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愉悦的审美中,抒发诗人的禅悟。体现出了诗人深厚的遣词用字功力和佛学造诣。
《僧院花》 
白居易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注释:
色:佛教谓有形之万物为色,而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日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华严偈:即《华严经》,其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所证之法,佛乃证得之人,佛之果地,万德如华而庄严,故称华严。该经梵本传说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因此《华严经》又称《华严偈》。该诗中《华严偈》,亦可泛指佛教之经籍。
方便:佛教中,此辞有二义,一指引导众生到达真如之智的方法。方者,方正之理;便者,巧妙之言。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二假设暂废为方便。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总而言之,方便都是人道之门径;分而言之,有权智与假设的不同。
作品译文:
为解即色是空理,便将芳树种僧家。
一花一句华严偈,方便风催开智慧花。
作品鉴赏:
解悟色空之理,乃佛教之一大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人们能感触到的有形的万事万物。但并非万事万物消逝了,才可称作“空”,它们的存在本身便是空有。
唐代华严宗贤首法藏便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作为《华严经》的宗旨,也即华严宗对空有的阐说是以因缘和合为其指归。自居易的这首小诗,极富禅趣,他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了禅悟。
 “你”看,为了解悟色空之理而在僧院种下芳树,乍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既然“色即是空”,则芳树亦可使人悟空。当人们将审美的眼光换作禅智的目光时,果然有了深一层的体会。风吹芳树花千朵,禅者所看到的不仅是花在风中的摇曳多姿与千奇百艳。
风,它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无起无灭、无心无意,这不正是促使事物生成的因缘吗,也不正是使人开悟的机遇吗。芳树上花朵千万,实际上此生彼灭一日不同于一目,花期一过,绿叶浓荫,一年又复一年。年年同而年年异。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有不无的禅理。于是,喧嚣中见出寂静,艳丽里看出寂灭。由此看来,每朵花不都蕴含了无边智慧。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023-09-16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