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北京大学、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北京大学博雅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成功举行。秉承自由主义的林毓生先生与当代新儒学的代表杜维明先生跨海渡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同台演讲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在五四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发源地的再汇聚与再出发。通过这场高端、高知、高见的学术盛宴,为中国崛起挖掘文化命脉,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文化的新鲜血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然而在现今全球强势文化流行的情况下,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中国文化应独善其身还是兼容并包?不同时代,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本次论坛则旨在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取向这一主题进行启迪性的探讨,激励、引导青年学子担负其时代和民族的重任。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全局的重大问题。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林毓生先生首先发表主题为《在中西对话的脉络中如何推展中国人文研究》的演讲。林先生从人文的定义、推进学术研究的外在条件、推动人文研究的内在条件三方面对中国人文研究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在短短一小时内,为听众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他说:我更偏向用人文学科而不是人文科学。在他看来,人文学科是追寻人生意义的创造性活动;肯定人的价值,客体与主体创造性的整合,是人文研究的最大特征。林毓生先生援引王国维的四境界说和庞加莱的学术发现四阶段理论,论证推进学术研究的外在条件是在制度上和文化氛围中提供给研究者不受外界打扰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内在条件方面,林先生强调要树立问题意识,避免错置具体感的谬误。比如国民性问题、问题、历史分类和进程问题,这些都是错置了具体感的谬误,是假问题,应该避免误区。
林毓生先生主题演讲
接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继续引导着大家思考,他将视野投向创新层面,发表主题演讲《西化阴影下的儒学创新》。 自从五四以来,对儒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力量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杜先生对儒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1919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9年,1979年至今)作了回顾与总结。他在讲演中鲜活生动地展现出张岱年、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理论和风韵神采,还对儒家思想和现代性的关系作了独到剖析,西化本身不是阴影,但西化有阴影的一面。
杜维明先生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邀请到50名当代著名学者,以及各界名流和精英人士作为到场嘉宾。此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10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参加此次论坛的北京大学的同学白云说:置身于全球强势文化的侵袭和汉语热、国学热的浪潮之中,通过两位当世大家的思想交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特点,求索中国文化的出路,是今天论坛给我的一个很深的启示,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参加本次论坛,使我更加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安铮如是说。
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始创于2007年,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席郑志刚先生现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天津市第十二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旨在加强内地和香港青少年间的沟通与了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拓内地与香港大学生的视野,搭建交流平台,并在他们成才的道路上给予鼓励与支持;同时,基金会亦致力于为内地和香港青少年提供各种机会与资助,帮助其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