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最难保持的是——健康
《黄帝内经》里,黄帝问:“从前的人,年过百岁,身强体健;现在的人,年逾五十,未老先衰,为什么呢?”
岐伯说:“前人作息规律,起居稳定,饮食节制,所以健康长寿;今人纵欲无度,起居无常,饮酒作乐,所以半百而衰。”
人生许多不幸,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健康是自己的福报,更是家庭的幸运。
养生,不是晚年的事情,别等到警钟敲响,才开始在乎身体。
古诗言:“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生命里,比长度更重要的是健康,比时间更永恒的是质量。
身体是***的本钱,照顾好自己,才能守护好自己最珍视的东西。
最难平衡的是——心态
刘禹锡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喜欢和人比较,容易变得焦虑;越是内心敏感,越会钻牛角尖。
最好的心态,是心如止水,最深的定力,是宠辱不惊。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人人都懂,事到临头,却未必能行。
庄子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长寿不值得喜悦,健康才好;短命不需要悲伤,充实就好;亨通不觉得荣耀,时运而已;困顿不觉得窘迫,善良就好。
心态好,把荣辱看淡,把生死看轻,才能活得率性逍遥。
最难改变的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
《庄子》里有一则寓言:
鲁国飞来一只大鸟,鲁王非常喜欢。
他把大鸟养在最宏伟的宫殿里,给它摆上宫廷最丰盛的筵席,演奏天下最美妙的乐曲。
大鸟被吓得神魂颠倒,不吃不喝,饿死在了王宫里。
常言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鲁王用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养鸟,注定与鸟的习性大相径庭。
《醒世恒言》:“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习惯不同,不能套用,思维各异,不必强容。
无法改变习惯,不如学会包容,阳关道不一定比独木桥好走,张良计不一定比过墙梯好用。
最难留住的是——时间
白朴词:“朱颜易老,白发添多少?”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过后,却倍感怅然——“时间都去哪儿了”?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英雄有迟暮之年,巨星有陨落一刻,时间是座牢笼,你我都在笼中。
昨天只剩下历史,明天是一个谜团,只有今天是一份礼物。
把今天过好,是最重要的事情。
逝去的只会渐行渐远,过去了此生不会重来。
愿你垂垂老矣,回首往昔,岁月不曾饶过你,你亦不曾饶过岁月。
最难找到的是——知音
岳飞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如旅,如遇知音,即使道阻且长,也会不虚此行。
知音,未必是交心的好友,还可能是识你的伯乐,甚至是博弈的敌手。
表面客套,不如心心相印;关系密切,不如灵魂共鸣。
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挚的情义,不在于蜜里调油,清清淡淡才最舒服。
知音,就是天各一方时,不会忘记彼此;朝夕相处时,久交无厌,惺惺相惜。
世上最难觅者——知音,你若遇见,好好珍惜。
最难预料的是——世事
常言道,世事难料,造化弄人。
就像风云变换,斗转星移,都是人力所不及的事情。
《神仙传》里,王方平见麻姑。
麻姑说:“上次一别,东海已三次变作桑田,刚才路过,东海的海水又浅了一大截。”
王方平说:“是啊,听说东海又要干涸,扬起尘土了。”
愚公有移山之心,不及天地平山海之力;周文演六十四卦,难测世事扑朔迷离。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力所不及,要懂得敬畏天地;世事难料,要学会泰然处之。
患得患失,不如得失两忘,未卜先知,不如一切随缘。
最难做到的是——知足
传说,森林里有一只九色鹿,救起了不慎落水的采药人。
采药人万分感激,九色鹿只求他,别把自己的行踪告诉别人。
国王听说九色鹿神奇,于是重金悬赏,要用鹿皮做衣裳。
采药人贪图荣华富贵,带着国王包围了森林。
他故技重施,假装落水,想引九色鹿现身,结果诡计被识破,自己溺死在了水里。
人生在世,溺死水中的人少,溺死贪婪里的人多。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懂得知足,才能不自取其辱;懂得知止,才能远离祸害。
知足常乐,不仅是世外高人的修养,更是红尘俗世里的修行。
最难揣测的是——人心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天意难测,比天意更难测的,是人心。
金庸笔下有一位“君子”,刻画得入木三分——岳不群。
他满口仁义道德,人前一副君子模样,号称“君子剑”。
但背地里,他杀人夺宝,无所不用其极。
他利用女儿钓鱼,偷到了林家的《辟邪剑谱》,反手就把罪名罗织在大弟子令狐冲身上。
他处心积虑要做“五岳盟主,一统江湖”,却装出一副可怜相,处处受气,最后趁所有人不备,痛下杀手。
当他小人得志,站在盟主位上,“伪君子”的嘴脸一览无余。
庄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人心隔肚皮,谁也猜不透。揣测人心,只会让自己寒心,人皮之下,藏着你永远看不见的东西。
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各人自有因果,但求问心无愧,何必为人揪心!
*作者:逍遥子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