备天地灵性,所以能反思到修真本意的机缘更大,但同时其自身的欲求和修证的魔障也就越多。
针对于此,历代祖师才提出了道家中的诸多戒律,希望后世修道人通过持戒的方式对身心意进行戒持,从而可以脱离欲海深渊,不使人之言行受到欲念的牵引,更不至于迷障了本性真灵。
道家以性命炼养为立道之本。持戒,首先是对道人心性的戒定。南华真人言“虚室生白”,道经中说“朗然真性”,丹经中又言“光满太虚”,均是在叙说修行人因为对贪嗔痴等妄念和欲求的戒持,从而可以修得慧眼观物而得大智慧的道果。当一个人的心中满是朗然光明,其言行中必定充满了慈爱与感恩。
在心性具足的基础上,依照戒文修持,修道者的丹法的炼养、符箓的灵验、斋醮的诚心才会愈加明验。
这是因为道家的一切术法都建立在净心、净身基础之上,修持万千戒律的意义便在于使道人的身心俱皆明净,虽面对世间烦杂,仍可以做到千江不扰,于此,才使一切修行具足了精进的大善缘。
本文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