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更基础、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从孩子做起。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
1.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学宗旨等,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等造势,向学生广泛深入地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班级可以在教室的班级文化公告栏设立栏目,张贴古代名人肖像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言,开设传统文化角,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当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要及时引用相关典故、诗词,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挖掘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是精心设计的。 要科学规划渗透识字教学、探索阅读教学、积累古诗词教学、在口语交际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什么是好? 左边是女儿,右边是儿子。 我们可以尝试从传统家庭美德的角度来解读。 从父母共同组建家庭的角度来看,相互支持、配合才是真正的好; 兄弟姐妹彼此相爱,彼此相爱。 互相谦让才是真正的善。 此外,语文教材的选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渲染故事中蕴含的仁爱道德,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文明礼仪。
3.阅读实践和文化传统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把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 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阅读版本。 在阅读《草船借箭》时,让学生通过延伸阅读,更多地了解《桃源三兄弟》、《三人到草堂》、《空城计》等广为流传的故事。 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在语文课堂上,更要把教学拓展到实践活动中。 例如:制作各种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窗花、年画、灯笼、香包等,带领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适时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4、充分利用民族特色和习俗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教学中,把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欣赏传统文化。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消新年,春风送暖屠苏,千家万户总以新桃换旧符。 可以给学生深入讲解春节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联、猜灯谜、编中国结等相关民俗活动,让学生收集与体验节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5.整合中国传统经典和德育资源
中国传统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基础。 它们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例如,《论语》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经典。 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做人、做事、学习、从政的智慧。 例如,《弟子规》形象地概括了一个人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待人、修身修学的态度和礼仪。 要加强引导,让孩子们多读中华经典,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孩子做起,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孩子一起成长,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蒙自市惠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