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古代道路大多沿江而行,遇到溪沟入江口,往往就要建桥才能方便通行。南岸、江北江边过去都有这样的桥,像一串串珍珠挂在重庆的颈项上。

茅溪河上偃月桥

海棠溪口通济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重庆多山又多水,桥也就多。但古时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在长江、嘉陵江上建桥。现存的古桥,或者扩大到留下文字记载的古桥,几乎都是建在溪涧之上的。就重庆城区来说,大多数古桥都建在溪沟入江口,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个传说吧。巴南区双河口有一条溪沟叫美人溪。长江一涨水,就把溪沟淹没,水一退,溪沟两边就积了厚厚的烂泥巴,人踩进去就要陷下去,过溪沟就要绕很远的路。传说那溪沟边住有姓李的两爷子,他们把上山砍回来的树枝棒棒打成捆,铺在烂泥巴上,铺成旱桥。虽然踩上去依然软软的,但不用绕远路了。哪知又是一河大水涨进来,把那些木棒棒冲得无影无踪。李崽儿只好上山再去砍木棒棒。这时来了个白发老头,说要过沟去真武山。李老汉见他急,就下了两块门板,给他把路铺好。白发老头走后,李老汉去取那门板,却抠不起来。他站到烂泥里去抠,哪知越陷越深,爬不出来。李崽儿回来时,老汉已经气绝。当天晚上风雨雷电,来了个女娃儿,死活不走,给李崽儿当了媳妇。第二天一看,溪沟的水退了,但两边却没有了烂泥巴,而是满满的鹅卵石,有的地方还现出一片石坝坝,那溪沟里竟然还有了沙金。后来,两口儿就靠淘金生活,慢慢富了起来。多年后,那女娃儿老了,又得了毛病,要死的时候才告诉李崽儿,她是真武祖师派来的。原来,李家父子修桥铺路感动了真武祖师,真武祖师为了回报,施了法术,将溪沟两侧铺了鹅卵石,还撒了很多沙金在溪沟里。为了怀念真武祖师派来的女娃儿,人们把那溪沟叫做了美人溪。这个故事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溪沟入江口没有桥好麻烦。

溪沟是重庆人对小河、溪流、沟涧的统称。重庆山多,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短小的溪沟。以渝中区为例,流入长江的有黄沙溪、回水沟、神仙沟、望龙门沟等等,流入嘉陵江的有大阳沟、双溪沟、大溪沟、化龙溪等等(现大多已变成下水道而消失)。因流水冲刷,溪沟入江处往往形成喇叭口。长江、嘉陵江夏秋上涨,冬春下落,那入江口也就一进一退。涨水时,入江口变得很宽,无法跨越。退水时,入江口虽然窄了,但两岸的稀泥却阻碍通行。一般来说,重要的道路往往又是沿着江边而行,加上江边还有码头,溪沟就阻碍了交通。为改变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在溪沟入江口的附近建桥。

旧时,从江北城文星门出发,沿长江东下,经头塘、寸滩、黑石子,然后北上石坪龙门桥,到旱土去长寿,是重庆通往下川东去湖广的干道,被称为渝万大道,又叫正东官路。从江北去邻水的江邻路,去合川的江合路,也要经头塘、寸滩。那时,这条石板路上,往来行人不断,百货及土特产品人挑马驮不绝于途,相当热闹。可是,这条路却要跨越好几条溪沟,十分不便。清道光年间,在这条路上修建了一长串石桥。一是谢家沟上的三洞桥,二是溉澜溪上的朝阳桥,三是茅溪河上的偃月桥,四是双溪河上的至贤桥。民国初年,还在黑石子河沟上修建了明月桥。其中位于人头山和琵琶山之间的偃月桥至今犹存,为三孔石质卷拱平桥,单孔跨径12米,宽8.1米,高15.3米,正桥长60米,左右引桥分别为78.5米和39米,是重庆古桥中最壮观的一座。偃月桥横卧在长江边,从江上或南岸望去,宛若一条飞天长虹,极富美感。

再以南岸为例,从东到西,野猫溪上有圆通桥,下浩清水溪上有天心桥,上浩石洞溪上有皓月桥,海棠溪上有通济桥,南坪和海棠溪交界处有陈家溪桥,暮溪口有回龙桥,等等。自清代中期开始,重庆去綦江、贵州的正南路改走黄葛垭,海棠溪就繁荣起来。从储奇门过江,船码头位于海棠溪入江口上游(下游有碛石不能停船),而去黄葛垭又只有越过海棠溪,沿海棠溪正街去爬山,海棠溪便成为一大障碍。长江一涨水,就过不了海棠溪,还得再坐一次船。即使水退了,那水涨水落带来的污泥,让行人极不方便,甚至经常被堵在溪两侧相望叹气。清同治六年(1867),有士绅出面集资,在海棠溪上修建起一座大石桥,连接海棠溪正街和码头,取名通济桥。通者,连接也,无堵塞也;济者,渡过也,过河也。通济桥为单孔有栏石拱平桥,长33.33米,高16.67米,宽4米。从江边仰望,犹如满月横卧海棠溪上。月亮从南山升起,将其倒影在长江上,如诗如画。

如今,重庆城区绝大多数溪沟都已经消失,两江四岸都修成了滨江路,人们再也不会因溪沟入江口的阻拦而担心了。那些入江口曾经存在的古桥大多已经消失,留下来的还是应该尽可能给予保护,让人们多一处怀旧思古的去处。

作者:李正权 公众号:重庆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