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本汲冢周书》(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即为官刻本)是现存最古的《逸周书》版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由于未寻找到他人隶定的《汲冢周书叙》用以对照,故可能有些隶定和句读并不准确,仅供参考。
下图标题下有四枚印章,自上往下分别为“北京图书馆藏”、“铁琴铜剑楼”、“吴元恭氏”、“吴兴沈瀹”。
原体字隶定
简体句读
汲冢周书叙
古书之存者,六籍之外,盖亦无几,《汲冢周书》其一也。其书十卷,自《度训》至于《器服》凡七十解。自叙其浚(jùn)为一篇,若书之有小序,同孔晁(cháo)为之注。晋太康中,盗发汲郡魏安釐(xī)王冢而得之,故系之“汲
一些说明
原文存在不少异体字。“六籍”即指儒家六经;孔晁为西晋五经博士,王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逸周书》长期仅有孔晁为之作注;“魏国的“魏”字有“山”,亦见于战国简牍,常可见隶定为“巍”,《汲冢周书叙》(以下简称《叙》)的作者认同汲冢为魏安釐王冢,另一说为魏襄王冢,谥法上“釐”同“僖”。
原体隶定
简体句读
冢”;所言文王与纣之事,故谓之《周书》。刘向谓是周时誓告号令、孔子删录之余,班固《艺文志》亦有其篇目。司马迁记武王伐纣之事,正与此合。然则两汉之时已在中秘,非始出于汲冢也。观其属辞成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亦不
一些说明
两处“纣”写法不同,第一处”文王与纣之事”依照“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语出《周易·系辞下》)隶定;《汉书·艺文志》载:“《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将其归为六艺的《书》类,此《周书》即《逸周书》,即《汲冢周书》,《叙》作者认为《汲冢周书》出自汲冢是误传,因为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周书》在两汉之时就已藏于中秘(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按此《汲冢周书》当为误称,原名当为《周书》,但后世为有别于《尚书·周书》可称为《逸周书》;“百篇”指《尚书》(《书》)。
原体隶定
简体句读
类西京文字。是盖战国之世逸民处士之所纂缉以备私藏者,性命道德之几微,文、武政教之要略,与夫《谥法》、《职方》、《时训》、《月令》,无不切于修己治人。虽其间驳而不纯,要不失为古书也。
郡太守刘公廷干,好古尤至,出
一些说明
“西京文字”为何意不明,检索仅得清朝林佶《甘泉宫瓦歌》有“西京文字传绝少,何意长生四字完形神。”又按《西京赋》,“西京”应指向汉都长安,“西京文字”疑指两汉辞章风格;《叙》作者认为《周书》当为战国时期周室遗众所纂辑,而一反《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不取篇目之说,肯定了《周书》的文献地位;
应当为“廷”,元代确有刘廷干,名贞,海岱人(益都人),贡师泰《玩斋集》载建德路推官刘廷干“博览经史,善书明律”,元代小说《南村辍耕录》亦载有“廉访使刘廷干”,廉访司与图书出版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刘廷干当为山东人到浙江做元朝路或道一级的重要官员(例如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故被《叙》作者尊称为“郡太守”。
原体隶定1
简体句读1
先世所藏,命刻校学宫,俾(bǐ)行于世,上不负古人之用心,下得以广诸生之闻见,其淋惠浚人,不既多乎?至正甲午冬十一月,四明浚学黄玠(jiè)谨志。
原体隶定2
简体句读2
《氏姓谱》:黄玠字伯成,定海人。幼励志操,博洽无不通。隐居教授,孝养二亲,远近闻其名,争迎致之。晚年乐吴兴山水之胜,卜筑弁(biàn)山,自号“弁山小隐”,有《知非稿》、《纂韵录》、《唐诗选》行世。抱经堂《汲冢周书》谓元椠本黄玢(bīn)序,盖误仞“玠”为“玢”也。
一些说明
最后部分向读者告知《叙》作者名为黄玠,《叙》写于至正甲午年(公元1354年)冬十一月,至正是元顺帝(元惠宗)的年号,其自称为“四明浚学”,此“四明”或与“四明学派”有关,四明亦是浙江宁波的别称;在《叙》后面附有后人对黄玠的介绍,有标注句读;《氏姓谱》不知何指,此定海即属今浙江宁波,元代称庆元路。黄玠虽为隐士,不见于史传,终留名于典籍。
简体句读全文
汲冢周书叙
古书之存者,六籍之外,盖亦无几,《汲冢周书》其一也。其书十卷,自《度训》至于《器服》凡七十解。自叙其浚为一篇,若书之有小序,同孔晁为之注。晋太康中,盗发汲郡魏安釐王冢而得之,故系之“汲冢”;所言文王与纣之事,故谓之《周书》。刘向谓是周时誓告号令、孔子删录之余,班固《艺文志》亦有其篇目。司马迁记武王伐纣之事,正与此合。然则两汉之时已在中秘,非始出于汲冢也。观其属辞成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亦不类西京文字。是盖战国之世逸民处士之所纂缉以备私藏者,性命道德之几微,文、武政教之要略,与夫《谥法》、《职方》、《时训》、《月令》,无不切于修己治人。虽其间驳而不纯,要不失为古书也。
郡太守刘公廷干,好古尤至,出先世所藏,命刻校学宫,俾行于世,上不负古人之用心,下得以广诸生之闻见,其淋惠浚人,不既多乎?至正甲午冬十一月,四明浚学黄玠谨志。
公众号:乐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