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

关于文化遗址的保护与挖掘,史学界曾经提出过“大遗址”的概念,结合其中的观点,不禁让笔者想起了朝天宫这处颇具“系统性、真实性”和“大遗址保护”概念的文化遗址。我们打开春秋地图,这处遗址被称为“吴冶城”,东晋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登高、怀古的地方;南朝刘宋时,这里是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直至明太祖登基,这里才被赐敕为朝天宫;清乾隆帝五次到这里游历,五次题诗……

悠悠2500年,遗迹层层叠加,文化内涵厚重,寄情于此,让我们一同去“穿越”吧。

南京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城”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期,整个今南京地区还是一片青山绿水,少有人烟之地。那时,今南京区域基本属于吴国,西面是楚国,吴头楚尾,是吴国的前沿,是楚吴争夺的要地。

出于用兵争霸的需要,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看中了今天的朝天宫及周边地区,决定在这里设立一座冶炼作场,铸造兵器。打开春秋时期的金陵地图,这里是一座被称之为“吴冶城”的山,山的东面及南面一马平川,东北面是石头山(今称清凉山),长江从冶山的西面蜿蜒流过,形成天然良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吴王指令将郊外诸山开采的铜铁矿石和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经过冶炼、铸造等工序,再将打造好的一把把宝剑、盾牌、釜钺等兵器从这里运出。可见当年这里军民之众,事务之繁忙。因为人多、繁忙,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冶城”。

两千多年过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现在长江已西移至河西西面,“冶城”早已成为南京老城的中心区域,成为南京市区有历史记载、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成为南京厚重文化的一个发祥地,然而遗憾的是,这在南京历史上第一处被称为“城”的地方,我们已看不到当年“吴冶城”的一丝痕迹,但这也是“吴冶城”大遗址的魅力所在。

登高怀古、抒情的地方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至楚,至秦,至西晋,“冶城”一直作为冶炼作场而存在,并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金陵称帝(史称东晋)后,“冶城”被改作丞相王导的西园。在王导的经心管理下,仅几年时间,西园已是“果木成林,鹿跑鸟鸣”,山上“竹林苍翠,绿树掩映,花草扶疏”。王导常召集墨客、显贵或志趣相投的文人雅会于此。雅会的次数多了,“冶城山”便成为文人墨客登山怀古、抒发情怀和寄托抱负的地方。《建康志》序:“登冶城回望,则知谢安有遐想高世之志。”唐代大诗人李白路经建康(今南京)慕名登上冶城,即兴诗曰:“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诗中的谢安墩,即东晋谢安的登高之处,右军即王羲之。夫差的春秋霸业,孙权的建业之志,谢安的东山再起均在诗人的怀古抒情中定格。

又七十三年后,东晋太元十五年(391),西园荒废,建冶城寺于此。安帝元兴三年(404)桓玄入建康,废寺后二度为园,广起楼榭,飞阁回廊,直连“冶山”。

曾是全国最高的科研机构

南朝刘宋时,整个“冶城”为总明观,总明观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院。总明观分设文、史、道、儒、阴阳五门学科,召请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招收学子,开课教学。总明观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全国最高、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到了唐代,这里改名太清宫。十国杨吴时,这里又改名为紫极宫,并在紫极宫旁建造了一座钟阜轩。南唐时,紫极宫旁又建了一座武烈帝庙。北宋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成文宣王庙。文宣王何许人也?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王庙即文庙,或称孔庙、夫子庙,这也是“冶城”遗址成为文庙的开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文庙改名祥符宫,增建太乙殿。元代元贞初年改名玄妙观,至顺二年(1331)再改名为永寿宫。

朱元璋赐敕朝天宫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登基,赐敕“冶城”为朝天宫,并大兴土木,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道场,同时兼作朝廷举行大典前练习礼仪和官僚子弟袭封前学习朝见天子礼仪的地方。

明嘉靖五年(1526),嘉靖帝“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后人遂在山顶上的原谢公墩遗址上建亭供奉,即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敬一亭”。

“敬一亭”的东南侧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状的“御碑亭”,亭内有石碑一尊,碑高3.28米、宽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帝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次游历朝天宫时所题诗文,一尊石碑上分别刻有皇帝的五首御诗,实属罕见。其中一首诗云:“玉局风流似紫微,游苏忘蜀远思归。登楼未觉山川美,送鹰因怀音信稀。高观当年知宋否? 西园今日姓王非。冶城不少留题者,独和坡吟倚素晖。”末尾乾隆还不忘添上一笔:“用苏东坡韵,壬午暮春之御笔。”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来此游后曾挥毫留下一首七律:“春风欲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稀。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归来宾从非。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两诗相较,韵律相同,若乾隆忘记添上“用苏东坡韵”,难免会有“抄袭”之嫌了。

“冶山”上还有几座古式楼阁,如飞云阁、飞霞阁等都是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听一些老人说,民国时期“冶山”上还有“吴王铸剑池”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