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都在关注朱令案,但这个案子,已注定是一桩悬案。破案的几率无限接近于0真相很可能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

因为,案子已经过了快30年了,随着时间流逝,有限的人证、物证也在逐渐消亡。

当时都没能破案,以后想破案就更不可能了。

甚至,随着受害人朱令的去世,热度一过,这个案子恐怕再也不会引起人们大范围的关注。

自媒体时代,民意往往对事件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此案即便再多人关注,民意再汹涌,也很难对破案有任何的帮助。

这是很让人叹惋的地方。

网上有一句流行语: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中国古代,也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尤其是当弱者和强权对抗,遭遇不公时,人们心中会期许正义的来临。他们坚信,好人沉冤是暂时的,坏人定会遭到审判。

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虽然冤死了,但后来她父亲窦天章考中进士,当了大官,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但很遗憾,在朱令案中,这两句话不成立了。

因为在这个案子中,“窦娥”冤死了,“窦天章”也垂垂老矣、时日无多,他不可能当上什么大官,更加不可能为“窦娥”平冤昭雪。

更让人绝望的是,“窦天章”至今连杀害女儿的凶手是谁都不知道。

这次,正义不仅迟到了,还将永远缺席。

人们心中对正义的期许被无情打破了。

在这件事上,还有一句话。

就是我上篇文章提到的:谤满天下,未必就是坏人。

朱令案,一直有传言,同宿舍孙某是最大的嫌疑人。

因为孙家背景强大,才将这件事压了下去。

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这个结论天然就有成立的基础。

再加上一众自媒体的渲染,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人们在臆测、在跟风,在同情一个现代版的“窦娥”,在慨叹正义没能到来,明摆着的凶手未能归案。

孙某已然是“谤满天下”。

但谤满天下的一定就是坏人吗?大众深信的一定就是真理吗?

大众往往是容易被煽动的,看不到事实,却自以为看清了事实,或者在不掌握事实的情况下,随波逐流。

从法治的角度讲,是否是凶手,是要看证据的。

虽然网上怀疑孙某的人甚多,但至今并未看到,支撑此结论的实锤证据。

并不是说孙某就一定不是凶手。但即便孙某有嫌疑,要是没有实锤证据,也要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如果没有实锤证据,就冤枉好人,那绝对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