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銅合金輪盤铭文研究
王德埙
摘要
规格:高12.5公分,长29公分,直径21.5公分;重855克。貴州省曉風殘月藝術館藏品。東周銅合金輪盤雙鳳回頭三輪一盤。盤邊鎏金銀飾雙鳳凰,齒環鎏金銀銘文。銘文為先秦早期篆字。盤面銘文釋文:近道學革古史後讀相以機俱之何名師考不習所子嚴學學友親鹹杼揚惰為同道學。盤底外銘一釋文:天實弱統亂鹹光命斷躔聞於師。盤底內銘一釋文:漢雖史天仲貴此於昔光。盤底外銘二釋文:五四天北總南岱河下火者道。盤底內銘二釋文;木曰十甲丈有在帝志項。通篇主题为论学。
关键词
東周;輪盤;篆字;道學;火者;帝志
少数朋友少见多怪,一看到器新,就怀疑:上周的。实际上,古物埋藏条件千差万别。有水坑、旱坑,也有许多保护条件很好,与空气完全隔绝的,这些东西面世后,就显得跟新的一样。但这个瞒不了检测年技术和眼学分析。例如铭文就是一个标准。河南农村的青铜器村,方法是依样画葫芦,即社科院出版的金文集等等,如果铭文没有出版过,那么,没有文化的村民是没有办法创造的。
规格:高12.5公分,长29公分,直径21.5公分;重855克。
貴州省曉風殘月藝術館藏品。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该轮盘距今2500年,公元前478年,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器。
東周銅合金輪盤雙鳳回頭三輪一盤。盤邊鎏金銀飾雙鳳凰,齒環鎏金銀銘文。銘文為先秦早期小篆。
盤面銘文釋文
近道學革古史後讀相以機俱之何名師考不習所子嚴學學友親咸杼揚惰為同道學
规格:高12.5公分,长29公分,直径21.5公分;重855克。
貴州省曉風殘月藝術館藏品。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该轮盘距今2500年,公元前478年,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器。
東周銅合金輪盤雙鳳回頭三輪一盤。盤邊鎏金銀飾雙鳳凰,齒環鎏金銀銘文。銘文為先秦早期篆字。
盤面銘文釋文
近道學革古史後讀相以機俱之何名師考不習所子嚴學學友親咸杼揚惰為同道學
按:通篇主题为论学。
盤面銘文考證注释
編碼1為“近”。
編碼2為“道”。
編碼3為“學”。
注:“道學”,《新安文獻志卷二十四》:遂良出示通鑒綱目槁一幅書建武二十六年七年事曰朱子之筆維昔道學諸儒於字畫葢.
編碼4為“革”。
編碼5為“古”。
編碼6為“史”。
注:“古史”,四庫提要記載
《古史》·六十卷(副都禦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聖人之意,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下訖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增入道家者流。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老子相出入。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表。於《孟子傳》謂,孟子學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者。班固論遷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後六經。轍所更定,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某嘗與之痛辨。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古史序》雲:"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雲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然下麵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辨》以攻轍,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鐘、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
編碼7為“後”。
編碼8為“讀”。
編碼9為“相”。
編碼10為“以”。
編碼11為“機”。
注:《菜根潭》:可見天之機權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編碼12為“俱”。
注:“機俱”,宋僧 釋如淨:偈頌十二首——萬機俱透起風雷
編碼13為“之”。
編碼14為“何”。
編碼15為“名”,。
編碼16為“師”。
注:“名師”,蔡東藩《慈禧太後演義》20回:“名師手下出高徒,所以瑾珍二嬪均通文史。”
錢鐘書《圍城》:“顧先生搖頭道:‘唉!名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於培養人才的重要。
編碼17為“考”。
編碼18為“不”。
編碼19為“習”。
注:“不習”,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實,股肱惰而萬事荒,
《三字經》: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編碼20為“所”。
編碼21為“子”。
編碼22為“嚴”。
編碼23為“學”。
注:“嚴學”,《弟子規》:以已嚴學,受益博深
編碼24為“學”。
編碼25為“友”。
注:“學友”,夜送學友
:葉千華(作者):極慮殫思腹內空,貪圖勢利小雕蟲。翻來今古藏書裏,拂去乾坤出袖中。
千載青山明月夜,一時雲霧暗天宮。銀河兩岸群星燦,莫道人間不再逢。--《讀月樓詩存》
編碼26為“親”。
編碼27為“咸”。
編碼28為“杼”。
注: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編碼29為“揚”。
編碼30為“惰”。
編碼31為“為”。
編碼32為“同”。
編碼33為“道”。
編碼34為“學”。
注:"道學",《宋史》卷427列傳第188:周敦頤 程顥 程頤 張載邵雍 "道學"之名,古無是也。三代盛時,天子以是道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為職業,黨、庠、術、序師弟子以是道為講習,四方百姓日用是道
德埙按:关于小篆銅書内容与本器铭文的相关部分,以及铭文跟《三字经》的关系。参见筆者研究:西周小篆銅書研究之一
——宜識篇校勘與注釋(待发表)
第二頁
39道江仙(異體字)道夏北火46者
47曰曰曰十曰赤曰54曰
55比之不五不不不師63月
64既學學友近道學子72相
73成習貴斷名師老不81習
82本瑩彼蔡彼道同革90古
91八穎文女咸光命98今
99歲悟姬子間後興106史
三字經: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碁。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春秋時期的本器同樣出現了《三字經》早期文字材料。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屬於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1]
《三字經》取材廣泛,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2]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
中國寧波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如安在《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二期上發表了《歷史上最早記載〈三字經〉的文獻——〈三字經〉成書於南宋中期新說》一文,判斷《三字經》應成書於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於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而寧波是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複中博學宏詞科。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注释。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盤底外銘一釋文
天實弱統亂咸光命斷躔聞於師
盤底外銘一考證注释
編碼1為“天”。
編碼2為“實”。《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又,針灸歌訣。 按《難經》太乙日遊,以冬至日居葉蟄...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注:《詩經.風.邶風.北門》: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編碼3為“弱”。柔曲。《說文》:“弱,橈也。上象橈曲,彡象毛氂橈弱也。弱物並,故從二。而勺切文九 重一。”
編碼4為“統”。
注:“天统”,《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又,《盲派象法》:實了表示財運,因食傷為生財的,看是否有用,沒有制化則沒...不管財統官殺或官殺統財,官殺都當財富看 官殺當財。再,中醫理論:脾主統血、升清、運化,脾氣弱比腎氣弱還要可怕。
編碼5為“亂”。
編碼6為“咸”。
注:《舊五代史志六》:,歷代已來,舊章斯在。洎唐季之亂,咸、鎬為墟;梁運雖興,《英》、《莖》掃地。莊宗起於朔野,經始霸圖
編碼7為“光”。
注:“咸光”,《阿房宮賦》:不得前後溲三日矣 祝融驚而蹕禦兮 皆往 其俗 見貴人見 伐取魏之曲沃、平周 百姓饗其利 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 祠春秋者 周公為師 由是與應侯有隙 地維咸光
編碼8為“命”。
編碼9為“斷”。
注:“命斷”,乙丑日元寅月命斷口訣
乙木坐醜鬥牛宿,金牛克木不相合 。生逢寅月有依託,陽光(丙)透出榮華說。
乙丑日元卯月命斷口訣
乙丑日元仲春生,房宮(卯)足詞智聰明。最忌埋根之鐵固(根氣金多),花草之木必見枯。
乙丑日元辰月命斷口訣
乙丑日元金龍生 ,土厚財重須甲松。辰戌醜未反復見,必然不利遭疾患。
乙丑日元巳月命斷口訣
乙丑之日太乙丑日元午月命斷口訣
乙木坐牛生雀嘴,食神午月真火推。丙透見戌化成灰,還魂唯有甲辰癸。乙生(巳),巳火學堂有聲名。 層層火焰多不利,女命逢此婚不祥。
(引自“天涯問答”)
編碼10為“躔”。
編碼11為“聞”。
注:宋代 何夢桂 :安之若有命,雖死無悔追。俄聞天際星,一夕躔次移。光芒照人間,是為使者車。
編碼12為“于”。
編碼13為“師”。
盤底內銘一釋文
漢雖史天仲貴此於昔光
盤底內銘一考證注释
編碼1為“漢”。
編碼2為“雖”。
注:“漢雖”,《資治通鑒.漢紀二十四》 :漢雖皆受其質子,然三國內相輸遺,交通如故
編碼3為“史”。
編碼4為“天”。
編碼5為“仲”。
編碼6為“貴”。
注:“仲貴”,《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裏抱備德緞懷顧左羅綢右賜著綾仲帛都穿千匹家也,仲貴人以所是富賜多
編碼7為“此”。
編碼8為“於”。
編碼9為“昔”。
編碼10為“光”。
注:昔光,昔日的時光。
盤底外銘二釋文
五四天北總南岱河下火者道
盤底外銘二考證注释
編碼1為“五”。
編碼2為“四”。
編碼3為“天”。
編碼4為“北”。
注:“天北”,天文學上的南天和北天是赤道正上方為界限,也就是在北極點能看到的全天象為北天,在南極點能看到的全天象為南天。
編碼5為“總”。聚束也。謂聚而縛之也。《說文》:“總,聚束也。从糸悤聲。作孔切”。
編碼6為“南”。
注:總南,古代地名,地望不詳。
編碼7為“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说文》:“ 岱,太山也。从山,代声。”朱按,在今 山东泰安府泰安县北。
編碼8為“河”。
編碼9為“下”。
編碼10為“火”。
編碼11為“者”。
注:“火者”,泛指受阉的仆役。元代张昱 《宫中词》之十八:“近前火者催何急,惟恐君王怪到迟。”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 正统 时,司礼监火者 贾麦儿 以私事嘱吏部尚书 郭璡 、户部尚书 刘中敷 ,皆从之。”
另有一说,源于穆斯林词汇。“火者”是波斯文Khwaja的音译,又译作“和卓”、“和加”、“霍札”等,意为“显贵”或“富有者”,是伊斯兰教中对“圣裔”和学者的尊称。亦为 新疆 和 中亚 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土鲁番表》:“今幸太平,亟遣 亦思喇木 火者,前往进贡。”
本器铭文不从。
德埙按:火者字样证明其时宫廷已经有了宦官制度。
編碼12為“道”。
注: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指万事万物变化运动的情况。《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太上老君,大道之主宰,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源,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
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
盤底内銘二釋文
木曰十甲丈有在帝志项
盤底内銘二考證注释
編碼1為“木”。
編碼2為“曰”。
注:“木曰”,《晋书.志第17章》: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編碼3為“十”。
編碼4為“甲”。
注:“十甲”,又叫族譜十甲,意思是家譜十輩分。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十甲就是十輩份的意思。例如:薄村十甲王氏族譜。
編碼5為“丈”。
編碼6為“有”。
編碼7為“在”。
編碼8為“帝”。
編碼9為“志”。
注;“帝志”,天子之志。
編碼10為“项”。
轮盘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