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国文化最内在的要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最醒目的表征之一。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极为重视礼,比如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留下的玉器,再如殷商时期留下的大量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

西周代商后,按儒家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作乐,从而奠立了后世礼乐文明的基本样态。对礼的重视是西周社会的基本特征,故有周尚文之说。在周代,礼是整合社会与建立秩序的主要手段,所谓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同时,礼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可以说,从周始,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礼乐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在儒家先哲眼中,理想的社会就如《礼记礼器》所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古人生活的世界,便是礼的世界,礼无所不在。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的礼被视为吃人的礼教而遭人唾弃,作为中国文化之标志的礼在最近百余年来与我们的日常人生渐行渐远。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有若干古礼的遗存,人们也是天天用而不知,只把它视为一种社会风俗而已。于是,古人如何行礼,古人为何如此行礼,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便成为一个极为陌生的问题。为了让大多数人能够重新认识古礼、理解古礼,曾亦教授和陈姿桦博士最近出版了《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古人的礼仪世界。

《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共有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古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礼是什么?起源于何时?有什么基本功能?基本精神是什么?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礼的原则有哪些?作为国家制度的基础,礼的原则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研究古礼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从宏观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从而使读者对古礼有整体性的了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儒家礼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人日常礼仪的理论基础。

孔子行教像

传统的礼有五礼与六礼两种门类的区分。五礼分别为吉、凶、军、宾、嘉。吉礼指的是对天神、地示与人鬼的祭祀之礼;凶礼指的是与丧葬、灾荒等相关的礼仪;军礼,指征伐、阅兵及田狩之礼;宾礼,指邦国之间朝觐聘享之礼;嘉礼,指婚冠饮宴、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六礼则分别为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个方面的礼仪。相较而言,五礼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而六礼则偏重于个人的日常礼仪。曾亦的新作以古人的日常礼仪为书名,故其所述基本不涉及征伐阅兵、朝觐聘享等邦国礼仪,而重在介绍个人的日常礼仪。全书分量最重的一章,即第三章古代日常基本礼仪,分别为我们讲述了相见礼、成年礼、士婚礼、饮酒礼、士丧礼与家祭礼六种日常礼仪,正与古代的六礼说相合。对于这六种基本的礼仪,本书对其具体的仪节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以成年礼为例,本书分别叙述了早期人类的成年礼、男子的冠礼与女子的笄礼,其中尤以男子的冠礼为详。关于男子的冠礼,本书分别叙述了冠的内涵、冠礼的时间与地点、冠礼前的准备、正礼中三加诸仪式、古人取字的道理以及冠礼后的诸仪式六个方面,完整地复原了古代冠礼的整个流程。

古人行礼,莫不有拜,并以其体现礼自卑而尊人的精神。在曾亦看来,拜是古代礼仪的基础,不了解拜,就不能真切还原古人行礼过程中的诸多仪节。从另一方面来讲,古代拜礼名目繁多,学者多易混淆,是还原古代礼仪的难点之一。为了使读者对拜礼有简明而直观的认识,本书的第二章专门介绍了古代的拜礼。在本书中,作者通俗而细致地辨析了跪与拜、揖与拜、拱手与拜等的异同,并对拜礼中最有代表性的空首、顿首、稽首作了生动的描述,对诸拜礼的仪容、运用场合,也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通过本章的阅读,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古代的拜礼了然于胸。

两人相拜

在复原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全书的第四章探讨了近代以来中西冲突视野下的礼仪变迁。本章着重讨论了时期的礼制改革,并详细地介绍了《中华礼制》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礼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上述内容,《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的特色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礼仪复原与礼意解读相结合。本书虽然着力于向普通读者普及古代的礼仪,但并不仅仅是对古礼的简单复原,而是在告诉我们古人这样行礼的过程中,进一步告诉我们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行礼。这样,古礼就不再只是呆板的人为规定的繁文缛节,每一个看似琐碎的仪节,都具有这些形式之外最初设计之意义。

以第三章所述之婚礼为例。古代婚礼之初,需要有媒妁之议婚,本书即根据郑玄的说法,是为了防止男子出于情感冲动而做出没有廉耻的事情来。接着又指出,圣人制礼,固然主张顺乎人情,但是同时也包含了约束人情的用意,这也是古人重视媒妁之言的深层内涵。又如婚礼中的亲迎,作者即指出,亲迎礼的用意一则表明合二姓之好,二则表明男子将自己放到卑于女子的立场,以取悦女方,两者都意味着对女方的重视。不仅这些具体的仪节有实际的考虑,本书的序言与第一章论及古礼的基本精神,挽亲亲与尊尊为一体,兼具敬与仁之精神,此为古礼的灵魂所在。唯以此为基础,礼之仪文度数才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

第二,文字的阐述与礼图的绘制相结合。《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图文并茂,百余幅的配图为本书增色不少。然而,本书的配图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作品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更是礼学本身的内在要求。或者说,礼学本身就有礼图学这一分支。古代的礼书之所以难读,一则因为古人的日常礼器,如宫室、车旗、衣服等等,与后世相去甚远,后人多不易得其形制;二则因为古人在行礼的过程中,要不断变更其空间方位,后人亦难得其要领。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古人就以图像的方式来再现礼之名物度数、行礼之空间方位与路线等,这就是礼图。

揖、拜礼

礼图源于东汉,大兴于宋代,到清代更是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诸如江永的《乡党图考》、戴震的《考工记图》、焦循的《群经宫室图》、张惠言的《仪礼图》等著作,在以图像解礼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亦在《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中的配图,除了引用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张惠言的《仪礼图》以及黄以周的《礼书通故》等中的配图之外,更多则是根据古代礼书的记载,充分吸收历代研究成果,从而绘制出近50幅礼图,包括行礼图、方位图、路线图以及服饰器用图等等,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这些新绘制的礼图简明直观,与书中的文字相配合,相得益彰,使读者更容易对古礼有真切的了解。明代王应电在《周礼图说序》中说: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以此形容《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亦不为过。

第三,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之本意,是为一般读者了解古代礼仪提供一部普及性的通俗作品。因此,本书在写作上采用浅近的文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古礼作了再现与解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本书的通俗性与普及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之严谨性。曾亦教授深于经学,于《礼》学与《春秋》学皆有精深的研究,其于古礼之复原,皆本于《仪礼》《礼记》等古礼书,并参照郑玄、孔颖达、朱子等历代礼家的见解,几乎无一字没有来历。与此同时,作者于历代礼家之见解,又能折中众说,择善而从,并从中体现作者独到的礼学观点。因此,本书虽然只是一部通俗的普及读物,事实上却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可谓大家小书。

第四,古今中西视角相结合。儒家论礼,一方面认为礼的精神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主张礼当与时俱进,即《礼记礼器》所说的礼,时为大。儒家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礼仪,这就是所谓时为大。近代以来,在面临古今之巨变与中西之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接续礼百世可知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礼仪,遂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本书第四章中西冲突下的传统礼仪变迁,即是在一个古今中西相结合的视角下,描述了近代以来至时期的礼仪变迁。但很显然,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这种描述本身,而有着极为深切的现实关怀。我们今天同样面临着古今巨变与中西冲突,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如何建设新礼仪,从而为未来的生活与未来的文明缔造新的规模,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真正关切所在。

(作者:郭晓东,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更新于:11小时前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国学文化故事-品味古人的智慧与道德

国学文化故事-品味古人的智慧与道德自古以来,国学文化便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国学文化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古人对智慧、道德、生活、哲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国学文化故事了解古人智慧的生活艺术

国学文化故事,了解古人智慧的生活艺术自古以来,国学文化就一直被人们传颂和研究。国学,顾名思义,是指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种..

古人如何测算太阳距离?

大家从小都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知道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也都听说过中国人的始祖伏羲。但是大多数人感觉这些上古的神话,离我们悠远而绵长,甚至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些神话传说..

古人结婚有哪些礼仪?

“婚姻”原义是双方父母,如《说文解字》:“妇家为婚,婿家为姻。”“约为婚姻”原义是两家商量好做亲家,后来变成结为夫妻的意思。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说文解字》..

国学文化故事走进古人的智慧世界

国学文化故事:走进古人的智慧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国学文化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国学,顾名思义,是指我们国家自己的学术文化。它包括了哲学、..

易经的奥秘古人的智慧结晶

《易经》的奥秘:古人的智慧结晶一、引言《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哲学、道德、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百科全书。它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国国学文化的..

寒食节与古人共享清明前的美食之旅

寒食节,又称为寒食、冷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个节日源于古代的寒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以纪念古代忠臣介子推。寒食节的..

古人对房中术“深浅”的认识

古人对“深浅说”的认识过程:马王堆出土的性学典籍《天下道谈》,在“治益”篇中指出:“为而勿亟勿数,出入和治日和沫”。“亟”为急迫;“数”意为追求数量;“和治”为..

阳宅风水禁忌破解方法古人有妙招

房屋是我们遮风避雨的住宅,同时也是影响家庭运势的住宅。不管这个住宅到底是一个豪华的住宅还是简单的住宅,都和阳宅风水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起去看看阳宅风水中经常忽略的..

国学文化故事体验古人的智慧与传奇

国学文化故事,体验古人的智慧与传奇在我们的生活中,国学文化故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国学文化故事包含了丰..

国学文化故事-探寻古人的智慧与道德

文章正文: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国学文化故事始终是我们汲取古人智慧与道德的重要来源。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学问,涵盖了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国学文..

国学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群古人的爆笑日常

标题:国学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群古人的爆笑日常一、引子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传统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国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中国的学问,它包..

古人相面会失误吗?

管辂精于儒学,擅长《易经》,而他的“相术”也非常出名。通过相面,他了解了自己的命运轨迹,感慨“天与我才名,不与我寿数”。而相术也在三国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越来..

国学文化故事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魅力

国学文化故事,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古老的传统文化。然而,国学文化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魅力,仍然..

易经探秘古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易经》探秘:古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一、《易经》简介《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易经》主要包括《经》和《..

国学文化故事探寻古人智慧

国学文化故事:探寻古人智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学文化故事代代相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个充满神..

在古人眼中,为什么龙生九子不是和凤一起生?

在远古神话体系里,龙和凤不仅不是一对,还属于“敌人”。《山海经》里的绝大多数神形象大多都有动物躯干:人面虎身、人面羊身、人面马身、龙首鸟身、马身龙首、猪身蛇尾等..

国学文化故事体验古人的智慧与魅力

国学文化故事,体验古人的智慧与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怀念那些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

古人“高级黑”一例

以下读《资治通鉴》随记。武将后代,偏出文豪占据两晋文学史半壁江山的两个文豪——一个陆机,一个陶渊明,祖辈都是驰骋疆场的武将。陆机的祖父陆逊,就是那个在虢亭之战中..

如何选墓地风水:古人的择墓方法

选墓地风水:古人的择墓方法石山上寻吉穴在古人的眼里,山有石山、土山之分。石山上的穴也有土穴、石穴之分。在石山上找土穴,即是“韧中点脆”的意思。因此,凡遇石山宜寻..

国学文化故事我与古人的奇幻相遇

国学文化故事,我与古人的奇幻相遇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学文化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在我看来,国学文化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去倾听和传承。有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古籍..

古人也租房,宋代房租知多少

《清明上河图》(局部)“满城风雨”是现代人惯用的成语,但很少有人深悉文字背后的辛酸。潘大临是北宋黄州(今湖北黄冈)诗人,与弟弟潘大观皆有诗名。苏东坡谪居黄州时,..

风水故事:古人如何看待阴宅风水

东汉时期,人们对丧葬风俗非常重视,这促进了风水术的发展。在《后汉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风水的故事。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安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要他去访求葬..

古人的占卜是为了转运?

我经常介绍一些有关玄学的历史与原理,而占卜自然是玄学中从古至今都保持着顶尖热度的行为。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占卜的作用似乎就是为了知晓命运,使人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发..

面相背后的古人智慧

1  三十岁前过得好坏,与能力关系不大,更多源自家庭面相中的天庭代表了人在16至三十岁间运势,天庭饱满,也主遗传良好、或家境优越,古人通过面相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三..

古人在成婚前为什么要“合八字”?

人们通常用“八字还没一撇”,来形容事情没有半分眉目。做事情和八字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八字有一瞥,就说明好事将近了?古代男女婚配,还有“合八字”的说法,这又是为什么呢..

怎样正确看待古人的八字合婚?

“合婚”也称“八字合婚”,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旧俗—具体指未婚男女双方将各自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请相士占卜,看男女双方八字是不是相合。如果双方八字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