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季节变换的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也就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冬季阳气潜伏、草木枯衰、昆虫蛰伏、大地冰封,一切生物都处于冬眠状态。这是自然界在养精蓄锐,为来年的阳气生发万物复苏而储备物质条件。
中医素有“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人体经历了春、夏、秋三季,消耗了很多体力和能量,到了冬天,人体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进补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营养储存在体内,滋养五脏、增强与提高免疫力。立冬是进补的好时节,此时进补,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进补:立冬补冬
补嘴空
立冬养生要注意一个“藏”字,达到敛阴护阳、养精蓄锐的目的。冬季需要“先天之本”——肾脏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此节气必须防寒养肾;饮食调养应当遵循“秋冬养阴”和“寒者温之”的原则。
民谚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立冬这天,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南方人喜欢煲各种汤品,无论是哪种形式,进食的食物都属温热补益之品,以起到御寒、强身保健的作用。
南北各地的养生方式亦有不同:长江以北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温热的牛肉、羊肉等;长江以南地区气温要温和一些,宜进补鸡肉、猪肉等;而山区高原地带气候偏燥,故应以甘润生津的果蔬为宜。
民间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说法,意思是每天吃半根生葱,冬天也不会出现老寒腿等腿疾,走路腿下生风。特别是立冬日,老一辈人一定会买些葱回家,蘸酱或醋,或切节以香油、味精、盐拌均,或切生葱花佐食生吃。中医认为,葱性温味辛,可通阳活血,发汗解表,对风寒感冒,阴寒腹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在川渝黔一带,立冬日有吃狗肉汤的习俗。炖狗肉时,一般会佐以干姜、红辣椒、花椒、八角、山奈等辛温发散的佐料一起,旨在保护人体阳气,维持冬季阴阳平衡状态,使人在冬季也感觉温暖。
以羊肉汤补冬,应该是立冬时人们最熟悉的民俗。羊肉洗净切块,配干姜、金丝红枣、枸杞子等,炖一锅香喷喷的羊肉汤锅,再配上莴笋、莲藕、山药、蘑菇、冬瓜、萝卜、白菜心等各色蔬菜,蘸香辣油碟,美味自不必说,补冬的效果也是非常之妙。
中医专家认为,如果自行选择食补或药补的方式进补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如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多吃蔬菜,切忌过补、急补。对体质好的人进补要“平补”,不要过食油腻之品,以防产生内热而诱发疾病。
在冬令进补的同时,膏方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专家建议,膏方进补的时间不宜过早,而应选在立冬之后;膏方也是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或滋补品,因此有它特定的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疾病也不同,所以所服膏方不相同,宜选用个体化定制膏方。
起居:寒为阴邪
常伤阳气
从藏象理论上来看,肾与冬气相应,肾的封藏作用逐渐加强,而肝的疏泄作用逐渐减弱。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悲伤情绪会导致肝气内敛太过,以致出现诸多的精神情绪失调及躯体不适。由于当今时代变迁,现代人较古人受更多生活事件的影响,肩负的生活压力更大,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拥有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情绪失调表现出的躯体不适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立冬时节要注重精神调养,在精神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适当早睡, 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如果时间允许的活, 最好等太阳升起, 阳气生发时再起床, 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要注意衣着: 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 衣着过多过厚, 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养生穴位·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肾俞穴主治腰痛、肾病、耳鸣、精力减退等疾病,按摩肾俞穴可补益肾精、肾气。冬季五行配属肾,因此,冬季可以将双手掌摩擦至发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3分钟~5 分钟;或者以指关节按揉肾俞穴,直到出现酸胀、发热感为佳。以上方法均可以起到滋肾、补肾的作用。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菖蒲
⊙运营编号:GYZX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