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是很看重生死的,讲究“土生万物,入土为安”。
人去世后,寻找风水宝地安葬,一方面是愿死者灵念成仙,另一面企盼庇佑生者福禄绵绵。
古人对死亡是非常尊敬的,唐朝初期,李世民制定了《贞观新礼》,唐玄宗即位后增加了《大唐开元礼》,从这些礼仪制度可以看出古人对丧葬礼仪的重视程度。
过去,人死后会为其穿上干净的寿衣,装入大红木棺材,停放在屋堂三至七天,逝者入驻青山,长眠九泉安息。不同民族丧葬文化不同,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岩藏等,但选择最多的当属于土葬。
如果要追溯土葬起源就要从原始社会说起,从出土的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6000多年前已经出现土葬墓穴遗址,到了夏商时期也一直使用土葬。周朝更是以《周礼》规定,人死后,必须入土,还要厚葬,这才符合忠孝礼仪。
随着秦朝兵马俑的出土,其规模大小可以说是土葬界的天花板,整个世界都难找到与之比肩的古代陵墓。
从土葬的历史发展来看,几千年下来死去的人很多,陵墓应该遍地都是才对,为什么很少看见呢?原因令人唏嘘。
古代真正得以厚葬的人并不多虽说除了三国和魏晋时期讲究薄葬外,其他朝代就讲究厚葬,但真正被厚葬的人非常少。战乱年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有条件厚葬,挖个坑立了碑就算是完事了,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增加一口棺材,放些生前用过的物品,规格与王侯将相比较,太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