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元元贞元年(129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元赵道一-生卒年不详,元朝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古代神仙传记。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赵氏籍里生平不详。书前有赵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1232--1297)为此书作序,署年甲午(1294),邓光荐(1232--1303)为此书作序,署年阏逢(yān féng)敦牂(dūn zāng),即甲午。
愚人自译版∶
成书于元元贞元年(129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
张用成
张伯端,天台人。年少时无所不学,浪迹云水。晚年传混元之道而没有准备好,独自勤勉访问,遍历四方。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龙图公陆诜镇守成都,于是依附他游历蜀地四川。遇到刘海蟾,被授以金液还丹火候的秘诀,于是改名张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流行于世上。
曾经有一位僧人,修炼戒定慧三学,自以为得到最上乘禅宗旨意,能入定出神,数百里内在顷刻之间就能到。一天与张紫阳相遇,志同道合。紫阳说:禅师,我今天能与你一同游远方吗?僧人说:可以。紫阳说:唯命是从。僧人说:愿和你一起去扬州观赏琼花。紫阳说:好。于是紫阳与僧人同处一室进行较量,相对闭目趺坐,都出去神游。紫阳才到一个地方,僧人已经先到那个地方,绕花三圈。紫阳说:今天与禅师到这里,各折一朵花作为记号。僧人与紫阳各折一朵花回来。一会儿,紫阳与僧人打呵欠,伸懒腰,回过神来。紫阳说:禅师琼花在哪里呢?僧人袖手都空空,紫阳在手中随手拿出琼花,和僧人嬉笑玩耍。紫阳说:现在世人学禅学仙,像我们这两个的话也问见。紫阳于是和僧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弟子问紫阳说:那禅师,与我们师傅一起神游,为什么有折花的不同呢?紫阳说: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所以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到之地,真神见形,叫做阳神。僧人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所以所到之地,人见无复形影,叫做阴神。弟子说:只有张紫阳常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所以详细说命而简略说性。佛教以性宗立教,所以详细说性而简略说命。性命本来就不能相分离,道教和佛教本来就是一致的。那佛祖释迦牟尼生在中国之西的印度,也得到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最上乘的法,所以叫金仙傅大士。
有诗文写道:
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正阳祖师钟离权(又称汉钟离)也说:达摩面壁九年,才超兜率天内院;佛祖泯灭俗念六年,才超脱尘世的樊笼。由此可以道佛教性命兼修分晓,其定中出阴神,是二乘坐禅之法。无奈佛教元神属阴,宅舍难固,免不了常用迁徙。稍有差误,就透灵别人的躯壳,怎能成佛呢?就是我们道教第五等鬼仙。第五等鬼仙位列五仙的下一等。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即使不入轮回,又难返蓬莱和瀛洲,最终不能回来,止于借尸还魂罢了。那些持戒修行僧人,开始也不悟大道,而想要速成,就像槁木一样,心像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入定中阴神出窍,是清灵的鬼神,不是纯阳仙人。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所以叫鬼仙。虽然叫仙,其实是鬼。所以神仙不取。释迦也说:只有以佛乘得灭度,没有有余乘。又说: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只有一佛乘得灭度。佛教不赞成二乘,即道教不赞成鬼仙。无奈人的根器分量不同,所以佛教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傍门法。正阳祖师钟离权说: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哪里知网罗神仙秘诀,不在三千六百门。这正是佛教所说只有一佛乘得灭度的意思。
有一种说法说: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龙图公陆诜(1012--1070)统率桂林,选择张紫阳做其帐下典机事,陆诜到其他地方,都让张紫阳跟随自己,最后陆诜死于成都,张紫阳辗转迁移到秦陇。许久,在河东事奉扶风马默处厚。马默(1020--1100)被召回,临行的时候,张紫阳拿《悟真篇》交给他,说:平生所学,都在这里了,希望您将这本书流传开来,当然有因为这本书而了解的人,后来马默出任广南漕,紫阳又随他一起游历。
在宋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五日是道教财神赵公明的圣诞日,也是民间的“祭财神”日。),盘腿打坐,灵魂飞升而逝,在世九十九岁。
留下一首《尸解颂》写道:
四大欲散,浮云已空。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一好禅弟子用火将其烧化。得到很多舍利子,大的像英实,颜色都是天青色。弟子们到了,于是指着说:这就是道书所说的舍利耀金姿。过了七年,即北宋元祐四年(1089),白龙洞道人刘奉真(即刘斗子)在王屋山遇到张紫阳,留下诗文一篇而离开。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张紫阳有一天说名道姓,在福建延平拜见尚书黄冕仲(1043-1130)。黄冕仲向来传容成(容成氏,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大臣,发明历法)的道法,而且非常嗜好炉火,年龄七十多了。言语不相投契而离开。随后,寄信给黄冕仲,平叔陈述感觉他非同寻常。他的后人黄铨看到他所写的,感觉高深难测不能言语。其中大概意思是∶紫阳自己说以前与黄冕仲都在紫微天宫,号称九皇真人,因错误校对勘正劫运的书籍,于是被贬谪到人间。现在紫微垣中能看到的,只有六星,另外三颗星隐藏光辉,分别是台州张用成(987--1082,一说984--1082)、汝南黄冕仲(1043-1130)和扬州于敬伯。张用成是紫阳真人,黄冕仲(即黄裳)叫紫元真人,于敬伯叫紫华真人。一时被贬谪官吏,都已复回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现在张用成又重回仙人的品级地位,唯独黄冕仲沉沦于宦海,共要做人十世,现在已经是九世了。来世如果又虚诞荒谬,心只想向外尘境界攀缘搞名闻利养迷,别沉沦不同的志趣,将不会再升迁回仙品。张紫阳平叔与黄冕仲有前缘情分,想要选拔他,而黄黄仲冕竟然不领悟。在死亡的时候,只是自称紫元翁而已。九皇大帝在天宫中没有记载,而是在中宫紫微宫,就是紫微星。劝人离俗出家弟子不同,他的弟子白龙洞刘道人,名叫刘奉真,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就是建康府的刘斗子。
原文简体字版∶
成书于元元贞元年(129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
张用成
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
宋神宗熙宁二年,陆龙图公谈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於世。
尝有一僧,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顷刻辄到。一日与紫阳相遇,雅志契合。紫阳曰:禅师今日能与同游远方乎?僧曰:可也。紫阳曰:唯命是听。僧曰:愿同往杨州观琼花。紫阳曰:诺。於是紫阳与僧处一争室,相对暝目趺坐,皆出神游。紫阳才至其地,僧已先至,绕花三匝。紫阳曰:今日与禅师至此,各折一花为记。僧与紫阳各折一花归。少顷,紫阳与僧欠伸而觉,紫阳云:禅师琼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阳於手中拈出琼花,与僧笑玩。紫阳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亦问见矣。紫阳遂与僧为莫逆之交。后弟子问紫阳曰:彼禅师者,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紫阳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弟子曰:唯。紫阳常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傅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锺离正阳亦云:达磨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笼。以此知释迦性命兼修分晓,其定中出阴神,乃二乘坐禅之法。奈何其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一念差误,则透灵别壳异胎,安能成佛,是即我教第五等鬼仙也。其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於投胎夺舍而已。其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故神仙不取。释迦亦云:惟以佛乘得灭度,无有余乘。又曰: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尔。释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释氏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傍门法也。锺离真人云: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岂知罝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此正释迦所谓惟一佛乘得灭度之意也。
一云:英宗治平中,龙图陆公帅桂林,取紫阳帐下典机事,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於成都,紫阳转徙秦陇。久之,事扶风马默处厚於河束。处厚被召,临行,紫阳以《悟真篇》授之,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处厚出为广南漕,紫阳复从之游。
於元丰五年三月十五日,趺坐而化,住世九十九岁。有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一好禅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英实焉,色皆绀碧。群弟子至,遂指谓曰:此道书所谓舍利耀金姿也。后七年,刘奉真遇紫阳於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
徽宗政和中,紫阳一日通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於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继后,寓书於黄,叔述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其中大略,紫阳自谓昔与黄皆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误校勘劫运之籍,遂谪於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而己,潜耀者三,用成、冕仲洎维杨子先生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华。一时被谪官吏,皆已复於清都矣。今用成又证仙品,独冕仲沉沦於宦海,凡当为人十世,今九世矣。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沦异趣,无复升迁之期。紫阳故叔仙契,力欲推拔,而黄公竟不契。以殁,惟自号紫元翁而已。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度弟子不一,其弟子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白日飞升,即建康府刘斗子也。
原文附录∶
成书于元元贞元年(129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
张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