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志亮

来源: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父母和孩子是合作关系,有问题要帮助而不是责怪。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但有一些“失望”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里,至少要经历这三次失望,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扛起未来的力量。

01

第一次失望

孩子的成长,是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有位妈妈曾留言道:
“儿子入园的第一天,没有哭,也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吵着要妈妈,我交代几句,他马上头也不回地跟幼儿园老师走了。”
儿子的表现让她哭笑不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好像有点失落。
这种感受,很多妈妈都不陌生。
当孩子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黏着自己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些怅惘落寞,甚至还会怀念当初孩子对我们的那种依恋。
原来,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渴望孩子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独立,而独立则意味着我们不被孩子需要。
这就像是一种矛盾,我们爱孩子,但最终却要“推开”他,让他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经历无数次这种分离:
出生是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紧接着,离开妈妈的怀抱,蹒跚学步;
然后开始断奶、独立入睡;
再然后,入园、上学,渐渐走出家门......
等到成年后,孩子就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求学或工作……
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占有和控制,帮助孩子完成这种分离。
很久前,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小女孩上小学的第一天,含着眼泪问妈妈:
“我想妈妈和我一起去上学。”
妈妈带着微笑告诉她:
“你知道的,我不能陪着一起哦!
不要怕,你可以一个人去的,没问题的!”
在孩子走后,母亲站在原地久久不肯离去,眼神中,有欣慰,也有落寞。
父母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很难控制住的天性。
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孩子的人生,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羽翼丰满地飞出父母的世界,在快速多变的社会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02

第二次失望

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权是有有效期的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前喻文化”,大致意思是在传统社会里,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

评论
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