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水又进一步蕴育人,人杰地更灵,从而相辅相成,经久不息,使荆紫关成为一颗灿烂的明珠。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九十三 龙脉宝地荆紫关说起荆紫关古街的建设特征,就会联想到古代建筑风水学。风水又称为堪舆、相宅、地理等,古人云:“善医者,察人之脉知其安危寿夭;善地理者,审山水之脉而识其吉凶美恶。”据史载,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建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
《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再如《隋书·高祖本纪》载: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开始谋建新都,“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而且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
《唐会要》载:宇文恺置都(唐长安城),依照乾卦来安排长安城的建筑。可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风水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古人特别重视建筑选址方面的“风水”,将风水原理运用于人类住宅和城市建设之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在自然风水的基础上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工生态环境。中国人普遍认为能阻挡风的环形山,能拦邪气的弯曲水流,便是好的环境,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风水学认为:判断一个地方风水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其“龙”、“局”、“水”的情况如何。
所谓“龙”就是山岭的脉络。山脉的要求,发脉要雄壮磅礴,奔腾有势;落颈要俊秀,灵活;结基要丰满、宽畅。
所谓“局”就是对景,自总脉分出的支脉要重重围绕,成为基地的拱卫,基地对景要弯环回托,罗列各峰要各成格调,或旗或鼓,或印或案。
所谓“水”就是基地前面的水势,基地前面最好能逆大江,但水不易直冲基地,水口须回环,最好要有关拦水口的山岭或沙洲,站在基地上看,以不见水口的出处为最佳。荆紫关镇址之所以选于此地,正是堪舆家对于上述风水学知识的运用。古镇的形势既坐靠龙脉,又有合适的局景,还有极佳的水势。镇区是寻着龙脉而建的,其来势出自镇北的猴山。
猴山海拔高920多米,主峰雄伟峻俏,分支缓坦;主峰派生出的山岭缓缓西延,最后形成跑马岭、擂鼓台等丘陵以及汉王坪等宽畅、丰满的结基台地,使猴山的气脉在这里积聚。
荆紫关背依气势雄峻逶迤环绕的青山,面临缓流而下不见水口的丹江,隔江西去数里之外,绵延不断的群山呈弓状形成圈护态势。
这种天然造化成的特殊地形,冬天会阻挡来自西北方向寒冷的空气,接纳温暖的阳光,夏天又能够迎来南方湿润的空气,从而使得荆紫关气候宜人,成为人们理想的生产生活栖息之地。星转斗移,乾坤沧桑。数千年来,猴山和丹江共同给荆紫关营造了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不过,在风水学中,自然天成的因素固然至关重要,但同时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纵观荆紫关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人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择善而从,以致于“德厚风水聚”,地灵人杰。