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血脉就是中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上古华夏先民运用中文化创建的氏族中央邦国,即中国。
中,是河南人的口头禅,也是上古中州位置的象征。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
但是,近代、现代中国的不少哲学、历史和文化大家们,往往片面强调中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论意义,而极少去谈中在华夏先民创世过程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天象地理方位的客观存在,更忌讳或否定古人对天象、天理、天道、天命、天中等自然之天属性、规律所作的系统、客观和科学论述。因而,导致中国在近代、现代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研究和认知方面,出现了一些背离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性、规律的主观、唯心曲解,也导致近代、现代唯物辩证观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的两相背离的现象发生。
究其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不知道、或不承认上古时期中文化思想理论与华夏民族创世实践之间存在的统一性;
二是找不到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先祖最早居住、生活、创造人文世界中的地理方位在何处;
三是不知、或不敢用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先祖创造的中文化理论,指导华夏历史文明考古和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近代、现代主观、唯心、迷信面前,华夏历史文明和创世文化研究工作失去了辨别、判断发展方向的能力,陷入了进退失据、无处容身的困境之中。
这种三不表现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否定上古时期太极阴阳和合的中文化,对华夏历史文明产生、发展过程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否定其对华夏民族创世过程中具有的社会实践作用。由此,导致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和认定工作在迷茫中无序摸索,甚至形成了华夏文明西来、中华文明发源多元化、三皇五帝多中心等背离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即中文化的天方夜谭,直把华夏人文始祖最早居住、建都之地和华夏历史文明原始发源地分割地七零八落,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失去了精神皈依和祭祖回归的先祖家园。三皇五帝等华夏人文始祖的重要祭祀地,被认定在上古时期华夏氏族天地人之中、中央邦国,即中国核心发源地以外地区,缺失系统、客观、科学的华夏文化理论解读和上古社会实践传承的天象地形依据,且互为抵触,互不支撑,漏洞百出,也不被国内外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和专家学者广泛认同。
于是,上古华夏先民最早发源地中国和华夏子孙后世传承地中国的关系之间,出现了历史文化本末倒置的背离现象,华夏文明创世探索也陷入了扑朔迷离的失中状态,以至于无法自拔,难以找回自我。
通过运用上古时期伏羲肇始太极阴阳和合的中文化观念,对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证,使我们对中国人文历史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把中看作是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和万事万物和合的本源、位置和状态看待,形成了以华夏先民自然象形观,即太极和合的中文化观念为理论核心,以华夏先民创世实践论,即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为象形定位的基本结论。
由此,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实现了自然象形观与创世实践论的有机统一,达到了太极天地人合一文化观念与天地人之中象形定位的高度契合。而这种统一、契合的状态,正是太极阴阳和合,即中文化和方位的本质表现形式。
我们对于太极阴阳和合,即中文化观和创世论的理解,可简单的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表述:
1、从太极阴阳八卦而言,中是阴阳和合的太极、混沌、混沦(昆仑)、一之位;
2、从古代哲学思想而言,中是道法自然、阴阳和合所运行的中庸、中和、中正、中央、中国之道;
3、从河图洛书九宫图而言,中是中宫、五数、太一和北斗运转所在的位置;
4、从天象地形人事方位而言,中是指天之中紫薇垣、地之中昆仑山、人之中伏羲开天辟地,肇始太极八卦之处,故天地人合一的位置被称作天地人之中;
5、从华夏先民最早居住地而言,中是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共同居住、生活、繁衍和建都之地,也是华夏历史文明、河图洛书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6、从人文始祖伏羲所划九州而言,中是九州之一的中州,也称冀州、豫州,也有河洲中央之义的方壶(方丈)、瀛洲、蓬莱等文化传承;
7、从上古氏族发展而言,中是华夏氏族先民最早创建的中央、中土、允执厥中、中央邦国、中央王国、中央之国,即上古中国、天地人之中;
8、从中国最早的山丘而言,中是昆仑山(丘、台)、伏羲山、太岳台、泰(太)山、轩辕丘(台)、北邙(芒)山等;
9、从中国最早的河流而言,中在河南荥阳荥泽东部的上古荥河(即江水),与兖水(即济水)交汇分流形成的九个河洲流域。江水分支较多,也称姜水、赤水、灉水、鸿(洪)沟、洪(鸿)水、浪荡渠、浚仪渠、汳(汴)水等;济水分支也多,又称沇水、渷(奄、弇)水、姬水、黑水、玄(悬)水、沮(睢)水、翟(狄、白)沟、五丈河等;
10、从现代地理定位而言,中是阴阳两仪合一于太极的开封仪地,春秋时期称仪邑;是开封、封丘之间的阳启(开)阴封、万物复苏的一阳生之地,夏代称阳城(今禹王台),春秋时期称启(开)封;是河出图、洛出书吉祥、太平、天符文化的传承地,宋代称作祥符。
用发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即先天八卦文化直白地说:中,就是伏羲一画开天的太极一之位,是阴阳两仪(二)和合的混沌、混沦、昆仑之位,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央、中土、中和、中心、中正、中庸之位,即天地人之中。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不知中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失传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断裂的结果;是近代、现代迷信曲解、误导的结果。
如果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表述,那么中文化本是华夏先民进化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主观意识形成以来,经过长期在大自然实践所形成的、指导华夏先民开创中国人文历史发展成果的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自然象形,是指华夏氏族先民把客观、世界、物质规律之道作为效法的唯一对象;创世实践,是指华夏氏族先民在客观、世界、物质规律之道的指导下,开天辟地建设氏族中央之国,即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创新过程。
因此,伏羲等华夏先民肇始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观,就是中文化观。那种将其与近代马克思辩证唯物观、现代***对立统一观割裂开来的认识,甚至把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观,即中文化观当作唯心观和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对华夏先民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缺乏基本了解的结果,也是当代主观唯心和迷信造成的错误结果。
我们毫不怀疑,当代表华夏先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即中文化复兴之时,就是华夏民族的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重新用来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尚和合、求大同,实现中国梦之时,也是中国先进的和合文化、大同思想引领世界各民族走向和合发展、共同进步、繁荣昌盛之时。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迫切需要结合华夏历史文明、中文化发源、传承的客观实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理清和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增强中国文化向心力和软实力,推进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和国家治理制度和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