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逻辑说教和结论灌输上,在最重要的“审美”与“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教育似乎太实用,太缺乏审美习惯和情怀热量了。先生反映的的确是当下教育的现状,学生背古诗只为了能在考卷中彰显自己的熟练程度,而这种功利性的诵读,仅会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而不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关注。

怎么办?难道是通过对一首首诗的声嘶力竭的讲解吗?难道要让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同古人共发千年之幽思吗?这不仅是对诗的戕害,更是教会了学生什么叫矫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到“诗”,回到它的接受者——“学生”身上。

什么是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左半部分的“言”,一个是右半部分的寺庙的“寺”。如果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指寺庙里的和尚所表达出来的语言,这就是诗,但是这个非常不靠谱。为什么?因为诗的存在远远早于佛教进入中国。佛教进入中国是东汉时期,而诗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所以诗的本意与绝对不是寺庙里的和尚所表达出来的言语。

那么诗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再仔细的看一下寺庙的寺字。寺庙的寺字,在金文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止,下半部分是寸。上半部分的止相当于“之”,意为所往,所到达的地方。而下面的寸,就是指手腕。平常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有分寸。这个寸意为法度。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寺庙就是指法度之所在,应该是一个地名才对。是一个怎样的地名呢?既然是法度之所在,那么就应该是审判机关或者官僚机构。我证明一下:在很多戏剧当中经常有大理寺。大理寺是真的寺庙吗?不是,它是一个惩治犯人的地方。明白了后半部分的寺意为法度之所在,那么我们将前面的言进行一个合并。

什么是诗呢?就是依法而言。这个法不是指法度,而是指韵律,表达出的情感是心中的情感。合在一起就是依照一定的韵律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诗。如果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的话,那就是:诗乃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富有韵律的表达。由此可见,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为何要学诗,要背诗?那得让学生理解这层含义,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1、学诗可以给你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提供最佳表达效果。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

你站在城市的最高处,望着底下的万家灯火心绪起伏;

你为一个人辗转反侧,不知道如何表白,说出来又怕尴尬。

你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一点点凌厉的白光提醒自己已走过的岁月。

你送别好友,转身离开后,发现只有长街孤影。

......

人生中,总有一些这样的时刻,你百感交集,心里万马奔腾,话在嘴边却只能发出最简单、最直白的几个感叹词。少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粗糙。然而庆幸的是,时代变化日新月异,而人性进化却进展缓慢。你体验过的登高、犹豫、悲伤、孤独、欣喜,他们也曾经有过。不一样的是,他们还有诗。

如果你亲近诗歌,你就有了这样的表达的可能——

登高望远,你可以说“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遇见夕阳,你可以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思念故友,你可以说“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身处逆境,你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诗人们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凝练成最符合我心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将自己心中的块垒一扫而光。

2.诗歌能提升你对美的感受力。

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对美是视而不见,还是敏锐捕捉,到底是只能过平庸的、惯性的生活,还是能过上超越的、审美的生活?则取决于对美的感受力。

在诗歌里有岁月柔软、风物沛然。有山间明月,有大河东去。有春日之野花发而幽香,有夏日之雷雨阵阵,树林阴翳;有秋日之风霜高洁,寒蝉鸣叫;有冬日之水落石出,雾凇沆砀。

山川四季足以激活现代人被工具理性,疯狂节奏折腾得麻木的神经。然而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为美而停留驻足的时刻?只剩下步履匆匆,睡眼惺忪。

依稀记得日本有一个教育家说过:我们培养学生,就要培养其“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可惜我们却将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了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生命的真实。我们又怎能从内心深处流溢出的平和与喜悦呢。

3.学诗能消解我们的孤独。

因为诗歌,本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那部分成员,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过一遍,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你看,然后当你再经历那一切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那么孤独。诗歌,无论是先秦的诗歌,还是唐诗,当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时,也在体验他们经历过的人生。当我们走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上,被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包围时,想起他们的诗歌,我们的心里也会多一些一丝慰藉。

有时感到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真是幸运。我们总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寻找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偶像,从他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与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当我们脆弱的时候,因一句诗,就泪流满面,然后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4.每一首古诗,流传至今,都是无数先辈用鲜血甚至生命守护的结果。

对于读到的每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感到幸运,因为上千年的历史,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被遗失,每到改朝换代,不知道有多少书籍被焚烧。特别是南朝梁元帝江陵焚书,将宫中的14万卷图书全部焚毁,这些都是历代积累的精华。为此,后世不知多少个书生在浩瀚历史中,搜寻这点诗歌,整理这点诗歌,才让这些诗歌不至于隐入烟尘,否则我们将不会感受到古人的诗情画意与喜怒哀乐,我们精神的栖息地必将荒芜,精神将不再明亮。

而这些流传下的诗歌,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具正能量、富于真善美的,能代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当这种情感与记忆持续得被唤醒,我们就会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精神信仰。而这些经典就是我们的信仰与精神之源。如果我们不懂珍惜,不能怀着对先人的感恩之心,不知后人将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今天讲解诗歌,目的就是把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种子飘落到你的心田,让其生根发芽,让你开出最美的花。

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将会是生生不已。

公众号:汉字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