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无非四字:“做人”“做事”。

做事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

事业是人的面子,品行是人的里子。

“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古今凡成大业者,必为德立身,诚待人,勤做事。


一、做人德为先

《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

成大业者皆离不开高尚的品德。

《礼记》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德不修,则身不正;身不正,则业不成。

无德之人如无足,寸步难行。

春秋时,智宣子想立自己儿子智伯为继承人。族人听后纷纷劝说若立智伯不如立智宵。

智宣子听后大为不解。族人说:智伯所作所为皆有目共睹,在晚辈里的确出类拔萃,他武艺超群,才高八斗。虽如此,但不能立他。

智宣子听后越发疑惑。

族人继续说道:智伯虽本领出众,但有一恶,不得立智伯。智伯恶在无德。若他统智氏,则智氏必亡。

智宣子不听,在智宣子瓮后,智伯继位。

智伯继位后每日饮酒作乐,不拜国君,辱骂族人。

智氏领地内,饥民成灾,民不聊生,智伯却依旧我行我素,只顾享乐。

某日,智伯和韩康子、魏恒子共同饮酒。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韩康子不悦,智伯见此,反而更加羞辱韩康子。

数年后,韩氏与赵氏,魏氏三家共击智氏,智伯率族人与之对战,族人却纷纷离去,智伯逃入民居,却被民众给轰赶而出。

智伯无处藏身,于街头被乱箭射杀,智氏也随之湮灭。

戴圣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舍本逐末,为利弃德是极愚之举。

做人德为先,修德需谨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不傲,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德方成,身方正。

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正心诚意,修身养德,方能明志致远。


二、待人诚为先

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诚信,何事可成?以诚待人,方信与天下。

言诚行正者,人亦喜之,反之亦然。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时,晋献公薨,国内大乱。

流亡的公子许诺秦国,助自己成晋国国君,便将五座城池让与秦国。

夷吾成国君后便是晋惠公,却没让城与秦。

晋公继位不久,晋国便出现大饥荒,持续数年。

晋公再次向秦求助,秦国国君思虑再三还是打赢了。

次年,秦国亦现饥荒。

秦公派人向晋求助,晋公却联合梁国一起攻打秦国。

秦国便举全国之力抗晋,晋国节节败退。

晋向周边列国求助,却无一施以援手,晋公也成了秦国阶下囚。

失信于人,便失信于天下。

晁说之有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没有信用的人在世上难以立足,没有信用的商家难以远行。

待人诚信,人必投桃报李。

德立身,诚待人,自古真理也。


三、做事勤为先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凡成业者,皆不离勤。

勤则业兴事成,惰则业亡事荒。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其此番成就,全得与其之勤。

幼时,王羲之痴迷书道,常边走边在衣衫上划。

正因如此,其衣衫多次被划破。

某日,王羲之在书房中练字,饭时未至。

家人将饭食送入书房,王羲之竟沾墨而食。

后王羲之临池苦练书道。

练罢便于池中洗笔。

日积月累,池中水竟成墨色。

成大业者,并非天才,比他人勤而已。

《礼记》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一次做不到那就百次,百次做不到那就千次。

勤以行事,事必成。

勤能补拙从来都不是空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世界并不完美,甚至很残酷。

若想在世上有所成就,必先从自身做起。

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

对自己严格点,拿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立德为本;

对他人宽容点,拿万分诚意对待他人,以诚为身;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对事业勤快点,拿努力和汗水来做事,以勤为行。

本文作者:国文 国学精粹智慧

更新于:2022-06-22 19:41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说话做事无形中得罪人的人 都会有这些特征

有的人心直口快,有时候说话不打草稿,而且自己说出来的话得罪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就会很容易的招惹是非。从命理上分析八字也可以得出哪些人容易无形中得罪人,今..

古训:识局者生,破局者立,掌局者赢!

明朝有一知县,得罪了自己的下属范某。范某偷走知县的大印作为报复。古代丢了大印,官员是要杀头的。知县怀疑是范某干的,但左思右想:无论是来硬的抓,还是来软的劝,都不..

做人如山,容万物,做人似水,知进退!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心灵的宽度,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 能进退,而知进退..

古训:煮粥三分米,做人三分己!

古训曾说:“煮粥三分米,做人三分己!”简单来说就是煮粥的时候放三分之一的米,熬出来的粥才最有营养最好喝,同样的道理做人就要三分为己,七分为别人,这样人际关系才会..

为人处世的智慧,宽一分待人,退一步处事!

做人做事,宽一分待人,退一步处事,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立足。为别人留个位置,是顶级的智慧,更是一生的修养。一、留个台阶让别人下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

做人,应常怀慈悲心,体谅他人的难处!

活着不易,人人都有难处,做人,应常怀慈悲心,体谅他人的难处。人无完人,人人都有不足,常怀包容心,容纳万物,少计较,少对比,放过自己,不苛责他人,多去欣赏放大他人..

古训: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一、静能生百慧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

真正厉害的人:说话软,做事硬,做人稳

作者:龙靖来源:哲学(ID:zhexue867)境由心造,命由己造。♬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听他说什么样的话,..

做人,算盘不能打得太响(深度好文)

作者:琳小墨来源:富小书(ID:fxsfrc)人生如棋,只需尽力,过于计较就会失去乐趣。♬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在动画《一禅小和尚》里,师父说:“人生如棋..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zxrsnet)历史已经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世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刘备仁德得人心,这样的人走到哪..

做人王阳明,做事曾国藩

作者:六月安夏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做人平心定气,做事脚踏实地。♬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中国泱泱千年,所出圣人不过两..

古训: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郑板桥曾言:多读古书开阔眼界,少管闲事蓄精养神。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觉察到有些乡绅好管闲事,干扰县政。郑借此联教育他们,多读古书,开阔眼界,少管闲事,蓄精养神。..

古训:人在低谷,唯有自渡!

活了几十年,往往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人生活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酸甜苦辣,起起伏伏,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光时刻,偶尔的不顺或失意,都是寻常事。如何度..

做人有两大忌,千万记住不要犯!

《增广贤文》中讲:“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君子小人,义利上辩。”很多时候,不经一事不懂一人,经过一事,全部看清。交友处事,于细微之处见人品,于利欲面前见人心。人生..

古训:守住规矩,根本不会吃亏!

作家赵树理写过一句话:不要隔着桌子抓菜,意思是,不要逾越规矩和界限为自己谋取利益。万物莫不有规矩,想要成方圆,必须得立规矩,有规矩,才有秩序,有了秩序,才有了和..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此文无价)

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山与水,一刚一柔,对立统一。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就是在赞美山和水的品质:水宽容、灵活、纯净,山坚定、沉..

古训:面子诚可贵,里子价更高!

一、面子是自尊中国几千年的“面子”文化根深蒂固。华夏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简单地说,“面子”是指人的道德与行为,是自尊;“脸”是指..

人生修行: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

古人常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生这场修行,不在深山,不在道观,而在社会人情间。修行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红尘凡事中修心,在言语交谈间反思,在为人处事里磨练..

古训:人生最大的阻碍,就是自己!

宋朝名相赵普,晚年时回家就回书房,其他人问他读什么书,赵普说:“但只半本论语。”别人不信:“一位开国之相需要处理、权衡、开拓的事业如此繁杂,说他读尽天下书也有人..

古训:成全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清代奇书《幽梦影》中有言:“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意思是,有了云彩的陪衬,落日才能映照出晚霞;有了山崖的拔高,泉水才得以成为瀑布。自然界的景物尚且彼此映..

古训:做人赢在和气,输在脾气,成在大气!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前行路上布满荆棘山峦、激流险滩,只要我们不停脚步,迈步昂扬,便会抵达成功的终点。简言之,做人赢在和气,输在脾气..

为人要厚道,做事要得道,做人要地道

作者:逍遥子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唯有心怀善念,顺应自然,踏实务本,才能通关升级,掌握人生的走向。♬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道德经·第三..

《道德经》:做人,只管善良!

一、常存善心《道德经》中说:“善者,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心怀善念者,会居住在善良的环境当中,与同样善良的人交往,说话办事踏实、靠谱。所谓善地、善人..

做事见格局,吃饭见素养,患难见真情

作者:国文来源:国学生活(ID: gxsh789)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增广贤文》有云:“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做人干干净净,善良终有好报

人欠你,天会还你。来源:正能量l(ID: caz988)做人,两个字:善良。善良的人,永远都受人尊重,也许会吃亏上当,也许会流泪受伤,可是,善良是种美德,幸福会回应,上天..

换位思考,换位做事,换位做人

学会换位,你的世界才会简单,人心简单就幸福。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什么是换位?换位就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学会理解。你有..

有一种人,待人和善,却习惯独来独往

一个有深度、值得深交的人...有那么一种人,待人和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和善是一种修养,独来独往却是一种性格,两者从不矛盾。相反,这种人才是内心强大、有修为之人。和..

做人求拙,做事求缺(深度好文)

作者:哲学君·唯康,来源:哲学人生网(zxrsnet)《道德经》中云:“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人生在世,看上去最完满的东西,其实并非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