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艺术连载

(二)姓名学的发展简史

名字,最初时仅作为人们相互区别的符号。

1、上古时期从无名无姓到后来有名无姓,先有名后有姓氏,先有氏后有姓。

这时期的取名很随意,如:帝尧、舜、禹,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

2、中古,先秦时代,经历了姓名有无混杂时期,这期间名字人人有,姓却不一定都有,人们更多的是使用“氏”。姓是用来“明婚姻”的,同姓之人不能结婚。

周朝皇室姓“姬”,文王叫“姬昌”,他的儿子叫“姬发”、“姬旦”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秦始皇名“政”,姓“赢”,始皇帝大儿子叫扶苏,哎呦,美!老幺叫胡亥,猪呀;燕太子名“丹”。到了秦末和汉初,多数人姓名俱全了。常以特征来命名,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

汉武帝刘彻小名叫彘(zhì小猪),还有如姬黑臀、姬黑背、魏丑夫、孙膑、刘肥、熊背等。

3、下古,两汉、三国时期,姓名不但普遍受到重视而且进一步延伸了,就是在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还有有以伯、仲、叔体现家族兄弟排序。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排行老二,所以用“仲”字。

4、到唐、宋、元、明,尤其是宋代“测字”之风盛行,又有邵康节先生“梅花易数”的影响,人们逐步把名字注重到形、音、意全方面发展上面来。

单说到了明朝,起名已有了严格的家族规定,朱皇帝就要求自己子孙要按“五行”顺生着来:

仁宗:炽——火 宣宗:基——土

英宗:镇——金 宪宗:深——水

孝宗:樘——木

一轮过后,下一轮儿再从“火”开始。

5、清末民初,姓名学有了一次质的飞跃。杨伸明先生根据河洛数理、易学八卦、音韵以及五行生克的原理,推演出《中国姓名学》,提出判断姓名吉凶的五个步骤,即“姓名学五大原则”,同时提出姓名笔划“八十一数理吉凶判辞”。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演化,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系统的姓名判断学,也就是“五格剖象姓名学”。

五格姓名学的优点在于能够粗略地抓住性格特征及大致的命理趋向,但历经数十年的检验,这种判断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名同姓,这些人的性格与命运不可能相同,在断病方面错误也很多,后来就出现了各种改良派的姓名学,有的配上生年九星,有的配上卦象,有的附会于中国的紫微斗数巧立名目,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九十年代末期,马瑞成先生运用汉字本身所独有的五行力量,结合梅花易数基本思想,独创了新法姓名学。该学说对名字的研究很有独到之处。

我尝试着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很多的姓名学难题,从而使得姓名学立论完整且预测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这期间,我大量地学习香港术数界国际驰名大师术数方面的杰作,又结合自然语研究成果,归纳成了集大成的完整学术作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全面更细密的研学资料,在取名方面为大家有所帮助。

姓名学以四柱学为根基,包括姓名预测学、个人取名、企业命名、商标取名等学问,以及姓名改运学,九宫格名片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