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应该审慎思考。经常遇到的是记载战争中的歼敌数字,其中有些显然有夸大之嫌。而这种夸大似乎是一种惯例,原因何在?

在《三国志魏书国渊传》中有一点关于歼敌统计数字的秘密。传中说: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友河间。银等既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

它揭露了当时战绩统计的秘密,凡破贼文书中的歼敌数字都是以一当十。夸大十倍以宣扬武功、鼓励群众。而且是一种旧例,汉末以前固有的惯例。国渊上报的只是实数,未加扩大。曹操当然奇怪了。国渊未扩大十倍,是否反对这种旧例呢?不!他只是认为宣传要从实效出发。内寇不宜夸大,内寇愈多,愈证明内政不善,人心思叛。夸大战果,上不利。如果征讨外寇,国渊并不反对以一当十。后人读史应当知这种宣传惯例。

如有名的官渡之战:《三国志魏和武帝纪》记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裴松之引《献帝起居注》说:绍与子轻身逃走,凡斩首七万余级。又同书《袁绍传》说:绍众大溃,绍与潭单骑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裴注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以上两书一说七万,一说八万。而曹军人数则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即以七八千之众,尽杀所虏袁军七八万人,很不可信。裴松之注中已提出疑问: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曹军)不能甚少。将纪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实录也。

战果往往扩大10倍

裴松之指出歼敌(七)八万人不是实录是正确的。指出曹军偏少也是对的,但忽略了所杀袁军数字是夸大的。汉末人口情况:大郡六十万,中郡四十万,小郡才二十万。一下杀掉小郡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强,不太可能。最关键的是袁军的实力,很快就恢复了。据《武帝纪》:次年四月,绍归,复收旧卒,攻定诸叛郡县。可见袁绍兵卒溃散在外者甚多,并未被曹操杀掉七八万。故可知《献帝起居注》和《汉纪》都是按旧例扩大十倍来计算的。曹军所歼灭袁军当是七八千人。如曹军以不是万人之众能歼敌近万,这也是大胜利了。

我们再用此法来研究另一战役。曹丕(魏文帝)时,张既平定凉州胡人,当时战报的歼敌数字也是以一当十的。此处不细述,有兴趣的读者可查看《三国志魏书张既传》。

总之,我们读汉代的战绩统计时,要审慎,要作一番推敲,有的是夸大的,也有如实上报战绩的(如国渊),经过反复研究,才知,才不致上古人的当!

孙红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