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自知篇》指出:“败莫败于不自知”,意思是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自古以来,知人不易,自知更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知,但必须要有基本的自知。
01
自知者明,败莫败于不自知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于鉴别人才、使用有才能之人,这是明智,而对自己的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素质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明确定位,这才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历来对有“自知之明”者持赞赏态度,认为这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和阶梯。《吕氏春秋•自知篇》指出:“败莫败于不自知”,意思是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唐太宗纪》指出,“人苦不自知其过”,即人最大的苦恼是由于其不知过而造成的,南宋陆九渊也说:“人莫先于自知",人没有比自知之明更重要的。
在生活中,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认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比认识别人还要困难。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也是最不了解自己的人,人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许多事情的失败也是由于不自知造成的。
自知是重要的,不自知,难免糊里糊涂,说错话,办错事,以至沦为匹诺曹的鼻子、皇帝的新衣也不知,甚至会误判大势,失去大势,酿成大错。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人一生有三个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对于人生的这三个错误,如果人本身没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很可能酿成不能弥补的大祸。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不明的人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在生活中,许多人以为能够做到自知,但自以为自知同真正的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不但会经商,而且也擅长外交,而孔子最喜欢的还是颜回。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能够以一知十;而我只能够“闻一以知二”。颜回聪明过人,善于类推。子贡胸怀博大,头脑清醒,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可算得上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
02
自知之明“向内求”
佛家讲,“知人”是向外求,“自知”是向内求。认识自己,是“向内求”的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跟智商、权力、金钱等等都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外部的,是“知人”需要参考的东西,而“向内求”则不需要。
自知,“向内求”的重要方式是“觉察”。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在人生道路上,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自知者明,很多道理,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人非圣贤,连李世民都需要魏征这面镜子才能做到自知,何况我们常人,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完全自知,但必须要有基本的自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避免陷入失败的困局。
更新于:2023-09-20 21:59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