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火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里的点点滴滴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南京路、四川路、挤公交、在弄堂里串门……细节在记忆里涌现。

在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发起的项目《上海相册》中,便有许多摄影家用照片记录下了那个年代,这些或彩色或黑白的影像引起了作家们的共鸣。不同人经历的不同人生阶段在摄影与文字中交织,成为最鲜活的存在证明。

上海相册III|①1990年的夏天

摄影 金石声 文字 路明

晚年,摄影家金石声留下了这些弄堂里的照片。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光影被色彩附了魔,再加上胶片的质感和偏色,一下子把人带到了记忆中那条弄堂里的家长里短,童年,隔壁的小伙伴,父母的青春与外婆慈祥的面孔,脑海里片段闪现。拿到这些照片,作家路明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天里的“琐事”,从早到晚,就像一场梦。

1988年8月,上海街头一股“调房风“,调房介绍人在街头挂上住房概况,便可商量搬房了。种楠 摄

1994年4月29日,驾驶员半道停车,用“巨龙”车来装载自家的一台冰箱。种楠 摄

1994年7月1日,烈日下的“一路纵队”。种楠 摄

1995年9月22日,一辆公共汽车在外滩“抛锚”,一些老年乘客纷纷下车,助司机一臂之力。却有一些年轻人坐在车上无动于衷。白发人推黑发人,于心何忍?种楠 摄

1999年6月11日,连日暴雨,上海老城区一片汪洋,邮递员蹚着大水投递。种楠 摄

1995年2月10日,上海人民广场中央设立了隔离栏以后,总还有着这样冒险的行人,快车道上不时会传来一阵阵刺耳的紧急刹车声……种楠 摄

关于《上海相册》

《上海相册》是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项目。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至今已举办三季,共邀请了50位摄影家和40位作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